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踏歌行 本書特色
很多歌,是有故事的歌。很多人,是有故事的人。有故事的人,一起來聽那些有故事的歌。這是這本書的記錄的初衷。讀這本書,我習慣一邊放著相應的歌曲,一邊仔細地閱讀老朋友熟悉的文字。每每讀完聽罷,我都有一種穿越到作者營造的意境或者歌曲映襯的年代的感覺。
讀《踏歌行》里的每一篇文章, 我都會和作者一樣感慨:“幸運的是,我們擁有這樣一些歌,為我們記錄下何其相似的一切年輕——怎么樣考學,怎么樣上學,怎么樣打飯,怎么樣的學生澡堂, 怎么樣的校園情書,聽過相似的歌,經歷相似的生氣與開心。這樣一些歌,猶如一把公用鑰匙,為站在青春路上的我們,打開了一扇門,然后我們微笑相對”
踏歌行 內容簡介
《踏歌行》收錄了陳娉舒發表于《中國青年報·踏歌行》欄目的音樂隨筆48篇和來自《中國青年報》的《旅游周刊》、《屋檐下》副刊和體育版的專欄隨筆6 篇。作者以歌名為題目,以音樂為素材,以生活故事為佐料,用情緒浸染,拿心事點睛。書中的每一篇文章,歌曲往往只是一個引子,字里行間涌現出的陽剛與明媚、樂觀與傷感、溫暖與蒼涼等對立融合的情緒,以及作者的感悟、思考才是值得細品的。書中寫到的歌,都是不同時期的流行音樂代表作,折射出20世紀70.80后的成長史與心靈史。
踏歌行踏歌行 前言
“副刊文叢”總序
李輝
設想編一套“副刊文叢”的念頭由來已久。
中文報紙副刊歷史可謂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為中文報紙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國報紙誕生之后,幾乎所有報紙都有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副刊。在出版業尚不發達之際,精彩紛呈的副刊版面,幾乎成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為便利的交流平臺。百年間,副刊上發表過多少重要作品,培養過多少作家,若要認真統計,頗為不易。
“五四新文學”興起,報紙副刊一時間成為重要作家與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臺,從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郭沫若的詩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說《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報紙副刊上發表,從而產生廣泛影響的。隨著各類出版社雨后春筍般出現,雜志、書籍與報紙副刊漸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區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類型的報紙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層面的讀者群,在與讀者建立直接和廣泛的聯系方面,多年來報紙副刊一直占據優勢。近些年,隨著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崛起,報紙副刊的優勢以及影響力開始減弱,長期以來副刊作為陣地培養作家的方式,也隨之隱退,風光不再。
盡管如此,就報紙而言,副刊依舊具有穩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時效性。在電臺、電視、網絡、微信等新聞爆炸性滾動播出的當下,報紙的所謂新聞效應早已滯后,無法與昔日同日而語。在我看來,唯有副刊之類的版面,側重于獨家深度文章,側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發現,才能與其他媒體相抗衡。或者說,只有副刊版面發表的不太注重新聞時效的文章,才足以讓讀者靜下心,選擇合適時間品茗細讀,與之達到心領神會的交融。這或許才是一份報紙在新聞之外能夠帶給讀者的*閱讀體驗。
1982年自復旦大學畢業,我進入報社,先是編輯《北京晚報》副刊《五色土》,后是編輯《人民日報》副刊《大地》,長達三十四年的光陰,幾乎都是在編輯副刊。除了編輯副刊,我還在《中國青年報》《新民晚報》《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開設了多年個人專欄。副刊與我,可謂不離不棄。編輯副刊三十余年,有幸與不少前輩文人交往,而他們中間的不少人,都曾編輯過副刊,如夏衍、沈從文、蕭乾、劉北汜、吳祖光、郁風、柯靈、黃裳、袁鷹、姜德明等。在不同時期的這些前輩編輯那里,我感受著百年之間中國報紙副刊的斑斕景象與編輯情懷。
