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蒲寧與納博科夫:一生的較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686668
- 條形碼:9787531686668 ; 978-7-5316-8666-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蒲寧與納博科夫:一生的較量 本書特色
伊凡•蒲寧(1870~1953年),是**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俄羅斯作家。主要作品有《落葉》《松樹》《新路》《鄉村》等。1933年其作品《米佳的愛情》獲諾貝爾文學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年)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他在美國創作了文學作品《洛麗塔》,這是一部在二十世紀備受關注并且享譽全球的小說。
他們生活于同一時期,也同樣是流亡同胞。他們是藝術天才,納博科夫和蒲寧是傳統的自由主義者,是堅定的反布爾什維克者,也是極其復雜的個體。在這本新作中,備受贊譽的作家學者馬克西姆•д.施拉耶爾(maxim d. shrayer)將兩人復雜的文學關系與個人關系娓娓呈現,聚焦于俄羅斯從20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的豐富移民史(從德國和法國移民到美國,后又移居瑞士)。
他們的文學傳奇是怎樣形成的?又是怎樣鑄就的?文學天才的較量背后到底隱藏了什么?納博科夫和蒲寧之間的較量揭示了一個不為人知的俄羅斯,鮮活了移民文化歷史,也給文學蒙上了一層迷人的面紗。這本書既是一本傳記文學,也是一部流亡文化史,將對全世界的讀者產生廣泛的吸引力。
蒲寧與納博科夫:一生的較量 內容簡介
俄羅斯的文學史亦是俄羅斯民族的發展史,這條源遠流長的河帶上點綴著耀眼的繁星,每一顆星都是一座豐碑,每一條連線都會串成一個故事。在這條美麗的河帶上,蒲寧與納博科夫便是閃爍其上的兩顆星,前者是俄羅斯傳統文學的集大成者,后者則吹響了時尚與現代的先鋒號。
蒲寧是**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俄羅斯作家,在納博科夫年幼時便已成名。俄羅斯的傳統文化濃稠地浸染著納博科夫的童年,自然地,納博科夫也飽受著蒲寧文風的熏陶,納博科夫熱愛祖國的文學,但“天才派”的歸屬感讓其邁開果敢的步伐,在文學創作中獨樹一幟,一部《洛麗塔》讓納博科夫享譽全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古之傳承師者有道,今之一幟后生可畏。
蒲寧與納博科夫的名字是俄羅斯文學上的綁定體,孿生兄弟般的“愛與妒”書寫了跌宕起伏的“較量哲學”。“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雖是一句情詩,卻生動地描述了這對“前浪”與“后浪”的文學角逐。《蒲寧與納博科夫:一生的較量》,永恒的珠星。
蒲寧與納博科夫:一生的較量 目錄
序 較量詩學
**章 “請別太嚴厲地責難我……”
第二章 “委屈”
第三章 “……在心中鞭策您的后代”
第四章 “……她在日內瓦湖畔死于早產”
代結論 “……連屠格涅夫都不如的無韻文作家”
鳴謝
附錄
人名索引
插圖注解
縮寫說明
蒲寧與納博科夫:一生的較量 作者簡介
馬克西姆•Д.施拉耶爾(Maxim
D. Shrayer)1967年生于莫斯科,他的父母分別為作家達維德•施拉耶爾-彼得羅夫和翻譯家艾米利亞•施拉耶爾(波蘭)。
施拉耶爾曾就讀于莫斯科國立大學,畢業于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比較文學系,1995年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教授。作為雙語作家及翻譯家,施拉耶爾出版了很多英文及俄文著作,曾于2008年榮獲美國國家猶太圖書獎,2012年獲得古根海姆基金會獎。
施拉耶爾的自傳體著作包括《期待美國》(Waiting for America)和《離開俄羅斯》(Leaving Russia);短篇小說以《阿姆斯特丹的審判日》(Yom Kippur in Amsterdam)為名結集出版;另外,還出版過3本俄文詩集:《草原牧群》(Табун над лугом)、《美國浪漫曲》(Американский романс)以及《紐黑文奏鳴曲》(Нью-хейвенские
сонеты)。
施拉耶爾的著作已經被譯為德語、克羅地亞語、日語等多個語種。馬克西姆Д.施拉耶爾現在與妻子和兩個女兒共同居住在波士頓。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