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第一個納粹 本書特色
埃里希•魯登道夫,二十世紀*具破壞性的二三人之一,幾百萬殺戮的制造者,猶太人危害德國謠言的炮制者,希特勒上臺合法性的確立者,二戰的催生者。
兩次世界大戰后,人們將譴責的焦點集中于希特勒。但希特勒身上并不存在多少真正的日耳曼性格。德國人可以把他當作一個底層社會的瘋子而摒棄,無須對他負責。魯登道夫卻無法用這樣的方式被人們拋棄。他來自德國*上層的權力階層,是腓特烈大帝之后德國*有權勢的人。一段時期內,這個人就是德國。
第一個納粹 內容簡介
身為天才的戰術家和十分糟糕的政治家、策略家,魯登道夫集中體現了德國總參謀部的優勢和弱點。如果不了解魯登道夫,就無法全面地評價納粹。
這是一部冷靜、詳實的個人傳記,重現了充滿天才、紀律、妄想和否定的魯登道夫的一生,更重要的是,為我們了解兩次世界大戰與當時的德國精神打開了全新的窗口。作者清晰的陳述和細致的研究成功地連接了一些長期被忽略的節點。
第一個納粹 目錄
**章 沒有影子的人與施里芬計劃
第二章 對俄作戰
第三章 掌權之路與毀滅之路
第四章 “總體戰”
第五章 五大行動
第六章 開往西伯利亞的火車
第七章 與俄國的談判
第八章 西線攻勢
第九章 “背后挨刀”傳說的興起
一戰時間表
人物表
參考文獻
第一個納粹 節選
第二章 對俄作戰 從俄國傳來消息,德國著名的入侵計劃遇到難題了。法軍在西線慘敗,感受到法國人恐慌的俄軍決定放棄謹慎的策略提前進攻。雖然很多俄國士兵缺乏步槍,多數大炮也沒有足夠的炮彈,俄國政府依然運送了六十萬士兵前往德俄邊境接受亞歷山大·薩姆索諾夫將軍和保羅·馮·連內肯普將軍的指揮。這些部隊裝備不全,很多士兵都未受訓,非常沒有組織紀律性。但是,他們讓俄德士兵比提升到了10∶1。頂著“俄國蒸汽壓路機”的名號,薩姆索諾夫和連內肯普的軍隊以排山倒海的士氣橫掃了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是很多德國總參謀部軍官家庭的故鄉,也是德國皇帝的祖先發源地。因此,皇家開始面臨保護這片地產的嚴峻壓力。另外,關于俄國士兵強奸、搶掠的故事傳遍了柏林。這些流言幾乎都是杜撰的——實際上,基本上沒有德國女人在侵略中被強奸——但是,它們給德軍高司令部狠狠地敲了一記警鐘。多年以后,歷史學家從德國軍事檔案中找到證據,證明了德軍承認“關于俄軍殘暴和摧毀國家的報道是不真實的。俄國部隊在所到之處都對當地居民保持了端正的行為。如果有某些鄉村被燒毀,這基本上總是戰爭中的炮擊所致”。 俄軍有些輕微的不端行為。他們每發現一個酒窖就破門而入,然后在市政廣場大肆地慶祝勝利。讓德國人惱怒的是,他們偷走了大量食物和牛群。而讓德國婦女困擾的是,他們經常隨地小便。 所以,就西線來說,比利時人的反抗從**個月起就比德國人預想的要猛烈許多。東線方面,俄國人在德國人預測不可能的時間里提前開戰。很明顯,德國人大大低估了敵軍,或者說,他們高估了自己部隊的能力。但是在這個關鍵點,幸運降臨在了德國人頭上。僅僅在魯登道夫取得“列日之戰”勝利的一個星期后,他被德國皇帝任命為東部前線德國第八集團軍的總參謀長。 對于傳記作者來說,魯登道夫令人退縮。著名歷史學家芭芭拉·塔奇曼——她于1962年出版的關于一戰起源的作品《八月炮火》被肯尼迪總統贈送給了每位國會議員——研究了魯登道夫,然后發現他讓人失望。她希望了解他的大腦如何運轉、他的人格元素是什么等等,但卻一無所獲——甚至連奇聞軼事都沒有。這個人仿佛一張白紙。 但是自塔奇曼的著作之后,歷史學家對于魯登道夫的了解大大增多了。現在人們知道他有潔癖。兒童時期的魯登道夫如果在玩耍時弄臟了衣服,他就不玩了。