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清教與美國-美國精神的尋根之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27695
- 條形碼:9787511727695 ; 978-7-5117-2769-5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教與美國-美國精神的尋根之旅 本書特色
本書旨在美國歷史語境下,梳理清教闡釋與清教研究,透視各個歷史時期的闡釋主導之音,如班克羅夫特、亞當斯兄弟、布魯克斯、門肯、帕林頓、米勒、伯克維奇等著名批評家的清教思想,分析批評家們與時代的互動、其闡釋立場、研究方法、意識形態、影響等,揭示他們筆下清教與“美國”的關系。 清教闡釋基本上是在四種認知模式下進行:作為一種社會結構、作為一種辭令與審美建構、作為意識形態的一部分以及作為一種經歷與體驗。“清教之爭”與“清教闡釋之爭”基本上屬于美國思想內部的“文化之戰”,與美國文化的“多面性”或“多面統一性”具有同質的特征。
清教與美國-美國精神的尋根之旅 內容簡介
1. 如果說英國清教徒感興趣的是神學本身,是對清教神學進行復雜的理論探索,并將精力與享受的充分自由運用到發展不同派別、發展信仰自由的理論上的話,那么美國清教徒更感興趣的則是如何運用神學,建設心中的“天國”。 2.本書旨在展現美國人對清教與“美國”的認識,思考清教與“美國神話”、“多民族之民族”、“救贖者之國”、“美國例外主義”等種種說法間的關系,探尋此類說法的合理性或非合理性,以便能使我們在整體上認識、把握美國文化、美國社會、美國屬性的特質。 3.從一開始我們就發現美國思想中的兩種主流,它們并肩而行,很少結合……一方面是超驗主義的潮流,它起源于清教徒的虔信,在喬納森·愛德華茲那兒發展成為一種哲學,經由愛默生,產生了美國主要作家的那種挑剔的、過分講究的雅致以及超然,導致了大多數當代美國文化的非現實性;另一方面是只為賺錢的機會主義潮流,它起源于清教徒生活的實際變化,在富蘭克林身上變成一種哲學,經由美國的幽默小說家,*終形成了我們當代商業生活的氣氛。 4.這些清教教條主義者固然是堅忍不拔的辯論家,對每個細節和邏輯破綻都要究根問底,但他們絕不是習性怪異的虛妄之徒。顯得怪異的是他們的舉止和服裝,而不是他們論辯的內容……如果我們把神學擱置一邊,聚焦于那場斗爭的政治和經濟,我們就不難發現那些老清教徒所努力探索的新原則就是后來人們所熟悉的天賦神權論;而他們要在個體與社會之間建立公平關系的*終結果就是依據政治平等主義建立民主自治政區原則。探討清教主義之內核的報償就是這里所蘊含的眾多的自由主義。 5.清教的眾多概念……就像是一張井然有序的思想之網,處于核心地位的是如下四大概念:虔信(piety)、理性(reason)、修辭(rhetoric)與契約(covenant),它們分別從屬于宗教與學術、宇宙學、人類學、社會學四個范疇。 6. 上帝、伊甸園、罪、恩典、信念、天譴構成了清教徒情感世界的一張網,將他們套在其中。他們因遵從上帝旨意、蒙受上帝恩典、獲得重生而狂喜;也因違反上帝旨意、遭到天譴、被上帝擯棄而痛苦。由于上帝的旨意常常是難以捉摸的,因此,清教徒常處于不斷追尋上帝旨意的精神痛苦之中。 7.清教徒認為,上帝既代表至高無尚又代表真、善、美;他是萬物的緣由,是宇宙的力量和宇宙的生命。對人而言,上帝則是個*終的秘密,他既隱秘又神秘,既不為人所知又無法使人預測:“他是個不知曉的、首要的、**的存在”。人無法直接接近,也無法與他面對面;他的思想遠遠超越人類的思想,之間的距離“猶如天地相隔”,因而上帝的本質是無法恰當“定義”的。 8.人類渺小、人類與世界的格格不入、人類常常難以企及上帝的旨意,這些因素導致了人與上帝間關系的不和諧,這種狀態就是罪。在清教思想中,首先,人類的困境是咎由自取,即完全是由自身造成的,因為上帝是毫無瑕疵、完美無缺的;其次,罪的根源“不僅僅是出于對世俗追求的虛榮,而且還出于那種堅持為之的隨心所欲”;罪不僅表現為人的外在行為與心理活動,更與人的本性有關。 9.“上帝”、“罪”、“重生”構成的是清教虔信的核心,其*終目標是對給人帶來上帝超自然恩典的、重生的企盼。虔信構成了清教神學的核心,有人提出清教徒所信奉的宗教與他們的實踐存在矛盾,諷刺清教徒是徹頭徹尾的偽善者,認為“那種貶抑人類、高揚上帝的虔信,應該將其信奉者孤零零地驅趕到沙漠,穿上如同中世紀圣徒悔罪時穿的毛衫。但他們都去了新英格蘭,穿上了暗紅色的背心與昂貴的披風。” 10. 清教徒對理性的維護體現在清教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他們重視教育;注重知識的獲取;提出“信仰基于知識”;認為沒有知識,僅有信仰,一切都是空的;信仰既是意志,又是理解之物,但絕非僅是意志之物;皈依既是心靈的謙卑,又是思想的啟蒙;重生者的生活就是將心中知道的東西變成經由頭腦闡釋的東西。 “美利堅”這一概念賦予了馬薩諸塞海灣定居者獨特的身份,這一認識遠遠超過了他們理想認識中的其他方面,為他們“提供了一精神傳記模式,這一模式不僅能在清教失敗時,而且在新英格蘭作為‘我們’以后的修正中流傳下來。”以后的修正,根據伯克維奇,主要出自美國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作家之手,如:愛默生、梭羅、霍桑、麥爾維爾、惠特曼。對于這些作家而言,當然也對于馬瑟而言,“走出個人絕望的方法是對民族自我的肯定,這使個人,即使在將美國精神化為靈魂旅程的一個隱喻時,也能以美國的形象塑造自我。”
清教與美國-美國精神的尋根之旅 目錄
清教與美國-美國精神的尋根之旅 作者簡介
張瑞華,英語語言文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英美文學與美國文明。出版專著《菲利普拉夫》(紐約知識分子論叢);參與編寫《美國文明讀本》等書,并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外國文學》《國外文學》《南京師大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