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章辨體序題疏證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17048
- 條形碼:9787020117048 ; 978-7-02-011704-8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章辨體序題疏證 本書特色
七體
昭明輯《文選》,其文體有曰“七”者,蓋載枚乘《七發》,繼以曹子建《七啟》、張景陽《七命》而已。
見《文選》卷三四、三五。李善《文選注》云:“《七發》者,說七事以啟發太子也,猶楚詞《七諫》之流。”《七諫》者,東方朔之所作也。
按:來裕恂《漢文典·文章典》卷三:“七者,設問類也,原於‘孟子問齊宣王之大欲’。蓋周、秦諸子著書,及漢人作賦,多設爲問答之辭,而《文選》爲之別立‘七’體,謬矣。”王之績《鐵立文起》前編卷一二:“枚乘《七發》,亦偶然作,原不可定爲一體,我欲列之雜著中。自東漢、魏、晉諸人爭擬之,儼若傳記詩賦之類,必不可缺,真堪爲之噴飯也。《昭明文選》竟標曰‘七’,彼拙於文而陋於識,固不足怪。而《辨體》、《明辨》亦襲而莫知是正,何耶?”七體
昭明輯《文選》,其文體有曰“七”者,蓋載枚乘《七發》,繼以曹子建《七啟》、張景陽《七命》而已。
見《文選》卷三四、三五。李善《文選注》云:“《七發》者,說七事以啟發太子也,猶楚詞《七諫》之流。”《七諫》者,東方朔之所作也。
按:來裕恂《漢文典·文章典》卷三:“七者,設問類也,原於‘孟子問齊宣王之大欲’。蓋周、秦諸子著書,及漢人作賦,多設爲問答之辭,而《文選》爲之別立‘七’體,謬矣。”王之績《鐵立文起》前編卷一二:“枚乘《七發》,亦偶然作,原不可定爲一體,我欲列之雜著中。自東漢、魏、晉諸人爭擬之,儼若傳記詩賦之類,必不可缺,真堪爲之噴飯也。《昭明文選》竟標曰‘七’,彼拙於文而陋於識,固不足怪。而《辨體》、《明辨》亦襲而莫知是正,何耶?”
《藝文類聚》卷五七《雜文部·七》引傅玄《七謨序》曰:“昔枚乘作《七發》,而屬文之士若傅毅、劉廣世、崔駰、李尤、桓驎、崔琦、劉梁之徒,承其流而作之者紛焉。《七激》、《七興》、《七依》、《七疑》、《七說》、《七蠲》、《七舉》之篇,通儒大才馬季長、張平子亦引其源而廣之。馬作《七厲》,張造《七辯》,非張氏至思,比之《七激》,未爲劣也。《七釋》僉曰妙焉,吾無間矣。若《七激》、《七依》之卓轢,《七枝》、《七辯》之纒綿精巧,《七啟》之奔逸壯麗,《七釋》之精密閑理,亦近代之所希也。”又引摯虞《文章流別論》曰:“《七發》造於枚乘,借吳、楚以爲客主,先言出輿入輦蹷痿之損,深宮洞房寒暑之疾,靡漫美色宴安之毒,厚味暖服淫曜之害,宜聽世之君子要言妙道,以疏神導體,蠲淹滯之累。既設此辭,以顯明去就之路,而後說以聲色逸游之樂。其說不入,乃陳聖人辯士講論之娛,而霍然疾瘳。此因膏粱之常疾以爲匡勸,雖有甚泰之辭而不沒其諷諭之義也。其流遂廣,其義遂變,率有辭人淫麗之尤矣。”
徐師曾《文體明辨·七》序題云:“按七者,文章之一體也。詞雖八首,而問對凡七,故謂之七;則七者,問對之別名,而楚詞《七諫》之流也。蓋自枚乘初撰《七發》,而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駰《七依》、崔瑗《七蘇》、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王粲《七釋》、張協《七命》、陸機《七徵》、桓麟《七說》、左思《七諷》,相繼有作。然考《文選》所載,唯《七發》、《七啟》、《七命》三篇,餘皆略而弗錄。由今觀之,三篇辭旨宏麗,誠宜見采;其餘遞相摹擬,了無新意。”
劉永濟《十四朝文學要略》卷二《賦家之旁衍》:“按‘七’之爲體,彥和謂枚乘首製,實齋謂肇自孟子之問齊王,近世章太炎獨以爲解散《大招》、《招魂》之體而成。今核其實,文體孳乳,必於其類近。孟子問齊王之文,意雖近似,而文制相遠。《大招》、《招魂》,歷陳宮室、食飲、女樂、雜伎、遊獵之事,與《七發》體類*近。特枚乘演爲七事,散著短章耳。今從太炎說。”
按:王兆芳《文章釋》謂七體“源出《管子·七臣七主》篇”。此說又與諸家不同。
《容齋隨筆》云:“枚生《七發》,創意造端,麗旨腴辭,固爲可喜。後之繼者,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駰《七依》、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王粲《七釋》、張協《七命》、陸機《七徵》之類,規仿太切,了無新意。及唐柳子厚作《晉問》,雖用其體,而超然別立機杼,漢、晉之間沿襲之弊一洗矣。”
《容齋隨筆》卷七《七發》。
《十四朝文學要略》卷二《賦家之旁衍》:“自《七發》以下,作者繼踵。觀枚氏首唱,信獨拔而偉麗矣。及傅毅《七激》,會清要之工;崔駰《七依》,入博雅之巧;張衡……信息
文章辨體序題疏證 內容簡介
本書對明代吳訥《文章辨體序題》作了細致的詮釋、考辨、補訂。致力于尋檢出處,沿波討源,考核異同;對原書不備者,增補以廣之;原書所略而宜存錄者,則備錄以補其闕。鉤稽史料,疏證辨訂。據《續修四庫全書》本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本及《明文衡》、《稗編》本予以重新校勘,糾正了人民文學出版社點校本的文字訛誤,訂正了標點訛誤。并多方搜討吳訥資料,作為附錄。
《文章辨體序題疏證》對吳訥原書作了細致的詮釋、考辨、補訂
文章辨體序題疏證 目錄
凡例
前言
文章辨體序
諸儒總論作文法
文章辨體凡例
文章辨體總目
古歌謠辭
古賦
……
諡法《文章辨體序題疏證》目 錄 凡例 前言 文章辨體序 諸儒總論作文法 文章辨體凡例 文章辨體總目 古歌謠辭 古賦 …… 諡法 諡議 碑 墓碑、墓碣、墓表、墓志、墓記、埋銘 誄辭、哀辭 祭文 外集 連珠 判 …… 雜體詩 近代詞曲 附錄 後記信息
文章辨體序題疏證 作者簡介
吳訥(1372—1457),字敏德,號思庵,常熟人。明成祖召對稱旨,命為宮廷顧問。洪熙元年,任監察御史。宣德年間,先后出按浙江、貴州。后任南京左副都御史,被誣入獄。釋放后,于英宗四年(1406),告老返里。歿后,朝廷贈謚“文恪”,鄉人祀之言偃祠。著有《小學集解》、《思庵集》等。《明史》有傳,稱其“議論有根柢。于性理之奧,多有發明”。 凌郁之,文學博士,蘇州科技學院人文學院教授,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學術方向在古代文學研究、文獻研究、江南文化研究等領域。出版學術專著5部:《洪邁年譜》、《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說的變遷》,整理有《鄱陽三洪集》等。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