行將退休,編輯一套“副刊文叢”的想法愈加強烈。盡管面臨互聯網等新媒體方式的挑戰,不少報紙副刊如今仍以其穩定性、原創性、豐富性等特點,堅守著文化品位和文化傳承。一大批副刊編輯,不急不躁,沉著堅韌,以各自的才華和眼光,既編輯好不同精品專欄,又筆耕不輟,佳作迭出。鑒于此,我覺得有必要將中國各地報紙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編輯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現,使紙媒副刊作品,在與新媒體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歷史,留存文化。這樣,便于日后人們可以借這套叢書,領略中文報紙副刊(包括海外)曾經擁有過的豐富景象。
“副刊文叢”設想以兩種類型出版,每年大約出版二十種。
**類:精品欄目薈萃。約請各地中文報紙副刊,挑選精品專欄若干編選,涵蓋文化、人物、歷史、美術、收藏等領域。
第二類:個人作品精選。副刊編輯、在副刊開設個人專欄的作者,人才濟濟,各有專長,可從中挑選若干,編輯個人作品集。
初步計劃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編選,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學”時期。如能堅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現中國報紙副刊的重要成果。
將這一想法與大象出版社社長王劉純兄溝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規模的一套“副刊文叢”,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構想才有一個落地的堅實平臺。與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篤深,感謝歷屆社長和編輯們對我的支持,一直感覺自己仿佛早已是他們中間的一員。
在開始編選“副刊文叢”過程中,得到不少前輩與友人的支持。感謝王劉純兄應允與我一起擔任叢書主編,感謝袁鷹、姜德明兩位副刊前輩同意出任“副刊文叢”的顧問,感謝姜德明先生為我編選的《副刊面面觀》一書寫序……
特別感謝所有來自海內外參與這套叢書的作者與朋友,沒有你們的大力支持,構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叢”能夠得到副刊編輯和讀者的認可。期待更多朋友參與其中。期待“副刊文叢”能夠堅持下去,真正成為一套文化積累的叢書,延續中文報紙副刊的歷史脈絡。
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寫于北京酷熱中
踏歌行 目錄
《踏歌行》是一把鑰匙 洪 琳
在《天鵝之旅》里高擋位大油門
不見朗月導我迷途只有《星》
琴師回來獨他爾還會再響
《葉子》上有多少你要的風景
年關時節別扯風花雪月
跌倒在《北風》的鄉愁里
能進行到底的是愛,不是愛情
《*后一夜》向他告別
《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集結令
天之大,思念何必淚眼
那個《畢業生》不是我
在我沒有意識到的《青春》
謝謝你帶我去聽《草帽歌》
《秋蟬》的世界里謝絕憂傷
把自己的日子過成歌
《領悟》:還有什么沒參透
《北京的冬天》你在思念誰
我是否曾在北海“ 蕩起雙槳”
光陰的眼中承諾是什么
跟著許巍的《時光》跑
與《無奈》一見鐘情
那些《閃亮的日子》其實叫年輕
有些日子沒聽老爸唱歌了
《鴻雁》把我的記憶送回來
《星星索》:唱給自己的小情歌
《朋友》一生一起走
《晴朗》:你讓我感覺到力量
沒那么簡單
《北京之雪》:乘著月光進家門
和汪峰一起唱《北京北京》
總能聽到《下沙》的消息
他們顯然已經忘了《狂流》
因為深愛,所以沉默
《愛》在記憶的炎夏里
聽到《消息》已十年
李宗盛:必修課中的自考題
一個人在北方聽《南方》
人生輸贏在《向往》里聽懂
女人之《問》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日子
海邊追憶《似水流年》
那年的《貝加爾湖畔》
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輸有人老
《鐘鼓樓》下要走多少路
《黃昏》就是這么任性
《當你老了》唱給誰聽
帶有《故鄉》氣息的一切呼嘯而來
越過《山丘》誰在等候
身不動,心已遠
受暗示的行走
誰正走在大路上
女孩行走,女人回憶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告別時刻*美
踏歌行 節選
年關時節別扯風花雪月
2010 年的日歷表只剩下薄薄幾頁,一個小朋友的MSN 高掛著“年底是‘矯情惆悵’復發的時刻”。看著這簽名,我大樂。每年十一二月起,很多人就摸爬滾打在由“總結”“匯總”“盤點”諸種任務堆砌起來的日子里,做什么內心里都哼哼唧唧,干什么都感覺跌跌撞撞,滿腦子想的都是快快熬到春節長假好喘口氣。其中滋味,不用說,你懂。這時刻,要我說, 就是趕快找點不用過腦沒心沒肺的事做,千萬別在追憶往事感傷歲月的路數上折磨自己。
