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思往事:汪曾祺自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66570
- 條形碼:9787568066570 ; 978-7-5680-6657-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細思往事:汪曾祺自述 本書特色
若世界真還公平,他的文章應當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 ——沈從文 北京作協有兩個人寫文章寫的好,一個是汪曾祺。 ——老舍 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
——賈平凹 汪先生是短篇小說大師,遍視當時文壇,能具汪先生那般散淡心態者,確也寥寥無幾。 ——莫言
細思往事:汪曾祺自述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六個部分, 分別為“逝水”“聯大”“昆明”“故人”“雜憶”“足跡”。文稿的編排順應了作者的成長軌跡, 他從年少在家鄉高郵的童年趣事談到自己少年時去云南讀大學的經歷, 再由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談到個人創作。從他兒時在家鄉和父母親人的生活, 到遠離故土赴云南求學問道, 在昆明生活的點點滴滴, 以及他的朋友、回憶和旅行, 全面展現了汪曾祺的一生和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得讀者能了解到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汪曾祺。
細思往事:汪曾祺自述 目錄
我的家鄉——自傳體系列散文《逝水》之一/3
我的家——自傳體系列散文《逝水》之二/9
我的祖父祖母——自傳體系列散文《逝水》之三/18
我的父親——自傳體系列散文《逝水》之四/24
我的母親——自傳體系列散文《逝水》之五/30
大蓮姐姐——自傳體系列散文《逝水》之六/34
我的小學——自傳體系列散文《逝水》之七/36
我的初中——自傳體系列散文《逝水》之八/44
自報家門/50
輯二 聯大
修髯飄飄——記西南聯大的幾位教授/63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67
聞一多先生上課/74
新校舍/76
七載云煙/82
晚翠園曲會/92
炸彈和冰糖蓮子/99
輯三 昆明
翠湖心影——昆明憶舊之一/103
泡茶館——昆明憶舊之二/108
昆明的雨——昆明憶舊之三/115
跑警報——昆明憶舊之四/118
昆明的果品——昆明憶舊之五/124
昆明的花——昆明憶舊之六/129
昆明菜——昆明憶舊之七/133
觀音寺——昆明憶舊之八/141
輯四 故人
我的老師沈從文/147
寄到永玉的展覽會上/160
遙寄愛荷華——懷念聶華苓和保羅·安格爾/163
老舍先生/169
金岳霖先生/173
趙樹理同志二三事/177
林斤瀾!哈哈哈哈……/181
鐵凝印象/184
輯五 雜憶
對口——舊病雜憶之一/189
瘧疾——舊病雜憶之二/191
牙疼——舊病雜憶之三/193
露筋曉月——故鄉雜憶/196
陰城/198
祈難老/200
七十五歲/203
病/204
輯六 足跡
旅途雜記/207
湘行二記/213
人間幻境花果山/220
地靈人杰話淮安/223
杜甫草堂·三蘇祠·升庵祠/229
泰山拾零/231
建文帝的下落——滇游新記/237
手把羊肉/240
細思往事:汪曾祺自述 節選
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邊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風格。
我的家鄉高郵在京杭大運河的下面。我小時候常常到運河堤上去玩(我的家鄉把運河堤叫做“上河堆”或“上河埫”。“埫”字一般字典上沒有,可能是家鄉人造出來的字,音淌。“堆”當是“堤”的聲轉)。我讀的小學的西面是一片菜園,穿過菜園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媽(我們那里對姑媽有個很奇怪的叫法,叫“擺擺”,別處我從未聽過有此叫法)的家,出門西望,就看見爬上河堤的石級。這段河堤有石級,因為地名“御碼頭”,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據說御碼頭夏天沒有蚊子)。運河是一條“懸河”,河底比東堤下的地面高,據說河堤和墻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們幾個同學,可以指認哪一處的屋頂是誰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風箏,風箏在我們腳下飄。城里人家養鴿子,鴿子飛起來,我們看到的是鴿子的背。幾只野鴨子貼水飛向東,過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見野鴨子飛得高高的。
