-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給情緒多點時間:與世界相處的正確方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54286
- 條形碼:9787510854286 ; 978-7-5108-5428-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給情緒多點時間:與世界相處的正確方式 本書特色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的柔心之作,深受facebook260000粉絲喜歡
本書作者畢業于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臨床組,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近七年。工作之余,他仍希望通過書寫和大家分享自己觀察、自省的心得。目前,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facebook粉絲頁,人數已經突破26萬,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網友留言、討論。
※心理咨詢師“這么遠那么近”作序推薦
“要和所有朋友推薦這本書,給情緒多一點時間,不要讓自己淪陷在自我的偏執里無法自拔,更不要與真實的自己擰巴,你要學會隨時找一個出口,不是發泄情緒,而是尋找靈魂解脫的渡口!
※閱讀本書,你會:
◎發現情緒的本來面貌,接納情緒的存在,面對它,處理它;
◎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而不是認為我們能夠沒有情緒;
◎懂得讓自己開心,才能讓他人在關系里面輕松一點;
◎懂得在跟人互動的時候,維持健康的界線的重要性;
◎懂得痛苦也是一種情緒,它告訴我們一些事情,讓我們學會成長,學會面對自己;
給情緒多點時間:與世界相處的正確方式 內容簡介
本書在情緒、父母子女、不完美與愛, 盡管我們走過再長的路, 看過再多風景, 都始終理不清。臺灣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這回帶領我們走上一趟旅程, 過程中, 他解讀與解說你我心中的疑惑, 引導你我漸漸地放下心中重負, 漸漸地看清愛與關系的各種面貌與本質, 然后找到與世界和解的方式。
給情緒多點時間:與世界相處的正確方式給情緒多點時間:與世界相處的正確方式 前言
代序│試著放過自己
1
你上一次情緒崩潰是在什么時候?
前一段時間我在廣州出差,晚上獨自一人在街上閑逛,也不知道去哪兒,就順著導航隨便走走,然后看到一個小姑娘蹲在路邊。
悄悄走近,我才看到她在哭。
初春的廣州天氣潮濕,路上行人很多,沒有人停下來,也沒有人多看她一眼,姑娘就那么坐在馬路牙子上把頭埋進膝蓋里,嗚咽的聲音斷斷續續。
我站在離她不遠的地方,想著要不要過去拍拍她的肩膀,告訴她不要難過。但*后我依然作罷,就看著她獨自哭泣。
過了一會兒,姑娘掏出手機打電話,我聽不清她在說什么,只是隱約聽到她在和人爭辯,然后又哭了起來。
天色漸暗,姑娘起身拍拍身上的土,轉過身看到我,眼里掩飾不住的驚訝,我沒有說話,只是朝她微微一笑,轉身離開。
每個人,生活在不一樣的城市,可能卻有同樣的故事,有無法解決的事情,有相同難過的情緒。
每一個你,都認真生活,努力拼搏,你找到自己的工作,堅守自己的愛好,活得勤勤懇懇,可在許多時候,你都覺得無法真正面對自己。
那個你,在別人眼里或許有許多無法理解的地方,或許你還是單身,或許你的工作不讓家人滿意,或許你的為人處世還有很多瑕疵。
那個別人口中的人,不過也是蕓蕓眾生中的自己。
只是,很多人都活在別人的口中,活在別人的印象里,甚至包括你自己都開始懷疑,這樣的你,真的足夠優秀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太不放過自己了。
2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想這樣一個問題,與世界的相處,到底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
年少的時候,我們覺得世界是一個個的問號,我們懷著對它的好奇,懵懵懂懂走在青春這條路上。每個人都像是探秘者,一路觀望一路小心翼翼。
青春中的我們,把時間當作可以浪費的工具,把身邊的人當作可以發泄的對象,活得那么肆無忌憚,那時的我們總是感覺,只要得到的,就可以永恒。
之后年歲漸長,心里的矛盾也會與日俱增,我們漸漸發現世界完全不是自己的想象,越是窺探出生活的真相,內心的失望就會越大。
曾經懷揣著各種各樣的夢想,曾經想要完美無缺的愛情,曾經以為努力就會有回報,天真的自己給這個世界草草下了天真的定義,*后又被狠狠抽了一個響亮的耳光。
人生有三把鑰匙,接受、改變、離開。
不能接受就改變,不能改變,那就離開。
越是長大,就越要學會妥協,因為你或許已經開始明白,這個世界不會按照誰的定義按部就班,更不可能順著你的期待給你一個完美的結局。
社會不是學校,不會教你很多道理,它只會讓你一次次碰壁,讓你自己明白,學著點,別那么沒用。
有時我在想,要是能做一個一事無成的人就好了,要是能做一個無欲無求的人就好了。世界那么忙,人們欲望那么多,不想繼續拼,不想繼續闖,甚至不想在面對初心時咬牙繼續堅持,因為實在太累。
終日的奔跑,一身的泥濘,換來的或許是設想好的生活,但生活從來沒有終點,人也沒有知足的時刻,只能再次啟程,前往下一個站點。
但在很多時候,我們不放過自己,非要試試看,甚至拿著錯的車票站在錯的站臺,也要告訴自己再試試吧,萬一碰對了呢?
