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現代人小叢書歷史的回歸:21世紀的沖突、遷徙和地緣政治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26878
- 條形碼:9787305226878 ; 978-7-305-22687-8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人小叢書歷史的回歸:21世紀的沖突、遷徙和地緣政治 本書特色
◆“現代人小叢書”的作者是一群世界1流的知識分子和專家,他們從各個不同的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領域或問題出發,向公眾提供面對后現代社會諸多問題的基本知識和批判性思考。 ◆本書作者珍妮弗??韋爾什是加拿大國際關系領域的專家,任教于牛津大學、歐洲大學等著名學府。曾任聯合國秘書長保護責任事務特別顧問;此外,也服務于加拿大會議局、麥肯錫咨詢公司、阿斯彭研究所、加拿大政府網站。 ◆本書是她對福山提出的“歷史的終結”這個著名論述的回應,對進入21世紀后,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自由民主國家面臨的困境進行了精辟分析,引發讀者對當下局勢進行思考。 ◆本書聚焦當下熱點問題:“伊斯蘭國”的暴力行徑、美國總統特朗普當選后的系列政策、敘利亞難民問題、克里米亞事件......在此基礎上,作者擅長分析,視角獨特,突出了這些事件中的“當代性”特征,比如“伊斯蘭國”在使用野蠻暴力時,也利用社交媒體招募“圣戰”分子;雖然難民依然乘坐破舊的小船橫跨大海,但他們靠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來獲取準確及時的信息。
現代人小叢書歷史的回歸:21世紀的沖突、遷徙和地緣政治 內容簡介
本書所收錄的講座于2016年11月作為CBC廣播電臺的《思想》系列專欄的一部分播出。作者珍妮弗·韋爾什圍繞當代優選局勢的近期新變化,回應并反駁了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歷史的終結”這一有名論述。福山認為“冷戰”的落幕象征著“歷史的終結”。珍妮弗·韋爾什指出,21世紀的世界并沒有如他預言的一樣,戰爭與難民、政治與經濟的靠前角力、貧富不均與社會不公等問題依然存在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勢。
現代人小叢書歷史的回歸:21世紀的沖突、遷徙和地緣政治 目錄
**章 歷史的回歸
第二章 野蠻的回歸
第三章 大逃亡的回歸
第四章 冷戰的回歸
第五章 不平等的回歸
致謝
現代人小叢書歷史的回歸:21世紀的沖突、遷徙和地緣政治 節選
**章 歷史的回歸 似乎每代人都有這樣的幻想:自己生活在一個非同凡響的時代。我父母的那一代,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創傷和戰后重建的奇跡。我哥哥和姐姐的那一代,經歷的則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的抗議運動,以及民權和婦女平權運動的勝利。到了我這一代,則是經歷了冷戰的結束。 在1989年的那個秋天,人們很難不去相信,這個世界上將要發生一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在東歐地區發生的一系列騷動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似乎是一個宏大歷史進程的一部分—只是歷史軌跡的發展走向仍不明朗。當時,我剛剛從牛津大學畢業。11月9日,我在電視上看到民主德國拆除柏林墻的畫面時,立即和幾個同學跳上了前往柏林的航班,去親眼見證一個帝國的瓦解。當我們第二天到達柏林的時候,柏林墻兩側充斥著派對的氣氛,幾乎要爆炸。漢莎航空的空乘人員向集會者派發沙發。美國電視節目主持人—很多人當時只是**次出國采訪—吊在臨時搭建的轉播臺上做“現場直播”。那個時代*敏銳的西方觀察家,英國記者兼作家蒂莫西·加頓·阿什(Timothy Garton Ash)則將11月的那一個時期形容為“歷史上*偉大的街頭派對”。的確如此。據估算,民主德國有將近200萬人在柏林墻倒塌的那個周末前往西柏林—他們中的大多數花光了聯邦德國政府送給他們的歡迎禮物:100德國馬克。當回家的時候,我帶上了一塊柏林墻的殘片,上面繪有涂鴉。我不禁有一種身處歷史中心的喜悅感。 劇變發生得如此之快,1991年12月26日,蘇聯正式解體。 受這些歷史性的重大事件影響,美國的政治評論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題目叫作“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他的中心觀點是,1989年東方和西方對抗的結束并不僅僅是冷戰的結束,同樣也是人類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進化終點的信號。他預測,我們將會看到傳統權力政治和大規模沖突的衰落,這會將我們引向更加和平的世界。 10年之后,冷戰的結束和自由民主國家數量的持續增加,的確顯著降低了國家間戰爭和種族間戰爭的數量,難民和流離失所者的數量也大大減少。在20世紀的整個90年代,曾經的超級大國攜手推動德國重新統一,終止了在非洲的“代理人戰爭”(Proxy War)。美國也減少了在歐洲的軍事存在,推動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東擴,接納原先屬于蘇聯陣營的國家加入北約。中歐、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擁抱民主制度,并被納入逐漸擴張的歐盟(EU)的軌道—歐盟*早只是作為自由貿易區和關稅同盟存在,但是在1993年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the Maastricht Treaty)簽署之后形成了統一貨幣,在外交政策、司法和移民問題上也加強了政治協調和合作。 多虧有了團結的安全理事會(Security Council),聯合國也從冷戰的陰影中解脫出來,在國際和平和安全領域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這一改變*初的信號,是1990年8月應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當時的聯合國安理會—不再受制于美蘇對峙—一致要求伊拉克無條件撤軍。