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30134
- 條形碼:9787100130134 ; 978-7-100-13013-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 本書特色
本書是我國一代經濟學大家、教育家、著名學者陳岱孫先生前半生的傳記,記述了陳岱孫先生與清華大學聯系緊密的逾三十年(1918—1952)的人生經歷。
陳岱孫先生與國立清華大學及前身清華學堂淵源深厚。他學習于此,并由此出洋留學;后從教于此,治學治校經年。除了教職身份,他也是清華大學教授治校體制的代表人物。
陳岱孫與清華大學共同經歷了驅逐校長風波、抗戰時期的學校南遷、西南聯大的艱苦創建、抗戰勝利后的復校、新中國成立后的院系大調整等重要事件。
在這本傳記中,展現了一位大家面貌生動、風骨清峻的風采,也使讀者切身體會動蕩時代中學界中堅為國家興盛、教育繁榮所付出的艱辛。
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 內容簡介
本書是我國一代經濟學大家、教育家、清華大學著名學者陳岱孫先生前半生的傳記, 記述了陳岱孫先生與清華大學聯系緊密的逾三十年 (1900-1952) 的人生經歷。
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 目錄
作者前言
**章 青青子衿(1900-1918)
庚子年
父系家世
母系家世
末代舊學生
半途出家的新學生
考清華去
外面的世界(之一)
第二章 行勝于言(1918-1920)
北京城外清華園
學校里的事兒(之一)
外面的世界(之二)
運動了
校長(之一)
日晷
啟程
第三章 游必有方(1920-1926)
新大陸
夢到她
金鑰匙
波士頓少年
陳岱孫博士
歐洲之旅
吾校莊嚴(之一)
同學們
第四章 翻云覆雨(1927)
近鄉情怯
多愁多病
學校里的事兒(之二)
第五章 教授治校(1928-1937,上)
家住清華園(之一)
陳岱孫教授(之一)
校長(之二):從羅家倫到梅貽琦
吾校莊嚴(之二):清華大學1936年度教職員一覽表
第六章 白銀年代(1928-1937,下)
忙碌的假期
家住清華園(之二)
外面的世界(之三)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別時容易見時難
第七章 剛毅堅卓(1937-1946)
痛南渡辭宮闕
駐衡湘又離別
“長征”
何枝可依
陳岱孫教授(之二)
豈日無衣與子同袍
吾校莊嚴(之三)
此恨綿綿
陳岱孫主席
關于西南聯大的另類記載
第八章 物換星移(1946-1949)
猶厭言兵
蹉跎歲月
雪上加霜
船長走了
第九章 曲終人散(1949-1952)
新政
大學之道
調整
改造
孤帆遠影碧空盡
后記
陳岱孫學術年表
參考文獻·致謝
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 節選
《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
考清華去
民國七年(1918年)春,陳岱孫查閱了當時全國差不多所有高等院校的章程和招生簡章,*后選定清華學校、北京大學、金陵大學(南京)、東吳大學(蘇州)、圣約翰大學(上海)、滬江大學(上海)為投考對象。
當時我國并未實行全國統一的“高考”制度,而是由各高等院校分別各自招生。為了方便考生應考,各校在考期上似乎有某種默契,盡量地錯開,考生也盡量多參加幾個學校的入學考試,以增加被錄取的機會,或者,倘若為一個以上的學校所錄取,還可以增加選擇的機會。上海之外各高校的入學考試,除了在其本部所在地設考場外,大都在上海另設一考場,這是由于此地交通便利,易于吸收生源。
陳岱孫按照選定的幾所學校考期的先后,為自己排出一張應考表。清華學校在6月中旬,為各校中*早。他從福州坐海船到上海,考期大約四天,考完后即回福州,因為其他各大學的入學考試都要晚至七八月份才舉行。
自從清宣統元年(1909年)起,美國開始向中國按期退還庚款,相應地,清政府外務部、學部聯合奏請設立游美學務處,附設肄業館。游美學務處是一個管理機構,“專司考選學生、管理肄業館、遣送學生及與駐美監督通信等事,并與美國公使所派人員商榷一切”。學務處專設游美學生監督,管理在美留學生,安置學校,照料起居,稽查功課,收支學費。肄業館則是一所功能單純的留美預備學堂,“專為已經選取各省學生暫留學習”。
留美學生名額是根據當時各省實際負擔庚子賠款的數額按比例分配。每個省每年從五六名到十余名不等,江蘇、浙江、四川人數較多,江蘇*多,有二十六名;甘肅、貴州、云南、新疆等省的名額很少,而新疆則少到每隔幾年才輪得一名。
大清朝*后三年(1909~1911),中國向美國派出前三批留學生,每年一批,**批四十七名,第二批七十名,第三批六十三名,計一百八十名。錄取前三批時,肄業館尚未開張,所以一待錄取便直接送走,他們被清華稱為“史前期校友”,當中有金邦正、梅貽琦、張子高、秉志、趙元任、張彭春、竺可楨、胡適、楊光弼、虞振鏞等人。
游美肄業館館址位于京城西北郊的清華園,原計劃于宣統二年(1910年)秋季開學,但由于館舍不能按時完工,延至年底開始招考入讀學生,來年春季開學。
肄業館學額五百名,學制八年,初等科(后改稱中等科)四年.高等科四年。前六年相當于中學的六個年級,高等科三四年級則相當于大學的一二年級。
高等科分為文科、實科(理工科的舊稱),教授美國大學一二年級的必修課。
便在此時,當局者意識到,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游美肄業館的性質已經悄悄地發生了變化,學堂的設計規模遠遠超出了僅為留美而預備的初衷,而根本就是一所準大學了。庚款總有花光的一天,學堂則是百世的基業。念及此節,游美學務處總辦周自齊(字子廙,山東單縣人,187l一1923)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向學部、外務部呈文,請求將肄業館更名清華學堂,不出一個月,學部回文核準。
宣統三年三月十三日(1911年4月11日),外務部、學部聯合奏請清華學堂訂章開學,朱批:“依議,欽此”。四月一日(公歷4月29日,星期六),學堂正式開張。此后,清華定每年4月的*后一個星期日為校慶日,到2011年4月24日,清華已滿整整一百歲了。
開學后不久,國家改朝換代。好在以清帝遜位以及優待條件生效為標志,辛亥革命總體上是一次我國史無前例的政權和平交接,國內大部分事業得以庚續。
清華學堂既立,游美學務處便已完成歷史使命,再無存在之必要。民國元年(1912年)5月,外務部、學部聯合宣布裁撤游美學務處,其一切職權歸清華學堂。又過半年(外務部已改名外交部,學部已改名教育部),根據教育部《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學堂“監督”改稱“校長”。
根據我國歷來的“條塊式”行政管理模式,清華學校在“業務”上“歸口”教育部管理。不過,由于庚子賠款首先是個外交問題,外交部掌握著美國退還的款項,自然牢牢控制了清華的財務權、人事權。隨著游美學務處的裁撤,清華順勢改為由外交部專轄。
陳岱孫于民國七年(1918年)年初從英華學校畢業后,在家忙了半年,除了備考,還要按照清華的要求,準備一些此前聞所未聞的申請材料。那段時間里,陳岱孫常想,遠在天邊的北京是個什么樣子,京城里的人們又都在做些什么呢?
……
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 作者簡介
劉昀,陳岱孫先生后輩親屬,畢業于北京大學經濟學專業,曾編寫《岱岳長青:陳岱孫紀念文集》。作者為寫作此書,收集和利用了大量資料,其中包括陳岱孫先生的私人相冊和文檔等原始資料。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