3
如果你讀過這本書,你或許能夠體會我此時的感受。社會是一個大的命題,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的,有時,只是一個通用的道理,就能解釋許多問題。
這本書的篇目很多,每一篇的字數不是很多,但卻寫了許多人生的方面,有的在談消化負能量,有的在說安全感,有的講當你承受不住時該做什么,有的談愛情究竟在愛哪些方面。
作者顯然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他沒有用非常拗口的理論來教條地告訴你必須怎樣做,他更像是一位非常具有親和力的長者,講一個故事,說一個道理,然后用商議的口吻說,你看看,這樣試試可好?
沒有攻擊性的文字更容易讓人接受,在平淡的表達之下,表露的是作者在人生中所領悟的態度,不是你非要成功,不是你必須要如何去做,而是不要給人生設限,路還很遠,不到終點,別說看透。
我個人也非常喜歡書中兩章關于情感的文字,在閱讀的時候,我經常帶著疑問的態度,讀罷反倒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里講:人活著就是很難不焦慮,焦慮到*后,就是“無!睂χ覀冋惺帧
因為過度的害怕會讓我們失去生活的能量,讓我們不敢跨步向前,不敢堅持自己的方向。
越是能夠將這些話寫得平淡,就說明作者越能將這些事看得簡單。生活本來就不是非要有條框的死角,它應該是開闊的、廣義的,甚至是包容的和溫和的。
很多人都在談人性,很多作者都說命運十分殘酷,在這本書里,你或許也能體會到,但更多的,是你能夠從這種殘酷和人性的不完美里察覺到寬容之美,察覺到柔和的力量。
我們生活在鋼鐵森林里,很多時候都逼著自己去努力,逼著自己成功,逼著自己早點結婚生兒育女,好像大家都在趕著完成人生的目標。但著急去做事,也不是為了提早退休,而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成功和優越感。
在我看來,很多人,活得實在太不明白了。
4
你不該被任何人否定,更不要提早給自己和你的生活下結論,時間還早呢,你慌什么?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自我的堅持,堅持不過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但如果你的堅持讓你難過,那說明你正在做的這件事是錯的;如果你的堅持讓你每天充沛而快樂,那就證明你是對的。
所謂的對錯,在別人看來是是否值得,于你而言,是你是否愿意,是否快樂。
做一個愿意活著的人,要比做一個得過且過的人容易得多,也順遂得多。
當然,每個人都會遇到難事,每個人都在情緒的牽制下覺得人生苦短,但為什么不去想著排解你的情緒,而非要把自己逼到一個死角,不放過自己呢?
人生本苦短,擇時須盡歡。
談論放下這回事,本身就是主觀的。在旁人看來,你的所作所為完全無用,但自己又無法看透,于是我們尋找著別人的看法,期待可以從他人那里獲得認同,這在一定的意義上就是對自我的認知不清。
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認清和懂得自己,要比慌慌張張趕路更為重要。
在適當的時候放下,在難過的時候疏解,在失意的時候振作,在得到的時候感恩,生而為人,要學著時刻與這個世界有一個只屬于本我的共振。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是你的,可能百轉千回后會失而復得,不是你的,任憑你再怎么張牙舞爪也無濟于事。
就試著看一本書,聽一首歌,探索自己的內心,首先你要明白自己,才能懂得這個世界。
要和所有朋友推薦這本書,給情緒多一點時間,不要讓自己淪陷在自我的偏執里無法自拔,更不要與真實的自己擰巴,你要學會隨時找一個出口,不是發泄情緒,而是尋找靈魂解脫的渡口。
試著放過自己,與這個世界和解。
畢竟,你活著,是要活給自己看。
給情緒多點時間:與世界相處的正確方式 目錄
代序│試著放過自己
**章 給情緒一個出口
請學習掉眼淚
別連時間都不給自己
你的情緒垃圾桶在哪里
比個人情緒更重要的東西
承認情緒是互動的開始
給情緒一點時間
你到底什么時候才要放過自己
對自己不耐煩就容易對別人不耐煩
生氣時,你在害怕什么?
