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海洋與文明:a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14576
- 條形碼:9787201114576 ; 978-7-201-11457-6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洋與文明:a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 本書特色
本書榮獲美國《選擇》雜志2014年度“杰出學術著作獎” 一部海洋視角的世界史,一部關于航海者的史詩 盡管地球表面的70%都被水覆蓋,但歷史敘述卻一直是陸地中心論的。作者試圖改變這一現狀,將重心從陸地轉向水域,帶領讀者通過海洋來縱觀歷史。無論對于資深的水手還是航海的門外漢來說,作者提供的資料都是十分寶貴的。 ——《出版人周刊》星級推薦有感于海洋世界的重要性在大眾認知層面日益衰減,作者為我們帶來了這部宏大的全球海洋史。這樣一部內容全面而豐富的著作,必將構成海洋史研究領域的堅實基礎。 ——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雜志 該書引人入勝,文采斐然,作者富有說服力地論證了海洋如何構成了一條通向現代世界的路徑。 ——美國《外交》雜志 該書包括豐富的史實與細節,從我們與海洋、湖泊、河流、運河之間關系的角度,講述了人類歷史的故事。 ——《亞洲書評》 該書展現了出色的問題意識、優雅的文筆和百科全書式的視野。作者有力地提醒了我們,人類“乘船走向海洋”的沖動塑造了一切世代的全部文明。 ——《華爾街日報》 毫無疑問,該書是目前為止*全面的一部海洋史。作者滿懷激情地向我們講述了海洋的故事,在當今的歷史著作中,這種激情是十分少見的。 ——《泰晤士報》 這是一部壯麗而全面的世界史,將我們從大洋洲的原始居民帶入了集裝箱時代。 ——英國《每日電訊報》 這是一部*可讀、*新鮮、*刺激、*全面、*敏銳、*富洞見而且*新的——簡而言之是*好的——世界海洋史。 ——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歷史學教授 菲利普·費爾南多-阿梅斯托 該書對全球史進行了全新的審視。借助關于船只、風帆、風向、海流、航海技術及海洋法的大量知識,作者向我們呈現了一部從吃水線視角觀察的生動的世界史。 ——斯坦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卡倫·魏根 這是一個視角嶄新且嚴謹有據的故事,閱讀該書仿佛親歷一段令人欣喜的旅程。 ——《達拉斯晨報》
海洋與文明:a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 內容簡介
本書從海洋的視角出發,重新講述世界歷史,揭示人們如何通過海洋、河流與湖泊進行交流與互動,以及交換和傳播商品、物產與文化。旨在揭示,各個人群、民族、國家與文明通過全球范圍內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時也在塑造著歷史。作者展現了文明的興衰與海洋之間的聯系,引人入勝地敘述了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歷程,譜寫出一部關于航海者的史詩。
海洋與文明:a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海洋與文明:a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 前言
《海洋與文明》是一部跨國界、跨學科的歷史著作,主要關注各塊大陸之間的海上聯系,并揭示其中重大的跨文化影響和變化。盡管書中并不缺乏關于帝國、王國和城邦的故事,但沿海地區與海上航路也占據著同樣重要的位置,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在那里不僅交換商品,也交換著語言、思想和宗教,并接觸到其他地區的商業、法律、審美乃至飲食。
得益于*近的一項發展,撰寫一部全球海洋史變得越來越容易了,那就是海上貿易本身的日益全球化,中國等國家正在逐步奪回其自 16、17 世紀以來主導全球航路的地位。尤其對于中國而言,這種復興伴隨著一種很自然的好奇心,那就是在古代以及晚近的歷史上,在漫長而寬闊的亞洲海岸上,海上商業和移民活動在商品與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海上交流(以及這種活動的偶爾中斷)在中國文化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同時,它也使中國的文化和觀念得以通過亞洲的海上航路廣為傳播。