我們看船。運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撐篙。弄船的脫光了上身,使勁把篙子梢頭頂上肩窩處,在船側窄窄的舷板上,從船頭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著篙子走回船頭,欻的一聲把篙子投進水里,扎到河底,又頂著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復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長而極粗,篙頭如飯碗大,有鋒利的鐵尖。使篙的通常是兩個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時只一個人,在一邊。這條船的水程,實際上是他們用腳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這種船多是重載,船幫吃水甚低,幾乎要漫到船上來。這些撐篙男人都極精壯,渾身作古銅色。他們是不說話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為長年注視著流動的水,故目光清明堅定。這些大船常有一個舵樓,住著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輕,一邊扳舵,一邊敞開懷奶孩子,態度悠然。舵樓大都伸出一支竹竿,晾曬著衣褲,風吹著拍拍作響。
看打魚。在運河里打魚的多用魚鷹。一般都是兩條船,一船八只魚鷹。有時也會有三條、四條,排成陣勢。魚鷹棲在木架上,精神抖擻,如同臨戰狀態。打魚人把篙子一揮,這些魚鷹就劈劈啪啪,紛紛躍進水里。只見它們一個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條鱖魚上來——魚鷹似乎專逮鱖魚。打魚人解開魚鷹脖子上的金屬的箍(魚鷹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則它就會把逮到的魚吞下去),把鱖魚扔進船里,獎給它一條小魚,它就高高興興,心甘情愿地轉身又跳進水里去了。有時兩只魚鷹合力抬起一條大鱖魚上來,鱖魚還在掙蹦,打魚人已經一手撈住了。這條鱖魚夠四斤!這真是一個熱鬧場面。看打魚的,魚鷹都很興奮激動,倒是打魚人顯得十分冷靜,不動聲色。
遠遠地聽見嘣嘣嘣嘣的響聲,那是在修船、造船。嘣嘣的聲音是斧頭往船板上敲釘。船體是空的,故聲音傳得很遠。待修的船翻扣過來,底朝上。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過兩天就要下水了。看看嶄新的船,叫人心里高興——生活是充滿希望的。船場附近照例有打船釘的鐵匠爐,叮叮當當。有碾石粉的碾子,石粉是填船縫用的。有賣牛雜碎的攤子。賣牛雜碎的是山東人。這種攤子上還賣鍋盔(一種很厚很大的面餅)。
我們有時到西堤去玩。我們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邊,很奇怪,我竟沒有在湖上坐過一次船。湖西是還有一些村鎮的。我知道一個地名,菱塘橋,想必是個大鎮子。我喜歡菱塘橋這個地名,引起我的向往,但我不知道菱塘橋是什么樣子。湖東有的村子,到夏天,就把耕牛送到湖西去歇伏。我所住的東大街上,那幾天就不斷有成隊的水牛在大街上慢慢地走過。牛過后,留下很大的一堆一堆牛屎。聽說是湖西涼快,而且湖西有茭草,牛吃了會消除勞乏,恢復健壯。我于是想象湖西是一片碧綠碧綠的茭草。
高郵湖中,曾有神珠。沈括《夢溪筆談》載:嘉祐中,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于天長縣陂澤中,后轉入甓射湖,又后乃在新開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余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燦然不可正視,十余里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倏然遠去,其行如飛,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類月,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崔伯易嘗為《明珠賦》。伯易高郵人,蓋常見之。近歲不復出,不知所往。樊良鎮正當珠往來處,行人至此,往往維船數宵以待觀,名其亭為“玩珠”。這就是“秦郵八景”的第1景“甓射珠光”。沈括是很嚴肅的學者,所言鑿鑿,又生動細微,似乎不容懷疑。這是個什么東西呢?是一顆大珠子?嘉祐到現在也才九百多年,已經不可究詰了。高郵湖亦稱珠湖,以此。我小時學刻圖章,第1塊刻的就是“珠湖人”,是一塊肉紅色的長方形圖章。
湖通常是平靜的,透明的。這樣一片大水,浩浩淼淼(湖上常常沒有一只船),讓人覺得有些荒涼,有些寂寞,有些神秘。
黃昏了。湖上的藍天漸漸變成淺黃,橘黃,又漸漸變成紫色,很深很濃的紫色。這種紫色使人深深感動。我永遠忘不了這樣的紫色的長天。
聞到一陣陣炊煙的香味,停泊在御碼頭一帶的船上正在燒飯。
一個女人高亮而悠長的聲音:
“二丫頭……回來吃晚飯來……”
像我的老師沈從文常愛說的那樣,這一切真是一個圣境。
細思往事:汪曾祺自述 作者簡介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京派小說的傳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后一個士大夫”。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