如何培養耐心
一個人被理解了,行為就會發生改變
甘愿就好
不是先哭的人,就比較委屈
全面否定
仰望天空
安全感
幾種認知扭曲
碰到負面思考達人該怎么辦
過去的不愉快,別再帶到未來
真的不開心也沒關系
把心頭上的一份重量抽走
激將法
我們常過度在乎自己的感受
愛與尊重
我是受害者
當我們承受不住的時候
聽自己想聽的話
寂寞心碎
我們到底在保護什么
小心八卦王
學習依靠自己
第二章 有智慧的愛
那就分手啊
關系中的孤單
無法喜歡我們愛的人
你沒有錯,但我不喜歡
我們的過去常決定我們看到的未來
因為討厭自己,所以討厭對方
我們選擇了我們未來的樣子
其實你盡力了
為什么維持婚姻
替某位太太寫給先生的一封信
永遠活在我們心里
愛自己所以犧牲他人?
讓人有安全感
關系里的幸!
別用小嬰兒的方式去愛
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用對的心情把事情做對
再續前緣一切隨緣
愛中隱含著傷害
有智慧的愛
自毀
關系與速度
第三章 父母·孩子·心
沒辦法原諒自己的家長
謝謝你知道我愛你
贊美是在傳達一種正面的態度
打開心結,彼此聯結
相互討厭,還可以愛對方嗎?
“你長大就知道了!”
關系的保存期限
被傷害之后的愛
接受教養中的失敗
為什么我們該維護孩子的自尊
等待是一種溫柔
先消化自己的害怕,再來面對孩子
我有優點嗎?
拐彎抹角的溝通
愛或許可以無條件,但生活就是有條件
專心地陪自己
到底是誰害的
孩子不見得要走你的路
第四章 尊重不完美
我們要成為給自己力量的人
不完美也可以圓滿
你愿意懺悔嗎?
給小時候的自己一點鼓勵
一個人與一個行為的重量
做自己的天使
完美的關系
一百萬年薪,兩百萬的生活
用批評找快樂
源自于父母的否定
定期自討苦吃
別霸凌自己
感恩是一扇窗
別連放下都執著
暫時沉默不等于冷漠
故作堅強
后記│分享愛的*初
給情緒多點時間:與世界相處的正確方式 節選
你的情緒垃圾桶在哪里
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你都怎么處理?
有些人是否認、逃避,有些人是直接處理問題,有些人使用適應性的技巧來管理。其中,有些人只要有負面情緒,都會丟到一個垃圾桶里。
這個垃圾桶,有可能是人、事、物。譬如,有些人一有不順,就怪罪自己常常缺席的爸爸;在工作上遇到挫折,就把沒有考到某張證照的事再從頭想一遍;人際關系拓展不開,就覺得是自己身家太窮,拿不出像樣的行頭,讓人看得起……
比如有位爸爸,孩子不好管教,就把一切責任都怪到媽媽頭上。孩子有什么不好都是媽媽的錯,但是爸爸自己也沒花多少時間教孩子,還說自己一回家就煩,又覺得太太為了孩子冷落自己……
這位爸爸,把許多有關或無關的情緒都丟給了媽媽,這位媽媽變成了情緒垃圾桶。作為情緒垃圾桶,媽媽也無力去承接這么多情緒,因為丟進垃圾的速度更快,根本消化不完,何況媽媽也有自己的垃圾要處理。
對爸爸來說,有個怪罪的對象,可以發泄發泄情緒,又能撇清自己的責任。別以為這位爸爸會因此得益。長期來說,大家都沒好處,因為關系的基礎會不斷耗損,自然會有許多不好的事找上門。
對家庭來說,*常出現的情緒垃圾桶其實是弱勢的孩子。他們的語言能力常不足以抗辯,有些大人甚至不允許孩子抗辯,孩子就成了代罪羔羊。
要處理情緒,大致上要回到源頭,找到比較相關的人、事、物來處理,花的成本會比較少,效益也會高一些。如果我們很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那也許一個垃圾桶根本不夠,要好幾個垃圾桶。
情緒垃圾桶,也許能暫時幫助我們儲存情緒垃圾,讓我們心頭暫時輕松一些。有空的時候,還是得清空垃圾桶里的垃圾,以免發臭、發霉。
承認情緒是互動的開始
我在跟人討論情緒的時候,時常會遇到把道德與社會常規混在一起談的狀況。常常有很多的“應該”擋在情緒的前面,讓我們沒辦法直入情緒的核心,跟人順暢地互動。