對于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讀者而言,這段歷史所提供的知識都是同樣重要的。直到*近,除了中國廣州的“行商”之外,大多數西方人對海洋中國的歷史仍然所知甚少。其結果便是,18 至 19 世紀的“行商”制度就像商業超新星散發出的耀眼光芒——輝煌而短暫,而且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于是,這很自然地導致了人們誤解和低估了中國商業活動的海洋取向,這一取向的突出表現就是中國“無政權保護的商人”(歷史學家王賡武以此描述福建商人)在海外的商業領地(如新加坡、雅加達、馬尼拉等)。正是這種古老的海上活動傳統,幫助中國的航海業從 20 世紀 60 年代初的不到 30 艘國際貿易船只發展到今天世界上*龐大的國有艦隊。
在人們與全球海洋的互動關系中,*顯著的一個特征可能就是其普遍性,甚至影響到那些對航海活動持消極態度的人。這一點在古希臘和古代中國并無不同,在世界其他國家的漫長歷史上亦是如此。那些以海上貿易為生的人盡管常常遭遇反對和阻力,卻以飽滿的熱情開創了自己的事業,并在此過程中豐富了自身及互動對象的文化內涵。
與此同時,任何地方的水手都知道,海洋是一個無情的對手,對其應該懷有敬畏,而不是一意將其征服。孔子在《論語》中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正如本書所展示的,如果說為我們所共享的全球海洋的歷史有什么可以告訴我們的,那便是這句簡單的真理。
海洋與文明:a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 目錄
致謝
計量單位
地圖
引言
第1章通向海洋
第2章古埃及的河流與海洋
第3章青銅時代的航海活動
第4章腓尼基人、希臘人與地中海
第5章迦太基、羅馬與地中海
第6章追逐季風
第7章東方的大陸與群島
第8章中世紀的地中海
第9章維京時代的北歐
第10章海上絲綢之路
第11章中國走向海洋
第12章中世紀的地中海與歐洲
第13章海洋亞洲的黃金時代
第14章世界連成一體
第15章全球貿易的誕生
第16章歐洲擴張時代的國家和海洋
第17章北歐的崛起
第18章“時間與空間湮滅了”
第19章蒸汽與鋼鐵時代的海上強國
第20章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海洋世界
注釋
參考文獻
海洋與文明:a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 節選
作為一名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是du一無二的,但是總體上說,她的魄力仍帶有新王國時期,尤其是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70—公元前1315)的特征。盡管埃及一直在白尼羅河三角洲和阿斯旺以南向東、西兩個方向擴張,不過在新王國時期之初,法老們通常會抑制明顯的擴張政策。我們不清楚中王國滅亡的原因,但是直到公元前17世紀,下埃及中部的大部分地區仍處在喜克索斯王朝的統治之下,他們很可能是源白迦南人的外來者。喜克索斯王朝的首都是位于三角洲西北的阿瓦里斯,那里的壁畫與在克里特島和錫拉島上發現的壁面十分相似,表明很可能也有來自克里特島的僑民在那里生活。
喜克索斯王朝似乎已經吸收了古埃及的傳統,而不是將其消除。但是他們依然保留著外來精英的身份,而區別于繼續控制白底比斯以下的七埃及的本土統治者。在公元前16世紀60年代,國王卡摩斯( Kamose)準備通過一場河上戰役,從喜克索斯人手中奪回阿瓦里斯。他的士兵將戰艦作為移動的據點,就像在岸上作戰一樣,而不是船連著船作戰。推翻喜克索斯王朝統治的目的之一,就是把在上埃及與黎凡特貿易中的中間商消滅掉。在對一次勝仗的描述中,卡摩斯吹噓道:“在幾百艘由雪松木制成的新船上,載滿r黃金、青金石、銀器、綠松石和無數把金屬戰斧……我將其全部繳獲。我沒有留下任何一件阿瓦里斯的物品,因為它已經空了,與其亞洲文化一同消失了。”文中描述了敵人的徹底失敗,而在喜克索斯人的*后一位國王被廢黜之后,王位歸于卡摩斯的繼承者雅赫摩斯(Ahmose)。雅赫摩斯是新王國的締造者,也是第十八王朝的**位國王
海洋與文明:a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 作者簡介
林肯·佩恩(Lincoln Paine),美國著名海洋史學者,供職于著名的緬因州海事博物館,已出版專著5部(其中3部曾獲獎),發表論文、書評等百余篇,現居波特蘭。2009年至2012年間,擔任南緬因大學奧舍地圖圖書館諾曼·H. 摩斯遠洋客輪收藏展的客席策展人與檔案管理員,自2006年起,擔任萊頓大學國際歐洲擴張與全球關系史研究雜志《行程》(Itinerario)的主編。
陳建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博士,現任教于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羅燚英,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