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郵 第一農業文明
文化學者陳綬祥有關中國文化的演講錄,中華文化思索講義叢書。將中國美術放在農業文明的宏觀背景下分析,是為該書的一大亮點。
-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第一農業文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576647
- 條形碼:9787549576647 ; 978-7-5495-7664-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第一農業文明 本書特色
《農業文明》一書,是文化學者陳綬祥有關中國文化的演講錄。該書從中國農業文明的誕生出發,結合耕種方式的演變、農業工具的發展、土地制度的變革、文字的誕生等,引申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特征。而作為中華文明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美術,其起源和特征,也可以在農業文明中找到蛛絲馬跡。如,陶器上的幾何紋樣,中國畫中人物頭重腳輕的奇怪比例,“六藝”“六法”等,均可在中國獨特的農業文明中找到依據。將中國美術放在農業文明的宏觀背景下分析,是為該書的一大亮點。
第一農業文明 內容簡介
《農業文明》一書,是文化學者陳綬祥有關中國文化的演講錄。該書從中國農業文明的誕生出發,結合耕種方式的演變、農業工具的發展、土地制度的變革、文字的誕生等,引申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特征。這里的“”,是指初、源起、本質的文化狀態,也就是農業的原始狀態。中國的“農業文明”,即靠種子繁殖的農業,區別于西方的狩獵、畜牧業。因而作者認為,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從根本上就有所不同。中國農業文明是中華文化的總括,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也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特征。如中國人平和的交往方式與人性特征;講求“仁義”,注重修身與勞心的統一等,都可在農業文明中追本溯源。可以說,這種生產方式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智慧和思維模式,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模式和往來模式,這些認知模式終形成了后來的中華文化。在本書中,作者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而作為中華文明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美術,其起源和特征,也可以在農業文明中找到蛛絲馬跡。如,陶器上的幾何紋樣,中國畫中人物頭重腳輕的奇怪比例,“六藝”“六法”等,均可在中國獨特的農業文明中找到依據。將中國美術放在農業文明的宏觀背景下分析,是為該書的一大亮點,這與作者的美術史論家、畫家身份密不可分。同時,這也是本書有別于普通論述中國農業文明或中華文明的著作的地方。
第一農業文明 目錄
**講 換一副心眼
一 從“公說公有理、婆說理更長”說起
二 三生萬物
三 中華文化的名實思辨國學思路
第二講 地造天設
一 從“一江春水向東流”想起
二 何處黃土不埋人
三 黃河之水天上來
第三講 素食民族
一 從“纖纖擢素手”說開去
二 盤古與女媧
三 物候與龍鳳
第四講 吾理吾心
一 百感交集
二 載地容天
三 文心萬象
四 尾聲: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特征
第一農業文明 作者簡介
陳綬祥,字大隱,號老餮,齋名無禪堂。1944年生,廣西桂林人。1981年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美術系,獲學士學位。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生部美術系主任、博士生導師、院學術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被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評介為“文化學者”。出版有《中國的龍》、《顧愷之》、《中國書畫》、《遮蔽的文明》、《文心萬象》、《陳綬祥畫集》等十余本專著及個人畫集,擔任主編、編委并參加撰寫的著作有《中國美術史》(十二卷)、《中國民間藝術全集》(十四卷)、《中國民間藝術》(二卷),并擔任“九五”規劃國家重大科研課題《中華藝術通史》(十四卷)副總主編。曾獲社會科學研究基金一等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倡導并發起“新文人畫”,為“新文人畫年展暨研討會”活動的組織者與領導者,是重要的參展畫家與理論代言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