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技術認識范疇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830584
- 條形碼:9787506830584 ; 978-7-5068-305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技術認識范疇研究 本書特色
李永紅和趙洪武編著的《技術認識范疇研究》從古代、近現代再到當代,對技術與實踐的關系進行了歷史關照,疏理了馬克思主義技術實踐觀、現象學技術實踐觀以及實用主義的技術實踐觀。同時,對J.杜威的“五步思維”模式、C.米切姆的技術認識過程模式,J.Ger0設計的“情境FBS模式”、J.C.皮特的“MT模式”、P.克羅斯的結構-功能認識模式等技術認識模式進行了論述,基本揭示出技術認識的演化發展過程。從認識論角度,對虛擬現實技術進行了系統性論述。*后,從范式、內容、方法、發展方向等方面綱要性地探究了技術認識論未來發展趨向。
技術認識范疇研究 內容簡介
李永紅和趙洪武編著的《技術認識范疇研究》從古代、近現代再到當代,對技術與實踐的關系進行了歷史關照,疏理了馬克思主義技術實踐觀、現象學技術實踐觀以及實用主義的技術實踐觀。同時,對j.杜威的“五步思維”模式、c.米切姆的技術認識過程模式,j.ger0設計的“情境fbs模式”、j.c.皮特的“mt模式”、p.克羅斯的結構-功能認識模式等技術認識模式進行了論述,基本揭示出技術認識的演化發展過程。從認識論角度,對虛擬現實技術進行了系統性論述。*后,從范式、內容、方法、發展方向等方面綱要性地探究了技術認識論未來發展趨向。
技術認識范疇研究 目錄
**章 技術認識基礎概念與研究模式
**節 技術認識基礎概念
一、技術理論
二、技術解釋
三、技術規則
四、技術問題前言
**章 技術認識基礎概念與研究模式
**節 技術認識基礎概念
一、技術理論
二、技術解釋
三、技術規則
四、技術問題
五、技術預測
六、技術評價
七、技術設計
八、技術發明
九、技術功效
十、技術進化
第二節 技術認識模式
一、國內學者提出的技術認識模式研究
二、國外學者提出的技術認識模式研究
三、現代技術認識模式研究
第三節 技術認識的本質
一、技術認識的本質
二、“二元論”與“三元論”中的技術
第二章 技術知識
**節 技術“知識說”
一、何為技術?
二、技術“知識說”
三、技術知識的二重性
四、技術知識的動態觀
第二節 技術知識及其特點
一、技術知識特點
二、技術產生與發展過程的認知特點
三、不同于科學知識的技術知識形式
第三節 技術知識的分類與整合
一、技術知識的分類
二、技術知識和標準化問題
三、技術知識的整合
第四節 技術知識的價值
一、知識的價值
二、技術與價值
三、技術知識的認知價值
第三章 技術實踐
**節 技術實踐的哲學淵源
一、古希臘哲學中的“技術”與“實踐”
二、近現代西方思想中的“技術”與“實踐”
三、“技術實踐”概念的提出
四、技術實踐與科學實踐的異同
第二節 技術的實踐本性
一、技術的實踐性
二、技術是人對自然界的實踐關系
三、技術的理論性
四、技術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第三節 技術哲學的實踐導向
一、馬克思的技術實踐論
二、現象學的技術實踐觀
三、實用主義技術實踐觀
第四章 虛擬認識論
**節 虛擬現實技術
一、發展過程
二、語義分析
三、類別
四、特征
五、虛擬現實技術的認識論意義
第二節 虛擬認識
一、虛擬認識的思想淵源
二、虛擬認識的基本原理與過程
三、虛擬認識的本質與模式
四、虛擬認識論的意義
第三節 虛擬實在的本質分析
一、實在
二、虛擬實在的本質分析
第四節 虛擬實踐
一、虛擬實踐
二、虛擬實踐與技術實踐的關系
第五章 技術認識的經驗轉向
**節 技術哲學的經驗轉向
一、技術認識與經驗
二、技術認識何以可能?
三、如何理解經驗轉向?
四、對經驗轉向的幾點共識
第二節 技術認識論的經驗轉向
技術認識范疇研究 作者簡介
李永紅 女,1975年生,副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教于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技術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兩課”教育。 趙洪武 男,1970年生,講師,復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教干濰坊醫學院人文社科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技術哲學、科學哲學與社會,特別關注中國傳統科技與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