像是“不可以生氣!”“有什么好害怕的,真沒用!”“你這樣以后進入社會怎么辦,一點點小事就不高興!”“怎么可能有人一直包容你,你這種大小姐脾氣,真的要改一改!”……這些是我們常聽到的話,我們得把對錯與感受分開來談才能看得清楚。看得清楚,才有機會改善人際互動與個人的生活質量。
情緒這件事,常常是出現了就是出現了。我們常叫人“不要害怕”“不要緊張”,這是我們安慰人慣用的口語,我偶爾也會說出這樣的話?墒牵液芮宄ǔJ恰耙呀浐ε隆薄耙呀浘o張”了,沒辦法說“不要”就不要。
我們要接納情緒的存在,別先否認它。否認它,就難面對它,處理它。
比如,有人就是很怕蟑螂,怕到會發抖,怕到神經緊繃、惡心想吐。我們即使對他說“不要害怕”,對他的幫助也實在不太大。
我們可以同時想想,要減少害怕可以做什么。有人準備了好幾罐肥皂水噴瓶,路上看到就噴一下,可以遠距離趕走蟑螂。在室內使用,可以順便消毒殺菌,又不會讓蟑螂內部的細菌跑出來。
有時候,情緒的發生有先天的設定,它經過了非常久的演化,很難完全磨滅。有時候是后天的學習與累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失。所以,我們才要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而不是認為我們能夠沒有情緒。
事實上,我們常?梢钥吹,即使錯的那一方也常有各種情緒。因為對錯與情緒雖然有點關系,但運作起來常常是兩件事情。
我們常對人有預期,他應該這樣,他應該那樣?墒,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應該”,大家的標準都不同。
我們要常問的是:如果想要減少“應該怎么樣”的情緒,我們可以怎么做?
如果我們一直卡在“××不應該有這個情緒”,那互動就難以繼續。理性可以引導情緒,可是要在承認情緒為基礎之上作用,會比較容易些。比如,“你剛剛對她講話很大聲,她很不高興,等一下你要找她玩的時候,她可能會不理你,你該怎么做?”
也許跟對方道歉。也許下一次覺得自己要生氣的時候就先走開。或者,只要一有情緒就寫日記,增加自己的覺察。平常就學習轉念的技巧,用靜坐練心,增進溝通的效能,觀察適合互動的時機……
有時候,社會上普遍的語言習慣在影響我們。比如,我自己也會習慣安慰人說“不要在意”,但是,通常是因為對方已經“在意”了,“不要在意”這句話只是表達慰問,但沒辦法真正讓人“不在意”。除非,我能同時做出良好的分析讓對方釋懷,或者是真誠地同理,或許能提出可行的辦法,如此,或多或少有機會減少對方的“在意”。
承認情緒的重量,我們做起事來,才不會不小心“超重”,在不注意的時候,壓得我們走不動。
給情緒一點時間
粗略來說,情緒反應可分為兩個層次。
舉個例子:有位朋友,基于友善的立場,當面指正我們的缺點。如果我們當時心情不佳,可能馬上表現負面情緒,比如生氣,甚至罵他一頓。可是,如果讓我們靜下來一段時間,我們可能理解了朋友的好意,反而心生感激,因為沒有人愿意像他這樣冒著得罪人的風險。
這兩種情緒,**種是反射性的情緒,第二種是思考后的情緒。面對事物,**種情緒較快浮現,第二種情緒則需要醞釀一段時間。
如果我們很急,**種情緒很容易就表現出來。**種情緒通常跟壓力反應有關,可能是一個人面對壓力,“或戰或逃”的原始反應,常不見得太正向,強度、波動也大。
第二種情緒需要時間,等理性作用之后,情緒才會慢慢成熟。這種情緒較為深沉,但較為穩定,強度會被修飾,波動也小。以這種情緒進行表達,更容易傳達清楚,也更靠近我們溝通的目的。
有一個聽來的故事:
有位單親媽媽騎摩托車,帶著五歲的兒子到銀行辦事。媽媽自己進銀行,讓孩子先坐在摩托車上。辦完事,天空開始下雨,只見孩子趴在摩托車座墊上,像是又在頑皮了。
媽媽大吼大罵:“你又在搗蛋了是不是?快給我坐好!”
