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之乎者也非口語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00204
- 條形碼:9787214200204 ; 978-7-214-20020-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之乎者也非口語論 本書特色
《之乎者也非口語論》集中圍繞“之乎者也”等文言虛詞是否古人口語這一問題,展開密集論述。全書共分七章。*章,以豐富的文獻依據和繁密論證,依次指出漢魏六朝至宋元明清時期古人口語中并不使用“之乎者也”這樣的虛詞。第二章,通過歷史的考察,指出文言虛詞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爆發”與其后迅速“消失”等現象,并分析其內在原因。第三章,分析指出了“辭”的本質就是非口語。第四章考察文言“虛詞”的產生過程及成因。第五章,分析指出 “辭”的繁榮與“言外”觀念之消亡的過程。第六章,通過對古代文獻的綜合分析,指出 “辭”的加減與替換的情況。第七章,綜合揭示了“修辭”乃古人為文之法的這一結論。全書語言凝練,結構得當,論述嚴謹,觀點鮮明,令人印象深刻。
之乎者也非口語論 內容簡介
“之乎者也”一類文言虛詞是古人口語,這幾乎是文化人*基本的常識。本書作者卻提出這個與傳統看法完全相左的觀點。作者對漢語史上的材料進行了全面梳理分析,逆向考察了元明清時期、唐宋時期、漢魏南北朝時期直至先秦時期文言語氣詞與口語的關系。作者指出,古代書面語與口語既不對立,也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整個文言虛詞系統都是呂叔湘先生所謂“人為的東西”。漢語書面語無論古今,都是口語與非口語兩部分的組合,非口語成分多,文言程度就高,就難懂;相反,口語成分多,白話程度就高,就易懂。作者特別強調,諸如“先秦書面語與口語一致”“文言是古人口語”之類的結論,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才出現的,是西方語言理論影響下的產物。這些結論根本是未經任何證明的假命題。
之乎者也非口語論 目錄
**節元明清
第二節唐宋時期
第三節漢魏六朝
一、 魏晉南北朝
二、 漢譯佛經語體
三、 漢代的口語中有無“之乎者也”?
第二章文言虛詞的“爆發”與迅速“消失”
**節文言虛詞的“爆發”
一、 甲骨文中的語氣詞
二、 春秋戰國虛詞的大增長
第二節先秦兩漢虛詞使用中的“亂象”
一、 語氣詞的錯亂
二、 其他虛詞的錯亂
三、 虛詞運用的“個人化”特征
第三節《春秋》三傳的語氣詞考察
一、 《春秋》何以沒有語氣詞?
二、 一種奇怪的問答形式“……也?……也”
第四節“也”“邪”之別與語氣詞的連用
一、 “也”與“邪”之別
二、 同音語氣詞的連用
第五節文言虛詞的消失與遺留
一、 虛詞何以“消失”?
二、 文言虛詞的“遺留”
第三章“辭”的本質——非口語
**節“辭”——“意內而言外”
一、 “辭”非指虛詞
二、 何謂“意內而言外”
三、 以名舉實,以辭抒意
四、 辭達而已
五、 命題非“辭”
第二節從“辭”的異名看其非口語本質
一、 語助、助語、助辭
二、 語已辭、語終辭、絕語辭
三、 虛字
四、 發語、發端、句端、發聲
五、 余聲與韻
第三節“聲”與“貌”:摹寫物狀之詞
一、 擬聲詞
二、 狀貌詞(形容語助)
第四章文言“虛詞”的產生
**節從口語與書面語的關系說起
一、 口語和書面語的不同特點
二、 是口語省略,還是書面語復雜?
三、 漢語口語“退化”了嗎?
第二節語氣的缺失與“辭”的產生
一、 漢字能真實記錄漢語嗎?
二、 語氣與句末“辭”
三、 停頓與“辭”
四、 語氣與關系詞
第三節假借與“虛化”
一、 何謂“依聲托事”?
二、 句末“辭”的假借
三、 句首、句中“辭”的假借
四、 關于所謂“虛化”問題
第四節“辭”指書面語
一、 “辭”為政教
二、 “辭”為辭命
三、 祝盟之辭
四、 文體之詞與“辭”的關系
五、 許慎何以改“辭”為“詞”
第五章“辭”的繁榮與“言外”觀念之消亡
**節古代有普通話嗎?
一、 “雅言”“通語”不是普通話
二、 “官話”也不是普通話
三、 “雅言”是指書面語
第二節“書同名”與“書同文”
一、 郁郁乎文
二、 書同文始于何時?
三、 正名與書同文
四、 幾個方言語氣詞
五、 秦始皇“書同文”是統一字體嗎?
第三節詞類活用之“辭”
一、 詞類活用與“辭”
二、 讀破問題
三、 詞類活用與口語的關系
第四節“言外”觀念之消亡與一個假命題的誕生
一、 清代以來“辭”觀念之變遷
二、 “言外”觀念的遺響
三、 一個假命題的誕生:“文言是古人口語”
第六章“辭”的加減與替換
**節同書中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第二節不同版本的虛詞異文
一、 《尚書》虛詞異文
二、 《詩經》虛詞異文
三、 《周易》虛詞異文
四、 《論語》虛詞異文
五、 《老子》虛詞異文
第三節引文中的虛詞異文
一、 《孟子》引《論語》
二、 《國語》引《尚書》
三、 《史記》引文
四、 《漢書》引《史記》
五、 類書、注引中的虛詞異文
第四節經傳注釋中“辭”的加減
一、 孔子為傳注之祖
二、 添加語氣詞
三、 添加介詞
四、 添加連詞
第七章修辭:古人為文之法
**節語法與文法
一、 古代為何沒有語法學?
二、 古代“文法”何以發達?
第二節古人的修辭論
一、 虛字之用
二、 虛字難用
三、 虛字難釋
第三節加字法與減字法
一、 加字法
二、 減字法
第四節換字法與造字法
一、 《世說新語》與《晉書》
二、 《舊唐書》與《新唐書》
第五節從加減換到全文翻譯
第六節王若虛論“辭”評析
一、 《史記》辨惑
二、 《新唐書》辨惑
三、 韓歐文辨
之乎者也非口語論 作者簡介
孟昭連,南開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小說理論與藝術的研究,出版《白話小說生成史》《中國小說藝術史》等。近年來持續關注和研究古代言文關系問題,先后發表《破解“之乎者也”千古之迷——文言語氣詞非口語說》《論“辭”——文言語氣詞非口語再說》《再論“辭”——“辭”的產生及“言外”觀念之消亡》等多篇論文,在語言學界引起反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