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理想家:2025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681618
- 條形碼:9787807681618 ; 978-7-80768-161-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理想家:2025 本書特色
2025年,你會住在哪里?以怎樣的方式與這個世界保持聯系? 看見嗎?這個未來并不遙遠,它是可以觸摸的。 這是一個以建筑設計的方式,發自未來的邀請—— 來這里,和我們一起探討中國未來居住方式變化的趨勢與可能,一同窺見改變。 我們關注城鄉變遷、關注空氣質量、關注蟻居、關注人與人之間的天然聯系、關注對自然的保護、關注科技與智能模式、關注原初生活形態、關注超老齡社會背景下的人居狀態……關注“家”的意義。 在《理想家:2025》一書中,日本中生代設計師原研哉,聯合國際級建筑師/建筑事務所:張永和、張軻、馬巖松、張雷、梁井宇、島田陽、華黎、大舍、crossboundaries、王昀、next architects、青山周平、王輝以及建筑學界研究者史建、周燕珉,探索未來十年場景下,建筑與居住的種種可能。 “我們與具備優秀創造力的建筑師一起合作,把潛在的未來社會發展問題、未來科技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產業發展的可能性,以史無前例的創新想法通過“居住—家”的形式可視化地呈現給社會。 “我們重新審視各個產業未來發展方向的革新浪潮。同時還希望能夠以普通民眾便于接受的形式提供啟示,以便幫助人們探索出適合自身生活的家,由此啟發出更具智慧的人居關系。” ——原研哉
理想家:2025 內容簡介
★日本中生代設計師原研哉,聯合國際級建筑師群體,透過社會及產業發展趨勢、挑戰,探討未來10年內中國居住場景下的可能面貌,呈現“未來者之家”。 ★能源、移動、旅行、人工智能——四大議題描繪未來場景。 ★緣起于轟動國際的house vision東京大展,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歷時三年面向中國未來居住與社區的跨行業創新探索與實踐記錄。《理想家:2025》一書如實記載這一群懷有夢想的建筑師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深入思索和親耕過程,于有限可能之中,為讀者呈現中國未來場景下人居環境的真實解決方案。 ★我們將迎來怎樣的未來,人們的生活、關于幸福的形態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通過對“家”的思考,可以更深入地探討與每個人切身相關的問題。
理想家:2025 目錄
理想家:2025 相關資料
幸福感不是用經濟指標來衡量的,而是一種從個人意志和充足感中產生的類似內心精神一樣的東西。在預定的現實之中構建怎樣一個動態的未來,是問題的核心要義所在。 ——原研哉 作為一個建筑師或者設計師,首先不僅要掌握熟悉建筑領域、設計領域之內的知識和狀況,還要關心建筑學、設計領域之外的東西。從領域里面突圍出去,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參與到更大的社會問題中去。 ——張永和 我經歷從集體主義的20世紀到這個高度流動性、無根感的21世紀,這是一個高度壓縮的旅程。既包含興奮也讓人深感困惑,你似乎在同時創造與失去自己。而這個社會變遷的經驗也不僅僅發生在中國,它也是一種更普遍的世界經驗。你熟悉的舊世界加速消亡,而新世界仍在誕生之中。如何為我們創造出一種新的家的歸屬感? ——許知遠 我們開始和中國的建筑師、研究人員以及企業一起,探索中國的社會課題以及人們今后的生活、居住理想。 ——土谷貞雄 只有在“真正意義”上讓人類獲得進化的家才是智能家居,也才是作為文化組成部分的“未來建筑”。 ——長沼博之 我們住得好嗎?很顯然,基于大干快上而產生的所謂住宅設計,已經令人失望。居住需求與空間機能不夠和諧,陳腐的設計與建造脫離生活實際,社區與城市環境不那么友好。行走在前沿并具備一定能力的人們正在努力走到一起,參與到改變居住現狀的實踐中來。誰能夠集合更多智慧,影響并催生更好的生活方式?“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或許能夠開啟一條通路,讓建筑師、研究者、企業家一道,深入探究居住的未來。 ——趙曉笠 | 北京青年報《廣廈時代》家居主編 伴隨中國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而來的中國本土文化的覺醒,讓中國人“居住-家”成為一個極具激發性的話題,中國的中產尤其年輕一代正在拋棄過去的崇歐時代,尋找全新的關于“家”的答案。china house vision是探索中國未來理想家的范本,也是重新審視住宅產業未來發展方向的革新浪潮。 ——戴蓓 | 新浪家居總編 從過去揣測未來,從未來回望過去。家是生活的歸宿,也是思考的起點。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以穿越學科的視角,重新思考人在數字邊緣的物理存在。 ——范凌 | 特贊創始人、正在互聯網創業的設計知識分子
理想家:2025 作者簡介
張永和︱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師,美國MIT建筑系前主任、實踐教授,同濟大學教授,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委。 張軻︱ZAO/standardarchitecture標準營造創始人、主持建筑師。2011年美國《建筑實錄》雜志全球十佳“設計先鋒”(Design Vanguard)。 MAD︱由建筑師馬巖松于2004年建立,以東方自然體驗為基礎和出發點進行設計,代表作“夢露大廈”屢獲建筑界殊榮。 張雷︱ 張雷聯合建筑事務所創始人兼總建筑師,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英國ICON雜志20位具有未來影響力的青年建筑師。 梁井宇︱場域建筑(北京)工作室主持建筑師,城市研究者。第15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島田陽︱Tato Architects /島田陽建筑設計事務所。2013年獲得LIXIL設計獎2012年金獎。 華黎︱跡•建筑事務所(TAO)創始人及主持建筑師,畢業于清華大學和耶魯大學,曾實踐于紐約。 大舍建筑師事務所︱2001年成立,由建筑師柳亦春和陳屹峰主持。代表作龍美術館西岸館獲英國AR Emerging Awards 2014年度建筑獎。 Crossboundaries︱2005年成立,擁有來自亞洲、歐洲及北美的國際設計團隊。 王昀︱日本東京大學博士,2002年成立方體空間工作室(Atelier Fronti)。第十三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館參展。 NEXT Architects︱1999年成立,北京事務所由荷蘭建筑師John van de Water和中國建筑師蔣曉飛主持。2010年“荷蘭年度最佳建筑設計機構”。 青山周平︱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創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師,其“南鑼鼓巷大雜院住宅改造”項目受到廣泛關注。 王輝︱URBANUS都市實踐建筑設計事務所創建合伙人,美國紐約州注冊建筑師。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大獎獲得者。 史建︱建筑評論家,策展人,有方空間合伙人。 周燕珉︱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參與完成多項國家住宅及老年建筑規范標準的編制和評審工作。 特邀撰稿人:許知遠|作家,單向空間創辦人。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