孩子紅了眼眶,滿腹委屈地坐正。這位媽媽剛離開痛苦的婚姻,兒子跟先生長得一模一樣,個性也像,媽媽發現自己常不知不覺地把對先生的氣憤放到孩子身上。
媽媽不忍又帶著余怒地問:“你為什么要趴在座墊上?你知不知道這樣很危險?”
“因為我不想讓它(坐墊)弄濕,這樣等一下媽媽坐上來褲子就不會弄濕!”孩子天真地說。
媽媽別過頭去,不敢讓孩子看見自己的眼淚,深深地自責與后悔。自己的情緒沒整理好,常讓孩子承受超負荷的負面情緒,實在很對不起孩子。
“孩子,對不起,媽媽誤會你了……”媽媽抱著孩子。
反射性的情緒,常會帶著沒有被解決的問題。任由這種情緒蔓延,常會讓我們失控,又沒什么建設性。有時是因為我們太急,連傾聽與理解都嫌浪費時間,他人的善意也可能變成我們心中的惡意。
常整理自己的思考與情緒,謹言慎行,可以讓情緒更穩定,也減少自己的壓力。
你到底什么時候才要放過自己
那不到半小時的對話,竟然停留在她心里幾十年。
因為她在生涯規劃上不聽媽媽的話,媽媽用了侮辱性的字眼讓她屈服。她屈服了,但命運機緣湊巧,從此她的人生過得相當不順,她也疑似得了抑郁癥。
或許,是她選擇在面對媽媽的時候不讓自己看起來快樂。在她內心深處好像有一句話:“我要用我的痛苦證明媽媽當初的錯!”
心底話聽清楚了,她的癡傻也明顯可見了。怎么會為了向媽媽證明什么而付出那么大的代價,賠上自己的人生?
難怪媽媽常感覺不平,覺得哪有這么嚴重。所以有意無意地忽略女兒的控訴,但又偷偷地心疼她。
后來,她發現自己把媽媽當成了情緒垃圾桶,把所有有關無關的負面情緒都丟向媽媽,要她承擔。
其實,她沒負起她該負的責任。自己的人生,她也努力過,但是不如預期,她干脆將責任都推給媽媽,這樣*簡單。她一直不停地怪自己,為什么自己當初那么怯懦,不堅持自己的想法?
所以,她的自我折磨,除了要讓媽媽感到罪惡,也是在提醒自己,別忘了自己已經受過一次教訓,別再重蹈覆轍,別再讓別人決定自己的人生。也或許,她之所以一直不放過自己,就是在責備自己笨。
她忠實地聽清楚了她的情緒想告訴她的話,雖然不知道哪句才是真正的答案,或者,每一句都是答案。不過,跟自己和好的工作本來就是這樣,給個環境,等待它發芽就好。
她的情緒慢慢在退潮,這讓她輕松多了。同樣一件事,負面的部分不再被放大,就比較接近它原本的樣子。
原來,我們不放過對方,跟我們不放過自己,一直綁在一起。
對自己不耐煩就容易對別人不耐煩
“你為什么對我這么不耐煩?”路上,一位女生對男生說著,看起來好像在吵架。男生雙手抱胸,表情嚴肅。
還記得關系中的**次不耐煩嗎?你的,還有對方的不耐煩,各是在什么時候出現?當時發生了什么事?算是偶發事件,還是從此之后逐漸增加?
