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法蘭西思想評論.2015(春)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49547
- 條形碼:9787010149547 ; 978-7-01-01495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蘭西思想評論.2015(春) 內容簡介
《法蘭西思想評論》屬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法國哲學史,如同其他國家的哲學史一樣,不可能是一次寫就,一次完成,一次“標準化”;它總是在不斷重寫、重構和重評中,展現出它的永恒活躍的思想再生產的生命力。近一百年來當代法國哲學的發展,更清晰地展現了哲學本身的內在的頑強生命潛力及其無限創造前景。《法蘭西思想評論2015(春)》以“笛卡爾哲學”和“今日法國哲學”為主題,試圖貫徹“現實哲學創造”與“歷史的詭計”(“理性的詭計”)進行相互滲透的策略,在重評笛卡爾哲學和當代法國哲學的雙重研究過程中,對正在活躍地進行再生產的法國哲學思想進行“把脈”,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角度,嘗試掂量當代法國哲學思想創造成果的份量及其隱含的潛能。
法蘭西思想評論.2015(春) 目錄
一、笛卡爾哲學 La philosophie cartesienne
笛卡爾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Qu'est—ce que la methode cartesienne
清楚明晰與可錯主義
笛卡爾論心靈與物體的區分——對文本的梳理與思考
笛卡爾的“永恒真理的創造”學說與宇宙論范式的轉變
笛卡爾哲學的靈修面向
二、今日法國哲學 La philosophie francaise d'aujourd'hui
文化商品化時代的哲學
當今在法國如何從事哲學——與皮埃爾·馬舍雷對談
后利奧塔爾時代:時下的法國美學
精神分析檢驗下的哲學邏各斯:真理和樣子
拉康之后,精神分析和哲學
三、其他 Varietes
退后原來是向前
薩特自由哲學的意識層面分析
投稿指南
征求專題計劃啟事
法蘭西思想評論.2015(春) 節選
進一步想,如果笛卡爾在《沉思錄》中始終參照了沉思者的主觀視角,而“真實”及“虛假”清晰間的區分又難以在這一視角中完成,那么主體可能僅僅具有一個單一而籠統的“清晰”概念。在他實際的認知資源中,也就不存在始終保證其認知內容為真的清楚明晰。笛卡爾曾了然于心的困境,伽桑狄在沉思錄后第五組反駁中也同樣提了出來(AT Ⅶ 318)。 對于這兩組指責,笛卡爾能作出怎樣的回應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它們與笛卡爾兩個問題間的相互關聯——“人類認知是否存在基礎”與“認知基礎能否為我們所知”——以及這些問題背后的理論空間。 循環論證和**個問題的關聯不言而喻。如果不曾試圖尋找知識的基礎,而僅僅采納實用主義式的解釋,就不必通過“清楚明晰”及“上帝存在”從根本上對知識進行辯護,循環問題也就不會產生。除此之外,笛卡爾對第二個問題的肯定回答也是導致循環的重要原因。我們剛剛指出,循環*終指向沉思者的認知,而不是單純的邏輯結構。笛卡爾選取沉思者的視角卻正是源于他對“知識的基礎必須能為主體所知”的堅持。反之,如果笛卡爾甘愿在構成循環的A’和B’中的任何一步作出妥協,暫時跳出沉思者的視角,就能從A’回到A,或從B’回到B,以避免循環問題。在**種情形下,笛卡爾可以從“清楚明晰必定為真”的前提出發,通過沉思者事實上對上帝存在清楚明晰的證明得出上帝存在。盡管沉思者自己并不知道“清楚明晰的必定為真”這一認識論前提,但既然已經通過實際上清楚明晰的觀念證明了上帝存在,他也就在較弱的意義上獲得了關于上帝存在的知識——正如一個對認識論毫無興趣的數學家同樣可以通過證明獲得關于其結論的知識一樣;在第二種情形下,笛卡爾可以用上帝存在的前提確保清楚明晰的認知為真,然后同理得出沉思者對上帝存在以及“清楚明晰的必定為真”的知識。無論采哪種方式解決循環問題,笛卡爾都要從沉思者尚未知曉的前提出發,得出關于其認知狀態的結論。盡管認識論的“外部主義”者(externalist)在哲學論題上與笛卡爾有諸多不同,他們的基本觀點卻與此相似——認知的基礎以及對知識的辯護,并不需要為主體所知。
法蘭西思想評論.2015(春) 作者簡介
高宣揚,華裔法籍哲學家、社會學家兼藝術評論家,祖籍浙江杭州,國務院外國專家局特聘“海外名師”,2010年8月至今為上海交通大學精裕講席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 1957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并于1962年本科畢業,1962—1966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后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員;1978年赴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攻讀哲學博士,1983年獲博士學位后,應時任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院長的德里達的聘請,任教與研究于法國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1984—1988年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政治哲學研究所兼巴黎第十大學教授;1988—2002年,在繼續留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同時,任臺灣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2002—2004年任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及中央民族大學訪問教授;2004—201O年7月為同濟大學特聘華裔法籍專家,時任同濟大學歐洲文化研究院院長兼法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 30多年在法國、德國、英國和美國持續進行實際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的觀察分析及學術調查研究,長期從事哲學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目前的研究重點方向為:當代法國哲學、德國哲學史、當代社會理論以及當代藝術評論。著有《畢加索與當代藝術》(人民出版社,2014)、《后現代:思想與藝術的悖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對話》(Le Dialogue,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德國哲學概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當代政治哲學》(兩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德國哲學通史》(三卷本,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薩特的密碼》(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等35部專著及中外文學術論文多篇。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