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沖突與協調:日韓兩國勞資關系變遷的比較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543912
- 條形碼:9787511543912 ; 978-7-5115-439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沖突與協調:日韓兩國勞資關系變遷的比較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是國內日韓勞資關系比較研究的專著。全書聚焦于沖突型和協調型勞資關系的變動,分析了日韓兩國勞資關系變遷路徑差異的成因。本書提出的分析框架強調,結構層面和能動性層面勞工群體的形成共同塑造了勞資關系的特征。本書的研究對我們全面把握日韓兩國發展模式的共性和差異提供了重要啟示。
沖突與協調:日韓兩國勞資關系變遷的比較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本日韓勞資關系比較研究的專著。全書聚焦于沖突型和協調型勞資關系的變動,分析了日韓兩國勞資關系變遷路徑差異的成因。本書提出的分析框架強調,結構層面和能動性層面勞工群體的形成共同塑造了勞資關系的特征。本書的研究對我們全面把握日韓兩國發展模式的共性和差異提供了重要啟示。
沖突與協調:日韓兩國勞資關系變遷的比較研究 目錄
**章導論**節引言一、日韓勞資關系差異之謎二、研究的對象第二節文獻綜述一、關于戰后日本勞資關系變遷的研究二、關于民主化后韓國勞資關系變遷的研究三、解釋日韓勞資關系差異的不同路徑四、研究視角的轉換第三節本書的理論框架一、“工人階級形成”理論的啟示二、勞動力商品化與勞資關系三、工會路線與勞資關系四、日韓勞資關系變遷路徑差異的成因第四節研究意義和章節安排一、研究意義二、章節安排
第二章勞動力商品化與日本勞資關系變遷的結構成因(1950—1975年)**節勞動力商品化與沖突型勞資關系(1950—1960年)一、政治對立與勞動力商品化二、資方的勞資關系觀與勞動力商品化三、20世紀50年代日本沖突型勞資關系的展開第二節勞動力商品化與協調型勞資關系(1960—1973年)一、勞動政策調整與勞動力商品化二、企業雇傭制度調整與勞動力商品化第三節石油危機與協調型勞資關系的鞏固(1973—1975年)一、**次石油危機的沖擊二、協調型勞資關系的鞏固
第三章工會路線與日本勞資關系變遷的能動性成因(1950—1975年)**節政治斗爭主義與沖突型勞資關系(1950—1955年)一、“總評”的成立和“左轉”二、政治斗爭主義與沖突型勞資關系第二節經濟政治斗爭相結合與沖突型勞資關系(1955—1960年)一、對政治斗爭主義路線的修正二、“太田—巖井路線”與沖突型勞資關系第三節企業工會主義與協調型勞資關系(1960—1975年)一、“總評”的路線調整與協調型勞資關系二、企業工會主義與協調型勞資關系三、石油危機與協調型勞資關系的鞏固
第四章勞動力商品化與韓國勞資關系變遷的結構成因(1987—2008年)**節勞動政策與勞動力商品化一、盧泰愚政權的勞動政策二、金泳三政權的勞動政策三、經濟危機和勞動政策調整第二節生產過程的“去技能化”與勞動力商品化一、1997年經濟危機前“去技能化”的發展二、經濟危機后“去技能化”的進一步發展第三節勞動力商品化與經濟危機后的沖突型勞資關系一、分化、疏離和沖突二、勞動政策調整與沖突型勞資關系三、企業管理方式改革與沖突型勞資關系
第五章工會路線與韓國勞資關系變遷的能動性成因(1987—2008年)**節政治斗爭主義與沖突型勞資關系一、政治斗爭主義和勞工大攻勢二、政治斗爭主義的衰落第二節戰斗型經濟主義的形成和強化一、戰斗型經濟主義的特征和成因二、經濟危機后戰斗型經濟主義的強化第三節戰斗型經濟主義與經濟危機后的沖突型勞資關系一、企業內工人團結的下降與沖突型勞資關系二、企業間工人團結的限度與沖突型勞資關系
第六章結論**節日韓兩國勞資關系變遷路徑的差異及其成因第二節“謀求共識”與“零和博弈”——勞資關系與日韓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后記<>
表1-3-1邁克爾·曼對西方國家工會路線的分類表1-3-2本書對工會路線的分類表2-2-1日本1955—1975年由解雇引起的勞動爭議統計數據表2-2-2日本勞動爭議持續的時間(1962—1963年,1976—1982年)表2-2-3道爾對日本和英國企業雇傭制度差異的總結表2-3-11968—1981年日本加薪和勞動爭議的相關數據表3-1-120世紀50年代前半期左右派社會黨的選舉表現表3-1-21955年總選舉中得到和未得到“總評”推薦的候選人的當選率表3-2-11956—1960年“春斗”的表現表3-2-21954—1960年日本不同規模企業的工資差距表3-3-11956—1965年參與“春斗”的工會成員的比例表3-3-21956—1968年“春斗”的成果表3-3-31960—1970年日本產業工會分屬不同全國工會組織的比例表3-3-420世紀60年代后期日本工人的階層歸屬意識表3-3-520世紀60年代后期日本工人對“期望的社會體制”的選擇表3-3-6日本各政黨的支持者與職業的關系表4-1-11987—1992年韓國勞動爭議的相關數據表4-1-21987—1992年韓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和名義工資的變動表4-1-31990—1997年韓國勞動爭議成因的分布及其所占比例表4-1-41996—2001年韓國失業率的變動表4-1-51997—2001年韓國不同就業類別的工人數量及其所占比例表4-1-61997—2000年韓國不同規模企業的就業人數及其所占比例表4-2-11986年和1990年韓國制造業企業中生產工人的短缺率表4-2-21980—1990年韓國制造業企業中男性生產勞動者的月離職率表4-2-3韓國13家大型制造業企業補充員工不足的方式(1991年)表4-2-4大宇汽車工人對自動化引起的勞動條件變化的感知表4-2-5過去三年內韓國企業中正式員工和非正式員工的人數變動表4-2-61996—2004年韓國企業新雇工人中有經驗的工人所占比例表4-2-71996—2003年韓國企業雇傭的年輕員工比例表4-2-8韓國雇主采用非正式雇傭的動機表4-3-12010年韓國不同就業地位人群的收入分配表4-3-2韓國非正式員工工資和正式員工工資的差距表4-3-41997—2004年韓國勞動爭議成因的分布及其所占比例表4-3-51996—2004年韓國不同規模企業勞動爭議的數量及其所占比例表5-1-11986—1992年韓國工會的發展表5-1-21985—1995年韓國工人內部收入差距的演變表5-1-3“全勞協”屬下的工人對工會的期待表5-1-4“全勞協”屬下的工人對工會領導的評價表5-1-5“全勞協”屬下的工人參與工會活動程度的變化表5-1-6“全勞協”屬下的工人參與工會的態度表5-2-1韓國不同類型工人工會覆蓋率的差異表5-3-12003—2009年韓國產業工會的發展
沖突與協調:日韓兩國勞資關系變遷的比較研究 作者簡介
程多聞,安徽歙縣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本科至博士就讀于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并分別在2009年和2015年獲法學學士學位(國際政治專業)和法學博士學位(中外政治制度專業),博士期間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研究科(2011年-2013年);研究方向為比較政治學和東亞政治,并已在國內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篇。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