有些人天生性急,耐性容易用光。所以熟悉之后,他的本性很快就會跑出來,用不耐煩來昭告。
男女朋友談戀愛,剛開始有新鮮感,所以負面情緒容易沖淡。等到不耐煩出現的時候,大概就是激情慢慢消退,人際技巧要派上用場的時候。一個人有沒有能力維系關系,常在不耐煩之后見真章兒。
很多時候,我們剛進入關系,能力不足,所以不耐煩一出現,我們就跟著犯了不少錯。不過,我們本來就是借著關系學習,期盼下一段關系更為圓融。
從偶像劇里的女主角來看,迷糊是一種吸引人的元素,讓人覺得可愛、不具威脅性?墒牵粋人如果成為了太太還凡事迷糊,面對各種挑戰大小狀況不斷,先生就很難保持心情平靜;榍盎楹螅瑺顩r的轉變,有時候會讓迷糊的當事人心理準備不夠,措手不及。
新手媽媽,可能會對嬰兒無故哭鬧感到不耐煩。這時的不耐煩,與其說是對孩子,不如說是對自己,這是媽媽感覺到挫折,開始懷疑自己當媽媽的能力。
有些則是家長對孩子長大之后不聽話感到不耐煩。進入學校之后,孩子功課一直教不會,家長感到不耐煩。當家長一不耐煩,關系就會減分。
然后,通常孩子開始不耐煩,*明顯的時候是青春期。這時候,當父母的記憶力變差,講過的事常會一直講,態度也像對更小的孩子講話,調整不過來。孩子的思辨能力開始到巔峰,生活壓力也變大,就會開始對父母不耐煩,講話變得難聽,語氣也更不尊重。
不耐煩的父母不喜歡聽孩子說話。不耐煩的孩子,即便想對父母說話,也被一股情緒卡住,跟父母關系不佳。有人會往同伴那里去滿足自己被傾聽的需要,有人則是悶著不知道該怎么辦。
當我們不知道為什么對老父母的行為越來越不耐煩時,恐怕老人家已經有老年癡呆前兆。當我們對周遭事物莫名其妙地不耐煩,或許,是我們跟這個世界的關系越來越遠,越來越退縮到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要考慮自己是否有某些心理疾病,比如憂郁。
不耐煩會破壞關系,盡管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即使如此,我們也可以視它為關系轉折的征兆。通過這個征兆,我們可以預先知道關系即將迎來的變化,他人的轉變,還有自己的轉變。
不耐煩表明正面情緒快用光了,考驗著我們會不會跟負面情緒相處。關系不斷改變,就跟我們情緒不斷改變有關。要管住情緒,穩定關系,只有不斷學習。
有人說,耐煩是種美德,不耐煩要不得。我倒覺得不耐煩本身沒那么嚴重,它在考驗著我們,人難免都有這個時候,我們如何回應它才是重點。
有時候不耐煩變成習慣,但是關系無法斷,比如親子。如果沒有哪一方想著手改變,雙方就會陷在這個習慣里,彼此都不自在。
如果有時間,越是發現自己不耐煩,越要聽對方把話說完。對方有機會把話說完,就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講,讓我們心煩。我們聽懂了對方的想法,正面回應對方的請求,這是維系關系的關鍵。當關系運作順暢,不耐煩自然就少了。
越是不耐煩,越要試著把話講清楚;蛟S寫成文字能讓我們少講幾次,不必那樣心煩意亂。
情緒管理很重要。遇到不耐煩,提醒自己放慢速度,多做深呼吸。試著寬容自己與對方,不耐煩自然會離開。
*后,我們要想,我們是不是跟自己的關系不好,才會對我們自己不耐煩?給自己過高的標準,又只留了相對短的時間,所以多少正面情緒都不夠用。一個人對自己不耐煩,就容易對別人不耐煩。
很多時候,事緩則圓,真的不用那么趕。趕著做事情,弄壞了心情,搞僵了關系,也不劃算。
給情緒多點時間:與世界相處的正確方式 作者簡介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心理研究所所臨床組畢業,持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5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近7年。
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情緒教育、親子教育咨詢、人際與家庭溝通等。
工作之余,他仍希望通過書寫,和大家分享自己觀察、自省的心得,以及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幫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痛苦、不安的朋友,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療愈之路。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facebook網頁,目前粉絲人數已突破26萬。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討論,學習面對情緒,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的問題,學習在溝通中傾聽、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以及如何寬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著有:《我想傾聽你》《給情緒多點時間》《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讓孩子有好有人緣》等。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