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建構中的嘗試問題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11799
- 條形碼:9787100111799 ; 978-7-100-1117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學建構中的嘗試問題 本書特色
本書對20世紀初以來圍繞美學基本理論的討論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書中認為當代中國美學有七種美學模式,并就其得失一一進行了介紹和評論,在此基礎上圍繞美學的定位、對象、基本問題、方法論等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展示了一個綜合并超越七種模式的新的美學大綱。
美學建構中的嘗試問題 內容簡介
本書真實地評介了前人的已有成果以及學界對這些成果的反映,同時又將理論上尚待解決的問題直接提到人們面前,成為深入思考和討論的契機。作者在書中陳述的觀點實際上是經過長久思慮形成的一部新的美學綱要,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美學建構中的嘗試問題 目錄
導言 ………………………………………………………………………………… 1 上編………………………………………………………………………………… 1 **章 王國維: 以 “境界” 為核心概念的美學建構… ……………………3 概 評… ………………………………………………………………………… 3 **節 從 “美” (及 “美術” ) 到 “境界” ………………………… 6 第二節 “境界” 代表了一種觀念… …………………………………………… 9 第三節 “境界” 的內在規定性… ……………………………………………… 12 第四節 以 “境界” 為核心的諸范疇…………………………………………… 18 第五節 “境界” 的哲學美學淵源… …………………………………………… 24 附錄一 宗白華: 將 “意境” 概念歸入文藝學… ……………………………30 附錄二 朱光潛: 給 “意境” 以論理的解析… ……………………………… 39 第二章 宗白華、 呂澂、 朱光潛、 葉朗: 以 “美感經驗” ( “美感態度” “移情”“直覺” “感興” ) 為核心概念的美學建構………………………44 概 評… ………………………………………………………………………… 44 **節 宗白華: 美感態度……………………………………………………… 51 第二節 呂澂: 感情移入………………………………………………………… 59 第三節 朱光潛: 直覺…………………………………………………………… 67 第四節 葉朗: 感興……………………………………………………………… 76 附錄一 朱光潛對直覺及相關概念的反思… ………………………………… 83 附錄二 蔡儀: 心理學不能解決美學問題……………………………………… 86 附錄三 李澤厚: 不能忽視直覺背后的社會生活內容………………………… 89 附錄四 閻國忠: 幾個值得推敲的概念和論斷………………………………… 92 第三章 蔡儀: 以 “典型” 為核心概念的理論建構… ………………………94 概 評 … ………………………………………………………………… 94 **節 “典型” 概念的提出及其歷史演化… ………………………………… 96 第二節 “典型” 與 “美的規律” ……………………………………………98 第三節 美的客觀存在是**位的問題… …………………………………… 99 第四節 以 “美的觀念” 為中介的美感論………………………………………101 第五節 作為現實的典型化的藝術論… ……………………………………… 104 附錄一 李澤厚: 美是自然與社會的統一………………………………………106 附錄二 劉綱紀、 陳望衡、 朱狄: 對 “美的規律” 的質疑………………107 附錄三 呂熒: “典型” 不是抽象的客觀的存在… …………………………109 附錄四 朱光潛: 美感的對象不是 “物” 本身… ……………………………110 第四章 高爾泰: 以 “自由” 為核心概念的美學建構… ……………………111 概 評… ………………………………………………………………………… 111 **節 自由是人的本質… …………………………………………………… 113 第二節 “自由” 作為美學的核心概念… ………………………………………115 第三節 從 “美是自由的象征” 出發的理論構架………………………………117 第四節 美學是哲學之樹上的一個分枝的人學… …………………………… 122 附錄一 呂熒: 美是人的觀念……………………………………………………124 附錄二 宗白華: 美的客觀存在是一個事實……………………………………126 附錄三 閻國忠: 高爾泰在根源處的偏失………………………………………128 第五章 李澤厚、 朱光潛、 蔣孔陽: 以 “實踐” 為基礎概念的美構……130 概 評… ………………………………………………………………………… 130 **節 李澤厚: 自然的人化……………………………………………………134 第二節 朱光潛: 藝術生產………………………………………………………153 第三節 蔣孔陽: 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160 附錄一 李澤厚: 從 “自然的人化” 到 “人活著” ………………………170 附錄二 蔡儀: “實踐美學” 歪曲了馬克思主義的 “實踐觀點” … ……173 附錄三 閻國忠: “實踐活動” 不等于 “審美活動” … …………………177附錄四 劉曉波、 潘知常、 楊春時: “實踐美學” 的 “理性主義” 向…181 第六章 周來祥: 以 “和諧” 為核心概念的美學建構… …………………186概 評… ………………………………………………………………………… 186 **節 審美關系作為美學研究的對象… …………………………………… 187 第二節 美是和諧… …………………………………………………………… 190 第三節 審美的歷史形態: 和諧與崇高…………………………………………191 第四節 作為審美關系表現形式的藝術… …………………………………… 195 附 錄 王一川: “審美關系” 不是美學研究的對象… ………………… 197 第七章 后實踐美學: 以 “生命” ( “生存” ) 為核心概念的美構 199 概 評… ………………………………………………………………………… 199 **節 潘知常: 自由生命活動的理想實現……………………………………203 第二節 楊春時: 超越性的生存活動……………………………………………221 附錄一 閻國忠: 后實踐美學對審美活動的誤釋………………………………232 附錄二 朱立元: 后實踐美學的 “本體論” 之誤… …………………………236 附錄三 張玉能: “實踐” 而非 “生存” 是美學的邏輯起點………………238 附錄四 封孝倫: “生命” 概念尚待精確界定… ……………………………241 附錄五 張立斌: “生存” 作為邏輯起點之誤… ……………………………242 下編…………………………………………………………………………………243 第八章 在形而上與形而下之間 —— 關于美學學科定位問題… ………… 245 **節 在何種意義上美學是哲學的分支… ………………………………… 245 第二節 能不能把美學歸之于審美心理學或文藝心理學… ………………… 250 第三節 美學與藝術哲學、 藝術社會學的關系…………………………………253 第四節 美學作為人文科學如何可能… ……………………………………… 259 第九章 何謂審美活動? ——關于美學的對象問題… ………………………264 **節 對美學對象問題種種回答的回顧… ………………………………… 264 第二節 對以 “主體性” “對象性” 界定審美活動的質疑… ………………268 第三節 對以 “超越性” 界定審美活動的質疑…………………………………274 第四節 對審美活動的嘗試性界定… ………………………………………… 287 第十章 人與自然的統一 ——關于美學的基本問題… ………………………295 **節 美學的基本問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 295 第二節 自然美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直接見證… ……………………………… 298 第三節 自然美的歷史與邏輯層次… ………………………………………… 304 第四節 人、 自然及人與自然的統一……………………………………………311 第十一章 思辨、 反思、 體驗 —— 關于美學方法題… ……………………320 **節 從 “自上” 的到 “自下” 的… ……………………………………320 第二節 從心理學的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社會學的… ………………………323 第三節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及社會學方法到哲學、 社會學、 心理學各 種方法的綜合… ………………………………………………………… 328 第四節 思辨、 反思、 體驗………………………………………………………331 主要參考文獻… …………………………………………………………………337 后記… ……………………………………………………………………………346
展開全部
美學建構中的嘗試問題 作者簡介
閻國忠,1935年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美學家,早年是朱光潛的助教。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主任、臺州學院藝術學院院長,現已退休。著有《古希臘羅馬美學》《美是上帝的名字——中世紀神學美學》《朱光潛美學思想研究》《走出古典——中國當代美學論爭述評》《攀援集》等,主編并參與撰寫《西方著名美學家評傳》《二十世紀中國美學研究》,發表論文百余篇。
徐輝,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藝術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學哲學博士。著有《有生命的影像——吉爾德勒茲電影影像論研究》,在《文藝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張玉安,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發表《莊子人生哲學的現代意味》《孟子的精神氣象及其現代啟示》等論文二十余篇。
張敏,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美學研究所副所長,武漢大學哲學博士。主持國家課題《農業環境審美價值研究》,在《文藝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