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樂黛云卷-師道師說-中國文化書院八秩導師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078627
- 條形碼:9787506078627 ; 978-7-5060-7862-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樂黛云卷-師道師說-中國文化書院八秩導師文集 本書特色
書稿分為六部分,“性自命出”“形塑學科”“觸摸歷史”“情系未來”“他人評說”“評點他人”,包括對革命年代自己的經歷,從赴美研習比較文學到在國內進行建制過程的記錄,對新的人文精神的展望,對自己人生的選擇等。這些文章,透顯出樂黛云先生性格深處的熱情、勇敢和浪漫,治學的嚴謹,使得我們從中得到啟發。
樂黛云卷-師道師說-中國文化書院八秩導師文集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書院由著名學者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季羨林、朱伯崑、湯一介、龐樸、李澤厚、樂黛云、李中華、魏常海、王守常等共同發起,以及杜維明、傅偉勛、陳鼓應等港臺及海外著名學者共同創建,于1984年18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文化書院的宗旨: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教學活動,繼承和闡揚中國的優秀文化遺產;通過對海外文化的介紹、研究以及國際性學術交流活動,提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水平,并促進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走向中國做貢獻。 中國文化書院導師文集,由中國文化書院創院院長、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湯一介先生動議,院長王守常教授全力支持,由中國文化書院牽頭,聯合東方出版社推出的國內各領域**學者、大家之文集,全景式展現大家之學術生活史。
樂黛云卷-師道師說-中國文化書院八秩導師文集 目錄
樂黛云卷-師道師說-中國文化書院八秩導師文集 節選
21世紀的新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 從歷史來看,十五十六世紀,歐洲啟蒙主義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或人文主義,是指對人性、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的重視,以及強調如何提高人的地位,了解人的本質,其重點大部分是落在保證個人的自由發展,以與中世紀神學統治對人的壓抑相抗衡。在資本主義初興時期,人們曾經對自由貿易帶來的個性解放和精神獨立充滿期待,以為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笨重體力勞動和貧困后,人類可以得到解放和獨立的空間;與此同時發生的,是熱情奔放的浪漫主義思潮的勃興。但是,與原來的期待相反,人類卻陷入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貧富兩極急遽分化的世界,無休止地追求發展成為存在本身的唯一意義,無窮盡地聚斂財富、滿足貪欲成了生活的目的,大部分人則為了謀生,被捆綁在無望的單調機械的勞作之中;金錢對人性的束縛代替了早期資本主義對人性解放的許諾。啟蒙運動所保證的個人自由發展蛻變為對物質財富的瘋狂追求。過度的物化造成了人的異化,也就是對人性的窒息與泯沒! ≈袊鴮τ凇叭宋摹钡奶岢,*早見于《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紋理,跡象,規律)這里的人文強調的是如何將人類社會“化育”(化解培育)為一個與天地相協調的“天下”,達到這一目的的途徑不是個人的自由發展,而是對人性“壞”的方面加以限制和約束。如孟子所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自然人性中包含著許多獸性。因此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比宋牡哪康氖侵褂谄渌斨,以維持社會的和諧與安寧。 到了20世紀20年代,西方一些學者已經看到啟蒙主義帶來的危機。美國學者歐文白璧德參照中國的人文精神提出:人若真正是人,便不能循著一般的“我”來自由擴張活動,而要以自律的功夫使這一般的“我”認識“輕重、本末”。他認為:“孔子是優于許多西方人文主義者的優秀的人文主義者。”孔子提出的“克己復禮為仁”、“中庸”、“自律”等實際上已成為他所提倡的新人文主義的基本支柱,他正是以此為基礎來反對以培根為代表的超乎倫理的客觀科學主義,也反對以盧梭為代表的率性而為、不受道德規范的極端個人主義。但是,白璧德的理論未能阻止西方精神世界的物化發展和人性的繼續泯沒。 什么是21世紀的新人文精神? 本質主義式的答案是沒有的,但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來進行思維! ∈紫,這是一種新的歷史觀。根據這種歷史觀,以物質增值、破壞生態和無限消費為基礎的“現代發展觀”本身即將受到修正。新人文精神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高揚生態意識。它認為,人種不過是眾多物種中的一種,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有自己的位置,但只有當它有助于這個生態系統時,才會有自己的價值。著名生態學家托馬斯柏勵認為人是天地之心。心系大自然,為天地操心是人的天職。這正如朱熹所說:“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既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薄疤臁币伞叭恕眮碚蔑@。只有通過自由創造、具有充分隨機應變的自主性而又與“天”相通的“人”,“天”的活潑潑的氣象才能得以體現。如果說,過去西方啟蒙主義科學的基礎是“重塑”自然,以符合人類面貌,那么,東方的方式則是拋棄人類可以操縱環境的想法,而重在根據環境的需要調整自身。