比如我現在,正開著收音機換著頻道解悶。
可是真的很不幸,躲什么來什么。收音機里這時響起一首歌,再熟悉不過,周治平的《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
這是20 年前剛上大學時候的歌。當年,隨便哪個年級的宿舍樓,隨便哪間屋子、哪條樓道,都可能隨時響起這串哀婉的音符。那時候,大伙喜歡把盒式錄音機的音量開到*,得讓歌聲塞滿全屋,能飄到隔壁水房里那是*好,洗著衣服還耽誤不了聽歌。錄音機里放的磁帶五花八門,當中就包括了周治平。我當年可能也買過他一盒磁帶吧,里頭記得*牢的,就是這首《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
曾經,他真的那樣流行。但似乎,他也從來沒有特別大紅大紫過。可日子這么走著走著,《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青梅竹馬》竟然也陪我們20 年了。
歌還是那首歌,聽歌的人已不再是當時少年。我買的那盒周治平的磁帶,也許還躺在裝滿了當年舊磁帶的那個抽屜里。只是能放磁帶的老式錄音機,已經不大好找了。走到中年的門檻前了,“坐愛情的兩岸, 看青春的流逝”,有這份圍觀興致和力氣的,恐怕都不再有幾人。
前陣子,10 來個不同專業的校友在闊別近20 年后再相聚。當晚京城大降溫,同學們“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一通嘰嘰喳喳,還扯到了每到冬天宿舍樓門口掛著的那塊沉甸甸黑乎乎的厚棉布簾。曾經,我們就掀著那塊厚棉布簾,圍著同一個門洞,你進樓,我出門,數年中擦肩而過。跟厚棉布簾一樣的共同記憶再往下數, 就該輪到宿舍水房樓道間飄蕩著的那些老歌,輪到這首《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了。可當年我們有幾個人會去認真揣摩“遙遠的明天未知的世界,究竟會怎么樣”?
現在回頭看,“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還是連接起我的大學和我的工作的*早的那根螺絲釘。畢業后, 我所在的**個部門負責的幾塊新聞版,其中有塊版保留著當年盛行一時的“連載”欄目,有段日子連載的正是海巖的《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女公安呂月月和黑道豪門“富二代”小偉那場以悲劇收場的風花雪月, 讓我至今都固執地認定,那是海巖寫得*用心思的作品。
跟周治平歌曲幾乎同名的那篇小說,很快被拍成同名電視劇。那也是徐靜蕾的電視劇處女作。演繹呂月月的徐靜蕾,當年可是滿眼青澀黑不溜秋的柴火妞啊, 而此后,她一步步成了導演,成了“億元票房俱樂部” 的一分子,成了*近承認自己正處戀愛中的自信滿滿的“奔四”女人。
而那部電視劇的片尾曲,歌名依舊沿用“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只是詞曲不再是周治平版本,唱電視版《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的,叫陳琳,一首《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曾經讓她紅極一時,但在2009 年深秋,她放棄曾經有過的風花雪月,選擇從高空墜下作為她的生命絕唱。
陳琳,徐靜蕾,一個已如秋葉般靜默離去,一個還像夏花般絢爛地盛開。命運是如此吊詭,無從尋解, 像不像周治平唱的,“那些前生來世都是動人的故事, 遙遠的明天未知的世界,究竟會怎么樣……所謂山盟海誓只是年少無知,告別的昨天遠去的歡顏,究竟是怎么樣?”
盡管歲月靜好,才是幸福。盡管,我是如此喜歡這樣一首老歌,我也還要固執地大聲說出,不喜歡周治平的音色,太過陰柔太過明亮。當然了,我也不得不承認,有些歌,它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吐字,總是那么容易往人的心坎里走, 以至后來我自己都全忘了,它其實是演繹自一個我有多么不喜歡的音色。《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就是這樣。
踏歌行 作者簡介
陳娉舒,生于20世紀70年代。1993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入職中青報。多次參與中青報各類重大報道。曾獲“中國新聞獎”數次,中國環境保護領域最高獎“地球獎”,全國性新聞作品及個人獎項數十個。先后上崗總編室要聞編輯、經濟藍訊周刊編輯、星期五周刊編輯、教科文記者、文化記者、閱讀周刊主編、文化周刊主編等。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