一直必須如此。他很喜歡自己的選修科目,但并不喜歡授課老師。有些人說他做數學題時開心,數學是多么不受人牽制的科學啊。 他有時也會感情用事。一次,年輕的他在柏林的暴雨中邂逅了一位可愛的女子瑪格麗特·佩爾內特,他們同撐一把傘。當他得知瑪格麗特生育了三個男孩,婚姻卻并不如意時,魯登道夫開始對她產生了感情。她喜歡他的熱情,讓他陪自己走回家。終,魯登道夫連哄帶騙地讓她離了婚,與他結婚。他們共享著一個與子偕老的夢——等自己耋耄之年,兒子們成為了軍官,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享受寧靜。 自此之后,魯登道夫開始一心撲在事業上。他沒時間鍛煉,漸漸變得肥胖,很快就長了雙下巴。他的后腦勺有一個凸出部分,這一坨肥肉被美國作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稱之為“野獸之痕”。他戴一只單片眼鏡,盯人的時候,犀利的目光透過鏡片讓人發冷。他的隨從發誓稱,他洗澡的時候都戴著眼鏡。 他從不長時間地休息。即便是熬夜了,第二天仍然早起。不管天晴還是下雨,早上7點,他都會穿戴整齊去騎馬。“每件事都是以分鐘來安排的,”人們說,“不是按小時哦。” 當需要等待的時候,他會變得非常沒有耐心。他一般回家吃午飯。這時,如果冒著熱氣的湯還沒有端上桌,他就會呵斥:“沒食物吃真是太糟糕了。”他對每個人都很粗魯,甚至對皇帝也如此。 他只有寥寥數友。像他未來的朋友希特勒一樣,魯登道夫將失敗怪罪于其他人。別人不僅僅是做錯了,而且是犯了罪。別人不僅僅是愚蠢,而且是又蠢又背信棄義。事情都是非黑即白。他說:“我要么愛,要么恨。”有人覺得他更擅長恨。 他非常專注。他討厭猶太人,然后是天主教徒,后是廣義范圍的基督徒。他鄙夷基督教,因為他認為這一宗教使人變得善良。他更喜歡德國舊時代的戰神,像沃登、托爾、弗麗嘉——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就是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他也鄙視猶太教,因為他感覺猶太人太獨立了,以至于不愛國。 魯登道夫將軍的確有一些優勢。他的韌性非凡。他非常熱愛德國。他希望德國富強。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他竭力主張人口富余的德國對競爭者發起戰爭。不同的時期,他希望德國與英國、法國、意大利、波蘭、俄羅斯、土耳其甚至它的同盟奧匈帝國開戰。他甚至還希望和梵蒂岡打仗。他從未將美國放在競爭者名單上,因為美國在他眼里就是雜種。他覺得美國人缺乏經驗,他們永遠都不會成為威脅。這是他一生的錯誤。 他從未試圖減少他在德國內部的敵人。他從不覺得敵人能夠被勸服成為朋友。歷史學家們勉為其難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和他稱為朋友的人。 他討厭權威。或許有人會以為他尊重作為大元帥的皇帝,但是他并不。他模糊地尊敬祖國,僅此而已。一段時期內,他可能是德國唯一敢威嚇皇帝的人。歸根到底,他與宣稱“朕即國家”的那位法國皇帝非常相似。 他的工作方式起了一段時間的作用。在新的世界大戰里,魯登道夫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成長為了一多半德軍部隊的將領。他迅速成了炙手可熱的英雄。當魯登道夫被派往俄國時,他知道,如果再奪勝利的話,連那些輕蔑他出身平民的精英們也會對他刮目相看。 火車帶著魯登道夫向東行駛。