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核科學基本原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288691
- 條形碼:9787535288691 ; 978-7-5352-8869-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核科學基本原理 本書特色
《核科學基本原理》是由著名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任教期間執筆的西利曼夫人紀念講座系列第三卷,內容包含由耶魯大學西利曼基金支持的11個主題講座,主要講述放射性科學在1906年及以前的發展過程和主要相關科學發現。內容緊湊,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然后重點證實放射性涉及從一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蛻變,*后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為α射線與β射線,并且進一步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全書結構簡單,內容銜接緊密,邏輯性較強,是放射化學研究的精品之作。
核科學基本原理 內容簡介
《核科學基本原理》是一本饒有趣味的關于核物理科學的書,是外行人也能夠看得懂的關于核的核心技術的科學書籍。向大家介紹核物理方面的基本技術知識,了解核物理發展早期階段的情況,對其后來的發展打下基礎的過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今天的世界看上去已天翻地覆,但宇宙和地球似乎沒咋變,沿著作者指出的路,人類獲益匪淺!廣島和長崎核爆受害者存世不多,切爾諾貝利和福島核泄漏陰影不散,加上輿論媒體,人人談輻射色變!但你知道那些侃侃而談的主持人也正受著輻射嗎?天天廝守的手機寶貝也在輻射你嗎?放下手機、離開勞民傷財的網游和老鼠會似的網聊吧!抽點空,來看看盧瑟福老爺爺是怎么說的吧!100多年前寫的經典,對于今天的新新人類來說,依然是不可多得的寶貝!
核科學基本原理 目錄
**章 放射性概述
1.1 放射性發展簡史
1.2 放射體射線
1.3 放射性物質
1.4 測定方法
第二章 放射釷
2.1 釷的放射性衰變
2.2 釷的激發放射性
2.3 放射性淀質和射氣之間的關系
2.4 放射性淀質的復雜性
2.5 釷X的分離
2.6 釷射氣的來源目 錄
**章 放射性概述
1.1 放射性發展簡史
1.2 放射體射線
1.3 放射性物質
1.4 測定方法
第二章 放射釷
2.1 釷的放射性衰變
2.2 釷的激發放射性
2.3 放射性淀質和射氣之間的關系
2.4 放射性淀質的復雜性
2.5 釷X的分離
2.6 釷射氣的來源
2.7 衰減曲線和恢復曲線的初始不規則性
2.8 釷產物的分離方法
2.9 釷的衰變過程及產物
2.10 放射釷
第三章 放射鐳
3.1 鐳射氣
3.2 射氣的凝結
3.3 射氣的擴散速率
3.4 射氣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3.5 射氣的體積
3.6 射氣的光譜
3.7 射氣的熱輻射
3.8 結果討論
第四章 鐳的放射性淀質(Ⅰ)
4.1 鐳放射性淀質的衰變
4.2 放射性淀質的放射性活度曲線
4.3 α射線活度變化曲線
4.4 β射線活度變化曲線
4.5 射線活度變化曲線
4.6 鐳的連續衰變理論
4.7 短期暴露放射性活度計算
4.8 長期暴露放射性活度計算
4.9 長時間暴露的α射線活度曲線分析
4.10 鐳A和鐳B是否為連續衰變的產物?
4.11 溫度對放射性淀質的影響
第五章 鐳的放射性淀質(Ⅱ)
5.1 鐳放射性淀質的緩慢衰變
5.2 α射線活度隨時間的變化
5.3 β射線活度隨時間的變化
5.4 溫度對放射性活度的影響
5.5 通過鉍分離α射線產物
5.6 鐳放射性淀質緩慢衰變產物總結
5.7 鐳D的半衰期
5.8 α和β射線活度隨時間的長期變化
5.9 鐳中放射性淀質的存在
5.10 鐳放射性活度隨時間的變化
5.11 放射碲與鐳F的等同性
5.12 釙和放射碲
5.13 放射鉛與放射性淀質之間的關聯
第六章 鐳的起源與生命周期
6.1 鐳的起源與生命周期估算
6.2 鐳在礦物中的含量
6.3 鈾溶液中鐳的增長
第七章 鈾、錒與放射性元素
7.1 鈾的衰變
7.2 錒的衰變
7.3 放射性元素之間的關聯
7.4 非射線性衰變
7.5 衰變產物的性質
7.6 放射性元素的生命周期
7.7 鈾、鐳和錒之間的關聯
第八章 氦氣與放射性衰變
8.1 氦氣的發現
8.2 氦是鐳衰變的終極產物嗎?