對美蘇兩個曾經的對手而言,這一合作程度堪稱史無前例,用前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James Baker)的話說就是,“在半世紀之后……冷戰咽下了*后一口氣”。1992年1月,安理會舉行了**次首腦峰會。大使和國家元首們齊聚一堂,共同發布聲明,重新確認對《聯合國憲章》*初確定的集體安全目標的承諾。他們同時還授權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Boutros Boutros-Ghali),要求他就如何提升聯合國能力、解決后冷戰時期的沖突并維持和平提出建議。在名為“和平議程”(An Agenda for Peace)的報告中,加利指出,世界超級大國之間結束長達數十年的緊張關系,給了聯合國“新的力量源泉”,可以用來應對國際安全中的新威脅,并發展出新的機制和能力。其結果是,20世紀90年代早期,聯合國成立了人權高級專員公署(UN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用以在全球范圍內促進和保障人權,同時還成立了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UN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用以增強聯合國應對人道主義災難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就我自己而言,我繼續沉醉在1989年神奇而又和平的革命榮光之中。在那些國家里,出現了民主選舉。中央計劃經濟幾乎在一夜之間轉向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寶貴的消費品—遠離普通民眾很長時間—出現在街頭巷尾的貨架上。在每一個地方,人們都相信未來注定將會和過去不同。 冷戰的結束,同樣也為結束跨越數十年的危機外交、核軍備建設和花費巨大的干涉他國行動提供了可能性,生活在鐵幕后的人也有了開啟新生活的可能。在整個1992年的夏天,我在布拉格,向來自蘇聯和東歐地區國家熱切的學生們傳授西方式的自由主義。新的酒吧和迪斯科舞廳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出現在捷克的首都,在由曾經的異見分子和劇作家瓦茨拉夫·哈維爾(Václav Havel)領導的新生民主國家里工作也讓人陶醉。回首往事,這無疑是我生命中*美好的一個夏天。 ………… 通過《新聞周刊》(Newsweek)記者邁克爾·邁耶(Michael Meyer),我們現在知道在11月9日那天,有兩個人做出的關鍵決定,無意間導致了柏林墻的開放。**個是民主德國政治局的發言人,他原來要在新聞吹風會上宣布民主德國的每個公民都被允許持有一本護照。就在晚上7點前,當被記者問到這一決定何時生效時,發言人—之前一直在休假—大吃一驚。他稀里糊涂地說,“立刻”。這一新聞當時正在被電視媒體現場直播,立即被民主德國民眾(一向從反方向理解政府意圖)理解為政府允許他們離開民主德國。因此他們蜂擁出發,沖到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之間的各個檢查站點。在其中的一個檢查點,“查理”檢查點(Checkpoint Charlie),另一個人—一名民主德國的邊境守衛—做出了第二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同樣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結果。當時,他一邊緊張地注視著那些正在向柏林墻檢查站行進的人群,一邊著急聯系上級試圖獲取行動命令。過了晚上11點,數次電話聯系未果以后,他聳了聳肩,下令“開門”。剩下的,正如他們所說,就是歷史了。 諸如“歷史的終結”這樣的宏大敘事,并沒有很好地評價個人在其中的作用。他們同樣也忽視這樣一些事實,即傾向于認為很多歷史事件是不可預測的,或是不可能預測的(即便是在復盤時,他們也認為歷史是不可避免的)。柏林墻的倒塌和德國的重新統一就是兩個典型案例。另外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羅馬帝國的崩潰。如果我們一直這樣模糊地處理下去,被“我們的模式是*好的”這樣的假設所麻痹,以為當下的這些挑戰或許*終并不會擊潰我們,認為世界上的其他人也會“想要我們所想要的”,那么我們*終將無法做好準備,以應對未知的沖擊,或是業已顯現的政治制度衰落的信號。 在相對短暫的歷史上,自由民主制度已經克服了很多危機。但是由于西方社會的統治者以及被統治者的自鳴得意,這一應對危機的能力也已經被麻痹。我們在過去的相對成功導致了盲點的出現,并有可能在下一個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將我們帶入更大的政治及經濟混亂之中。歷史回來了,回來復仇。
現代人小叢書歷史的回歸:21世紀的沖突、遷徙和地緣政治 作者簡介
珍妮弗??韋爾什(Jennifer Welsh,1965— ),加拿大研究員、顧問、作家,研究領域為國際關系。 她出生于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雷吉納市,在薩斯喀徹溫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學位,后獲羅德獎學金,赴牛津大學繼續學習國際關系,取得碩士、博士學位。現為歐洲大學學院(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國際關系學系主任、教授,同時也是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Somerville College)高級研究員,牛津大學道德、法律與武裝沖突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她是多個組織機構的顧問。2013—2016年間,她擔任了聯合國秘書長保護責任事務特別顧問。此外,韋爾什也服務于加拿大會議局、麥肯錫咨詢公司、阿斯彭研究所、加拿大政府網站。 另著有《天下為家:21世紀加拿大的全球化視野》(At Home in the World:Canada’s Global Vis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譯者簡介 魯力,國際關系專業碩士,“政見CNPolitics”團隊觀察員。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