他口袋里揣著總司令讓他領導第八集團軍的任命書,司令敦促他盡力扭轉德國在俄國的危機。所有人都認為當前局勢是相當嚴重的,俄國很可能會贏。魯登道夫仔細搜尋了相關戰爭報告,卻并沒有弄明白究竟發生了什么,他面臨的又是一支怎樣的部隊。即便缺乏信息,魯登道夫也許能認同美國新星上校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主張:“你手里拿什么牌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怎樣打出它們。” 終,魯登道夫得知第八集團軍在人數上遠低于敵軍。在德國撤軍的同時,60萬俄軍正踏上了德國的土地,離他們越來越近。敵軍的規模之大令人恐懼。但是魯登道夫疑惑:這60萬人是王牌軍還是民兵?老兵還是新兵?是一支正規軍還是一伙烏合之眾? 考慮到俄國軍隊的近代史,這些問題是很嚴肅的。1905年,規模龐大的俄軍即興應戰,敗給了日本。在充滿迷云的滿洲奉天之戰中,俄軍部隊內部互相使絆子,不僅走錯了地方,還朝自己人開槍。他們的將領下達了相互矛盾的命令,所有人都在煙霧中暈頭轉向,所獲甚少。一些將軍責怪部下在日俄戰爭這場重要的陸地戰役中沒有好好地相互援助。與此同時,俄國一萬名水手在對馬海峽附近的公海里傷亡。顯然,1905年的俄軍主力表現得太糟糕了。更可怕的是,這場戰爭差點讓俄國陷入革命。在后方,敖德薩這一整座城市宣布起義。 而今在1914年,德國人對這60萬俄軍的戰斗力實在表示懷疑。如果俄國部隊只是移動迅速卻毫無準備,那么德軍倒是得到了一個機會。一個冷靜從容的德國師也許就能創造奇跡。 魯登道夫和興登堡找士兵一一談話,他們一定被自己與對方的相似之處震驚了。他們都是偉大的施里芬的門徒,施里芬的戰略思想統治了那個時代。他們都夢想用一場殲滅戰在短時間內贏得勝利。他們都是傳統的德國軍人,充分相信德意志種族的神秘能力。 信奉自我中心主義的德皇不喜歡興登堡。在1908年的年度演習中,德國人依然希望完善有問題的施里芬計劃,興登堡卻沒有讓德皇在任何一場交鋒中占上風。異常耿直的興登堡打趣道:“如果這是戰爭的話,你將會成為我的囚徒。”德皇威廉二世被羞辱了。他開始在朝堂上對興登堡視而不見。 因此,兩位將軍都是熱衷于尋找機會的局外人。兩人的相似之處開了一個好頭,他們的性格也互補。興登堡是冷靜、善于謀劃的人,魯登道夫則沖動、執行力強。興登堡堅定、安靜、城府深,魯登道夫則激情充沛、有攻擊性、專注。人們很快將他們的關系形容為一場“聯盟”,甚至是一場“婚姻”。新聞界很快稱他們為“二人組”。他們的婚姻是否持久是一個屬于未來的問題。當下的問題是,他們二人能否拯救德國于水火。 行駛的列車上,他們被部隊高昂的士氣震驚了。所有的來復槍上都裝點了鮮花,軍士們唱著德國的古老歌謠《守衛萊茵河》,這首歌取材于1840年的一首詩歌: ……
第一個納粹 相關資料
第一個納粹 作者簡介
威爾•布勞內爾博士,具有軍隊和學術界的雙重經驗。他曾經擔任美國陸軍和美國國務院的翻譯員、口譯員。他受教于埃克塞特大學、康奈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馬德里大學以及巴黎大學。身為歐洲軍事史專家,他著有美國首位駐蘇聯大使威廉•布利特的傳記《偉大近在咫尺》。他長居紐約。
德尼斯•布勞內爾,法學博士、公共衛生碩士,是一位技術專家、發明家和國際企業高管。她曾參與復雜、高端的多國及全球事務談判。她學成于哥倫比亞大學、羅格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以及伊利諾伊大學。她居住在紐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