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清代價值尺度-貨幣比價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45393
- 條形碼:9787108045393 ; 978-7-108-04539-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代價值尺度-貨幣比價研究 內容簡介
清代中國處于白銀時代,實行的是銀兩與制錢并用的貨幣制度。迄今為止,對于清代的價值尺度變化,仍然缺乏系統的專門研究,尤其是缺乏結合中國社會經濟變遷和世界金銀價格變革的綜合研究,不能不影響關于清代貨幣經濟發展水平的認識。本書主要圍繞四個方面的內容展開研究:一是重建有關銀錢比價波動的事實,劃分銀錢比價波動的階段,說明銀價上漲或下跌的幅度以及影響的范圍;二是詳細說明當時朝野人士圍繞著各個時段銀錢比價的變化展開的討論和采取的措施,分析其利弊得失;三是借用物價、糧價和金屬系統價格資料,關注制錢質量和重量的變化,分析銀錢比價變化數據,構建系統的價值資料體系;四是介紹后人研究成果,說明各種看法的理論依據和歷史事實,展開充分的學術對話,說明自己的觀點和依據。 作者在搜集銀錢比價數據方面,在搜集黃金、白銀、紫銅、白鉛、黑鉛和點錫價格方面,在整理糧價資料方面,下了將近30年功夫。不僅系統地查閱了原始檔案資料,而且廣泛閱讀了清代各種論著和筆記,并且根據這些可靠的物價資料,進行大量推算和評估。
清代價值尺度-貨幣比價研究 目錄
一 選題意義
二 學術回顧
三 研究內容和方法
**章 順治與康熙初年的“銀貴錢賤”(1644—1674年)
一 1644—1681年銀錢比價的波動形勢
二 清廷的各種調劑措施
三 時人關于銀錢比價變化的各種看法
四 影響本時期銀錢比價波動的主要因素
五 西歐的“價格革命”與中國的銀錢比價
六 關于順治與康熙初年銀錢比價波動原因的分析
小結
第二章 康熙中期銀價暴跌的成因(1674—1690年)
一 1674—1690年銀錢比價暴跌情況
二 時人關于銀錢比價變化的一致看法
三 米價、物價與銀錢比價
四 關于本時期“銀賤錢貴”原因的分析
五 “三藩之亂”與銀價的暴跌
小結
第三章 康熙后期的銀價再度上漲(1690—1705年)
一 1690—1705年的銀價上漲情況
二 官方的調劑措施
三 玄燁等人的看法
四 米價、物價與“銀貴錢賤”
五 影響本期銀錢比價波動的主要因素
小結
第四章 從康熙晚期到乾隆中期銀價的再度下跌(1706—1770年)
一 1705—1770年的銀錢比價波動情況
二 清廷對于“銀賤錢貴”的應對措施
三 時人關于銀錢比價變化的各種看法
四 銀錢比價與糧價
五 1703—1770年銅鉛錫價格波動概況
六 關于本期銀錢比價波動原因的分析
七 “銀貴錢賤”與銅錢數量
小結
第五章 乾隆中后期“銀貴錢賤”問題的第三次出現(1771—1797年)
一 1771—1797年銀錢比價的波動形勢
二 官方的應對措施
……
第六章 嘉慶初年銀價的暴跌問題(1797—1805年)
第七章 嘉慶道光時期的“銀貴錢賤”及其成因(1805—1853年)
第八章 咸豐同治年間銀價暴跌及其成因(1853—1866年)
第九章 同治中后期銀價增昂情況及其成因(1866—1874年)
第十章 光緒時期銀價下落與幣制改革(1875—1905年)
第十一章 光宣之際銀價增昂與制錢制度的終結(1905—1911年)
第十二章 清代銀錢比價波動與官吏貪污手段
第十三章 清代貨幣數量常說與銀錢比價波動
第十四章 貨幣名目主義與咸豐鈔票發行始末
第十五章 貨幣名目主義與咸豐大錢的興廢
簡短的結語
參考文獻
附表
清代價值尺度-貨幣比價研究 節選
《清代價值尺度:貨幣比價研究》: 第三,利用洋銅價格進行推算的理由。這里我們主要選擇洋銅的價格,而不使用滇銅,主要原因是滇銅價格資料記錄比較混亂。應該說,滇銅在礦區的征收價格是比較低廉的,但在運輸過程中逐漸增加了費用,到達遠離礦區的市場上以后,滇銅價格已經接近于洋銅。例如,乾隆三十四年,有人奏議說:“閩浙、湖北及江南、江西舊買洋銅,每百斤價皆十七兩五錢,而滇銅價止十一兩,較少六兩五錢,其改買宜矣。然此諸路者,其運費雜支每銅百斤,例銷之銀亦且五六兩,合之買價,常有十六七兩,其視洋銅之價,未見大有多寡。加以各路運官貼費,自一二錢至五六錢,則已與洋銅等價矣。” 下面要進行一系列的推算,文中自然會有大量的數字。毫無疑問,閱讀這些數字材料是很枯燥的,不過應當清楚的是,人們衡量所談論的事物,只有用數字加以表達時,才真正對它有了幾分了解;而當我們還不能用數字來表達它時,關于它的了解就是膚淺的和不能令人滿意的,也許這種了解是認知的開端,但在思想上則很難說已經步入了科學的階段。 1644年,江南市場上流通的銅錢主要是崇禎年間的官私小銅錢,據時人記載:這種小銅錢,“每千兌銀不過三錢有奇。而錢之所重,每千不過三斤有零而已。”按照這一記載,當時每兩白銀換銅錢3333文,每千文重量為三斤,每文重量平均為四分八厘,每兩白銀所換銅錢重量大約在十斤左右,比價為1:160。 清廷規定新制錢重量為一錢,每七文準銀一分,即七百文換銀一兩。當年收購舊錢價格每擔為八兩,銀銅之間的比價為1:200,是時,白鉛價比較昂貴,與銅價沒有大的差額,此處計算暫時忽略其差價。 ……
清代價值尺度-貨幣比價研究 作者簡介
王宏斌,河南洛陽人,1954年生。先后就學于河南大學歷史系、中山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擔任歷史文化學院院長。一直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出版專著有《晚清貨幣比價研究》。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