8.3 放射性礦物的年齡
8.4 放射性礦物質中鉛存在的意義
8.5 放射元素的構成
第九章 普遍放射性
9.1 大氣的放射性
9.2 大氣中鐳射氣的含量
9.3 地球表面的穿透性輻射
9.4 大氣的帶電狀態
9.5 地球內部的熱量
9.6 普通物質的放射性
第十章 α射線
10.1 α射線的性質
10.2 穿過物質的α粒子的速度延滯
10.3 α射線的靜電偏轉
10.4 α射線的散射
10.5 來自鐳厚層的α射線的感光作用
10.6 α射線的吸收
10.7 α射線攜帶的電荷
10.8 α射線的熱效應
10.9 α射線性質總結
第十一章 放射性過程的物理視角
11.1 放射性與物質原子學說
11.2 物質電子論的發展
11.3 電子輻射
11.4 原子構成表述
11.5 導致原子裂變的因素
11.6 鐳中發生的過程
參考文獻
信息
核科學基本原理 節選
放射性概述 1.1 放射性發展簡史 剛剛過去的十年是物理科學界碩果累累的十年。在這期間,*引人注目和*具重大意義的新發現接連不斷地涌現。這些新的發現使我們的科學知識得以擴展至更廣闊和更深遠的天地,盡管它們來自不同的領域,然而經過仔細考察后會發現,這些看似不同領域的研究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每一個新發現都為下一個發現提供了必要的激勵與啟發,并成為下一個新發現的起點。 新發現的腳步是如此之快,甚至那些直接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們也很難即刻把握所披露事實的全部意義。這種狀況在放射性科學領域更是如此。在這個領域中觀察到的現象十分復雜,而這些現象的運行規律又非同尋常,以至有必要引入新的概念才能對有關現象加以解釋。 物理科學發展的新紀元開始于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和P.〖WTBX〗勒勒納德的陰極射線實驗。當時,X射線奇特的性質立即引起了科學界的注意,并導致一系列相關研究的開展,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射線本身的性質,也是為了揭示射線的真正本質和起源。 為了弄清楚X射線到底是什么,科學家們對真空管中產生的陰極射線進行了更加密切仔細的研究,因為據觀察發現,這些陰極射線在某種方式上與X射線的發射有著某種緊密聯系。1897年,約瑟夫·約翰·湯姆遜*終成功證明,陰極射線是由一連串攜帶負電荷并以巨大速度運動的粒子組成。這些粒子的表觀質量僅是氫原子的千分之一,因此,這些粒子是科學上已知的*小物體。這些粒子被稱為“微粒子”或者“電子”,顯然,它們是所有物質構成的一部分,也是不可再分的*小原子組成部分。 電子假說的提出帶來了極其豐厚的回報,這樣的假說極大改變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延伸了以前提出的物質構成概念。它為物理科學打開了十分廣闊的研究領域,可謂是為科學研究提供了一臺顯微鏡,可以通過這臺顯微鏡去考察化學家眼中的原子結構。 J.J.湯姆遜通過數學模型考察了由若干旋轉電子組成的模型原子的穩定性,結果顯示,這些模型原子會以一種絕妙的方式模擬化學原子的某些根本性質。 陰極射線具有微粒子特征的有關證據說明,X射線的本質和起源可能是陰極射線。G.斯托克斯、J.J.湯姆遜和J.韋查特分別獨立提出陰極射線是X射線的母體。陰極電子流中電子運動的突然終止會導致產生強烈的電磁干擾,該電磁干擾從受影響點起以光速向外傳出。從這個觀點可以得出結論:X射線是由若干不連貫的電磁波組成,電磁波彼此接連不斷地快速傳播但沒有固定的秩序。X射線在某些方面與極短的遠紫外光相似卻又有不同,因為X射線電磁波沒有周期性。如果X射線電磁波寬度小于原子的直徑,則根據上述理論可以得出:X射線具有穿透力,不具有直接反射、折射或極化作用這些特點。 對于這些X射線電磁波的本質和性質,J.J.湯姆遜1在1903年的西利曼講座中已給出令人欽佩而簡潔的解釋。 同一時期,科學家們還對X射線的另一個非凡性質進行了仔細的檢驗。當X射線通過一種氣體后會賦予該氣體一種新能力,也就是使帶電體快速放電的能力。可根據以下假設對這個現象進行圓滿解釋:X射線可使電中性氣體形成若干帶正電和帶負電的載體或離子。2針對X射線這一特性進行的研究大致有兩條截然不同的路線,一條是電學方向上的,另一個是光學方向上的。C.T.R.威爾遜3研究發現,在一定條件下氣體經X射線作用而產生的離子會成為水分子在其上發生凝結的微核。這樣每一個離子便成為可見的帶電小水球的中心,而帶電水球在電場中產生運動。這些實驗異常卓越地驗證了電離理論的根本正確性,清晰地提出了電荷載體的不連續性或原子性結構。 對離子在氣體中擴散進行大量研究所得到的結果使得J.S.湯森4推斷出一個重要事實,即氣體離子攜帶的電荷在所有情況下均是相同的,且等于水電解產生的氫原子所攜帶的電荷。J.J.湯姆遜 5將電學方法和光學方法結合起來,求得了離子攜帶電荷的實際數值。 這個重要物理單位的測定可讓我們計算出經電離劑作用后任意體積的空氣中存在的離子數目。除此之外,從測得的離子電荷數值還得到了迄今為止一個*準確的重要推算,即在標準大氣壓和標準溫度下,單位體積的任何氣體中存在的分子的總數目。同時,以后會看到這個完全基于實驗室數據而得出的數值對放射性科學中各種物理量的量級估算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氣體的電離理論成功地應用于解釋火焰和加熱蒸汽的傳導性能,以及用于闡明通過真空管放電這樣的復雜現象。對氣體電離理論這一影響深遠的物理領域的有關探究,其開端和發展均歸功于劍橋卡文迪什實驗室的J.J.湯姆遜教授和他的學生們。
核科學基本原理 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盧瑟福(1871.8.30--1937.10.19):納爾遜第一男爵,新西蘭出生的英國物理學家,著名的原子核物理學之父,學術界公認他為繼法拉第之后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1908年因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杰出貢獻而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他所用的研究方法也是后來放射化學和核化學發展的先導。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和原子核結構模型以及人工核反應方面的貢獻奠定了原子物理學和原子核研究及核技術應用的基礎。ion:none;text-underline:none'>α射線與β射線,并且進一步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全書結構簡單,內容銜接緊密,邏輯性較強,是放射化學研究的精品之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