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梧訪談錄:后新儒家的焦思與苦索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9105712
- 條形碼:9787209105712 ; 978-7-209-10571-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林安梧訪談錄:后新儒家的焦思與苦索 本書特色
訪談錄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五個部分:家庭與求學歷程部分,從出生談起,涵蓋從早期家庭狀況直到博士學習研究的整個歷程;工作與訪學經歷部分,從大學階段擔任《鵝湖》編輯談起,涉及歷任的正式職務、兼任教職和訪學交流經歷;學術思想部分,是林教授學術研究的成果與理論建樹, 涉及傳統中國哲學研究與中國哲學建成問題、后新儒學、意義治療與宗教思想、詮釋學等方面內容;學術評論部分,是林教授對近現代學術思潮與師輩、同輩學者的認識及評論,其中重點講述了與導師牟宗三、蔡仁厚兩位先生的關系及學術淵源;社會關懷部分,涉及民間讀經、宗教狀況、生死學教育、臺灣的歷史與文化等現實問題。
林安梧訪談錄:后新儒家的焦思與苦索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介紹林安梧先生的一部訪談錄, 涉及林先生對于儒學、佛學、道學等學術研究的個人見解以及對于當今社會教育目的、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獨到思考。同時, 此書也會講述先生的求學經歷、治學之道以及與其老師牟宗三先生的交往。*后, 談及先生對于儒學未來發展的看法。
林安梧訪談錄:后新儒家的焦思與苦索 目錄
說 明……………………………………………… 1
序 言……………………………………………… 1
一、家庭與求學歷程………………………………… 1
(一)祖上與家庭…………………………………… 3
1.尋根………………………………………… 3
2.家庭生活及父母的影響…………………… 5
(二)小學與中學求學歷程……………………… 14
1.小學求學經歷…………………………… 14
2.初中求學經歷…………………………… 15
3.高中求學經歷…………………………… 17
(三)臺灣師范大學求學歷程…………………… 26
1.師大中文系學習經歷…………………… 26
2.師大中文系各類活動經歷……………… 34
3.師大中文系學習訓練的影響…………… 39
(四)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求學歷程…………… 42
1.臺大哲學研究所學習經歷……………… 42
2.研究生階段各種活動經歷……………… 48
二、工作與訪學經歷………………………………… 51
(一)《鵝湖》月刊工作………………………… 53
(二)教育與研究工作…………………………… 59
1.早期授課經歷…………………………… 59
2.臺灣清華大學工作經歷………………… 62
3.參與通識教育…………………………… 68
4.創辦臺灣南華大學哲學所……………… 72
5.回到臺灣師大…………………………… 75
6.關于參選臺灣師大校長之種種………… 80
7.慈濟大學及玄奘大學工作經歷………… 95
8.其他兼課工作…………………………… 97
9.對高等教育的認識……………………… 103
(三)交流訪學歷程……………………………… 109
1.交流訪學經歷概述……………………… 109
2.對外交流………………………………… 111
3.與大陸的交流…………………………… 117
4.對大陸及大陸學術的看法……………… 121
三、學術思想…………………………………………125
(一)中國傳統哲學研究及
中國哲學建成問題………………………… 127
1.中國傳統哲學研究……………………… 127
2.中國哲學的建成及其合法性問題……… 137
3.格義與逆格義(反向格義)…………… 140
4.哲學研究的語意與語感問題:
中國式話語與東西方對話……………… 145
(二)后新儒學…………………………………… 150
1.后新儒學概述…………………………… 150
2.后新儒學與良知學……………………… 155
3.后新儒學與馬克思主義………………… 158
4.關于“后后新儒學”的漫談…………… 162
(三)宗教思想與意義治療學…………………… 164
1.前輩的影響與意義治療向度的開啟……… 164
2.宗教與意義治療學……………………… 169
3.華人心理學與意義治療………………… 175
(四)詮釋學……………………………………… 179
1.詮釋學思想概述………………………… 179
2.詮釋學的五個層次……………………… 184
3.“道”的開顯…………………………… 189
4.詮釋學前身及如何進入
古人話語系統…………………………… 192
5.建立現代的話語系統與
詮釋學的創新…………………………… 197
四、學術評論…………………………………………203
(一)對近現代學術思潮的認識及評論………… 205
1.當代新儒家分期及其與
后新儒學的區分………………………… 205
2.大陸新儒家與港臺新儒家……………… 209
3.臺灣的“國民黨儒學”………………… 213
4.自由主義………………………………… 216
5.馬克思主義……………………………… 218
6.三民主義………………………………… 220
7.人間佛教………………………………… 221
8.女性主義………………………………… 223
9.現象學與中國哲學……………………… 225
10.清代考據學與西方分析哲學………… 228
(二)對師輩、同輩學者的認識及評論………… 232
1.幾位影響自己的師輩學者……………… 232
2.徐復觀…………………………………… 233
3.唐君毅…………………………………… 236
4.牟宗三…………………………………… 241
5.蔡仁厚…………………………………… 253
6.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殷海光、
傅斯年、張君勱、勞思光等…………… 255
7.林毓生及杜維明、劉述先……………… 262
8. 蕭萐父、郭齊勇及武大哲學系………… 266
9.北大哲學系……………………………… 268
10.余敦康及陳明、何兆武等…………… 270
五、社會關懷…………………………………………275
(一)國學的根基與復興………………………… 277
1.民間講學歷程…………………………… 277
2.關于王財貴的爭議……………………… 287
3.創辦元亨書院…………………………… 289
4.大陸國學熱……………………………… 295
5.臺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299
(二)臺灣宗教…………………………………… 305
1.臺灣宗教目前的狀況…………………… 305
2.臺灣的佛教……………………………… 306
3.臺灣的基督教…………………………… 315
4.臺灣的民間信仰………………………… 318
(三)生死學教育………………………………… 320
(四)臺灣日本殖民歷史與臺灣族群問題……… 324
附 錄………………………………………………………………………331
對話林安梧先生:觀照存有,
安頓精神,象在形先,同歸于道……………………333
儒學與科學
——林安梧先生訪談錄…………………………………357
后新儒學與現代性問題
——林安梧教授訪談錄…………………………………370
承明師志業篤行求索 繼往圣絕學傳道弘德
——記杰出訪問學者林安梧教授……………………404
從外王到內圣:仁以為本、返本開新
──林安梧教授訪談錄…………………………………410
林安梧先生學行年表(1957—2016)…………………422
林安梧教授著作簡目…………………………………………437
后記:緣逢山大,恩越兩岸………………………………440
展開全部
林安梧訪談錄:后新儒家的焦思與苦索 作者簡介
林安梧 臺灣臺中人。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臺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現任山東大學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杰出訪問學者及儒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曾任臺灣清華大學、臺灣師范大學教授,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臺灣元亨書院創院院長。
師從牟宗三先生,在牟先生“兩層存有論”的基礎上提出“存有三態論”,主張融通儒、道、佛三教,面對二十一世紀文明的新挑戰,展開對話與交談。著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儒學革命:從“新儒學”到“后新儒學”》《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