東西方互補的生態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21世紀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氯宋木駨娬{基于“生活質量”而非個人無限財富聚斂的“可持續性文明”。所謂“生活質量”就是“實際生活條件”以及“公民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如健康、和諧的社會關系,綠色自然環境等。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可持續性文明”,強調普遍人權和自然權利而不只是私有產權;強調全球合作而不是單邊主義的權力濫用;強調共同體中的互相依賴而不只是個體的絕對獨立自主;在這樣的共同體中,獲得自由,不是個人為所欲為,而是能夠進入與他人之間無數種彼此依賴的關系之中;進入的共同體越多,選擇權也就越大,也就有越多的自由。在這樣的共同體中,當個人用自己的“自由”削弱社會共同體的時候,其結果也一定削弱自身。在儒家思想里,沒有“我”能夠孤立存在,或被抽象地思考,“我”是根據和其他具體個人的關系而扮演的各種角色的總和;而道家認為,整體存在于相反力量之間的關系中,它們共同互相完善?傊,新人文精神拒絕抽象自由觀,而走向有責任的深度自由,將責任和義務觀念引入自由的概念之中,揭示出自由與義務的內在聯系。新人文精神所追求的不是擴大權力范圍而是擴大人類的互相理解,它努力糾正**次啟蒙所錯誤提倡的“物質主義”以及無限制的進步論(直線的、急速的、無限的求新)和絕對化了的個人主義,目標是將人性從物質主義的牢籠中解放出來,成就新的人性。 從物質主義的牢籠中解放出來,*重要的途徑是超越工具理性,呼喚審美智慧。工具理性曾為人類帶來巨大的進步和財富,但同時也使人們難以擺脫以功利為目的的行為動機。審美智慧是一種建立在有機聯系觀念基礎上,以真善美、知情意的和諧統一為指歸的整合性思維。在這里,科學思維、理性思維、感性思維、宗教思維、藝術思維得以互相補充和豐富。受二元對立思維方式的影響,現代理性是以排斥感性、情感價值和美為前提的。而審美智慧則強調和諧思維。中國傳統文化從來以“情”、“和諧”、崇尚自然之美為核心,必然在全球化語境中開發出不同于西方的全新的思想體系! ∪绻f,18世紀的啟蒙以“解放自我”、追求世界普遍性為中心,那么,21世紀新人文精神所提倡的,則是尊重他者,尊重差別,提倡多元文化互補,特別是東西方文化互補。**次啟蒙思想經過數百年現代主義的發展,到了20世紀60年代,后現代解構運動使一切現代性多年塑造的權威和強制性的一致性思維都黯然失色,同時也使一切都離散化、零碎化、浮面化,*終只留下了現代性的思想碎片,以及一個眾聲喧嘩、支離破碎的世界。人們在一個沒有邊界、混亂無序、分崩離析的世界上,成了存在主義的流浪部族,漫游在絕望中。正如里夫金在《歐洲夢》中所說,貫穿在今天的兩大精神潮流,一是在一個日益物質化的世界里,尋找某種更高的個人使命的渴望;二是在一個逐漸疏離、冷淡的社會里,尋找某種共同意識的需求。他認為,這是歐洲和中國的有識之士所共同追求的。為了共存于一個日益聯系緊密的世界,人類需要不斷開發新的理念,在這點上,中國和歐洲會找到更多、更深層的共通之處,這共通之處就是2l世紀的新人文精神的重塑。 綜上所述,從自然環境、科學發展、社會需求等各方面來看,人類都面臨著一個巨大的轉折。要平安度過這個轉折,首先就要改變人類現有的人生觀、世界觀,重構人類的精神世界。中國文化是一個具有強大思想能力的文化,從來就有追求精神生活、將道德置于崇高地位的深遠傳統。中國文化保留著極其巨大的空間,可以展開人與自然的和解,調節理性思維與精神信仰、物質追求與審美情趣、自然科學與人文關懷之間的裂斷。這些中國文化固有的文化基因與現代詮釋相結合,面向當代多元文化的世界,將會創造出新的概念體系、話語體系和知識體系,與其他文化一起,共同建構21世紀的新人文精神,開辟一個嶄新的人類歷史新階段!
樂黛云卷-師道師說-中國文化書院八秩導師文集 相關資料
弘揚中國文化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時刻要有一個觀照全球的眼光,我們一方面要堅持自身文化的主體性,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有吸收和融化其他民族文化的開放性。根據這樣的認識,中國文化書院一直在努力使它成為一個更加有主體精神、更加開放、能容納多元趨向的有朝氣的學術團體。 ——湯一介 他們在“左傾”思潮的一浪接一浪中,不斷否定自我價值,努力改造自己心中的“小資產階級王國”。糾結且痛苦,讓他們在中年時代,荒廢了他們的學識智慧。好在充滿“思想啟蒙”、“文藝復興”氣象的夢幻式的八十年代,又燃起他們的文化自覺。他們在思考西方學術的理論與方法,并理性的批評揚棄;他們在各自的學術領域承繼前賢學術成果,且又開創了新的研究課題方向。同時又針對社會喪失文化的主體性及自我價值的根源,做出深刻反思并發出肺腑之言。 ——王守常
樂黛云卷-師道師說-中國文化書院八秩導師文集 作者簡介
1931年出生,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榮譽會長,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等職。 著有《比較文學原理》《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與神》《跨文化之橋》《跟蹤比較文學學科的復興之路》《透過歷史的煙塵》《探索人的生命世界》《四院沙灘未名湖》《長天依是舊沙鷗》等;主編《國外魯迅研究論集》《欲望與幻想──東方與西方》《中學西漸叢書》,中法合辦學術集刊《跨文化對話》等。
- 主題:樂黛云卷-師道師說-中國文化書院八秩導師文集
中國文化書院由著名學者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季羨林等共同發起,于1984年18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文化書院的宗旨: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教學活動,繼承和闡揚中國的優秀文化遺產;通過對海外文化的介紹、研究以及國際性學術交流活動,提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水平,并促進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走向中國做貢獻。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