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三國演義》的現代誤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56308
- 條形碼:9787516156308 ; 978-7-5161-563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三國演義》的現代誤讀 本書特色
在古典小說名著的傳播、接受和學術研究當中, “誤讀”是一個普遍現象。《三國演義》之容易被誤 讀,又有其獨特的原因。魯小俊著的《三國演義的現 代誤讀》主要涉及三個方面:歷史題材、文本意義的 不確定性、特別大的社會影響力,可概括為“歷史· 文本·社會”,這也是本書探討《三國演義》誤讀現 象的主要切入點。**章“歷史·小說:‘史蘊詩心 ’與‘話語體系’”討論因糾纏于“歷史”和“小說 ”而導致的若干誤讀現象;第二章“文本·社會:‘ 前現代’說的‘洞見’與‘不見’”分析《三國演義 》的“前現代”問題;第三章“作者·文本·讀者: 誤讀的內在理路和外圍因素”側重于對《三國演義》 誤讀現象本身的“了解之同情”。
《三國演義》的現代誤讀 內容簡介
在古典小說名著的傳播、接受和學術研究當中,“誤讀”是一個普遍現象。《三國演義》之容易被誤讀,又有其獨特的原因。《珞珈語言文學叢書:《三國演義》的現代誤讀》主要涉及三個方面:歷史題材、文本意義的不確定性、特別大的社會影響力,可概括為“歷史·文本·社會”,這也是《珞珈語言文學叢書:《三國演義》的現代誤讀》探討《三國演義》誤讀現象的主要切入點。**章“歷史·小說:'史蘊詩心'與'話語體系'”討論因糾纏于“歷史”和“小說”而導致的若干誤讀現象;第二章“文本·社會:'前現代'說的'洞見'與'不見'”分析《三國演義》的“前現代”問題;第三章“作者·文本·讀者:誤讀的內在理路和外圍因素”側重于對《三國演義》誤讀現象本身的“了解之同情”。
《三國演義》的現代誤讀 目錄
《三國演義》“研究之研究”——“誤讀”是一個突破口——“漢壽亭侯”的笑話——知識類問題的正誤對立
——新歷史主義的理論意義——讀者詮釋的多種可能——“誤讀”的多重含義——歷史·文本·社會
——作者·文本(小說)·讀者
**章 歷史·小說:“史蘊詩心”與“話語體系”
**節 “史筆”與“詩心”
《三國演義》具有“教科書”的功能——“教科書”招致的非議——《長恨歌》的公案
——“詩具史筆”和“史蘊詩心”——“歷史小說”的“詩心”——很多誤讀緣于忽略“詩心”
第二節 史家立場與演義趣味
“落鳳坡吊龐士元”的掌故一一史家筆下“事實”面和“意義”面——《三國演義》于“事實”之外有“意義”在
——演義的“意義”較之于史書的“意義”更具哲學意蘊——諸如虛實問題的爭論常常出于對演義趣味的隔膜
第三節 “泛謀略化”與“去詩心化”
《三國》謀略學著作數量很多,但地位不高——“應用研究”的學術價值——《三國演義》不以成敗論英雄
——劉備伐吳的“玄遠”之處——“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第四節 封建迷信、浪漫主義或現實主義
“精華”和“糟粕”——作為“糟粕”的“封建迷信”與那些“精華”實生于同樣的土壤
——諸葛亮的“迷信”不是一個突兀的存在——《三國演義》不能沒有“封建迷信”的內容
——“科學性”的解讀屬于“現代話語”——“封建迷信”不是“浪漫主義”也不是“現實主義”
第五節 循環與進化
歷史循環論與“唯心主義歷史觀”——朝代循環論與歷史進化論——天命觀與循環論
——“局限性”與“進步性”——《三國演義》的悲劇感和超越感
第六節 小說間的比賽
“排行榜”的魅力——“小說審定會”排出的等級和座次——游戲趣味與嚴肅之旨
——比賽的項目和規則——“善讀”與“不善讀”的問題是“項目”和“規則”無法規定的
——文學或藝術作品之間的比賽實在是個難題
第七節 名著的“高下”
“喜歡”或“不喜歡”只是情感取向而非學理判斷——標準的多少與高下的判斷
——《三國演義》與《紅樓夢》——《三國演義》與《西游記》——名著之間不宜以某些方面的差異而判別整體高下
第二章 文本·社會:“前現代”說的“洞見”與“不見”
**節 劉備“吃人”與“人的文學”
劉備“吃人”——《狂人日記》與“中國人尚是食人民
族”——“習得性食人”——“我們的心靈麻木到了什么程
度”——“人的文學”——“反人性”和“反文明”——劉備能算
仁慈君主嗎——“仁君”是個相對概念——“仁君”的理想性
質——《三國演義》里的“人”的立場
第二節 “弱勢群體”與“亂世英雄”
關注“弱勢群體”反映出一種進步的觀念——殘暴的張飛
能否算英雄——說張飛好不是說他一切皆好——英雄們對“弱
勢群體”到底有沒有關愛和憐憫——“內心的本質”相對于復雜
的人物形象或歷史現象顯然過于單一——圍繞“火燒新野”和
“攜民渡江”的爭議
第三節 “非事實中”如何“覓出事實”
貂蟬和連環計——“我們這個民族究竟出了什么問
題”——合理與趣味——“人民稱快”與“看客”——“英雄”與
“奴隸”——現代性的陷阱——我們對傳統的理解遠沒有“五
四”啟蒙者那樣感同身受——“非事實”自身的本質容易被我們
忽略
第四節 赤子之心與英雄情結
劉璋的“仁義”與劉備的“愛民”——劉諶的“血氣之勇”與
劉禪的“人性勝仗”——“人”與“非人”——以為小說只有一種
愛憎鮮明的立場的看法不符合實際
第五節 以《紅樓》之眼看《三國》
賈寶玉可做“大總統”——赤子之心——劉璋和劉禪若在《紅樓夢》里會怎樣
——《三國演義》比《紅樓夢》離人的靈魂遠——關注“事功”能否成為“經典”
——歷史的洞見未必是文學的洞見——《隆中對》與北伐——諸葛亮的“愚”
第六節 社會影響:歷史主義與普遍主義
小說“入人深”、“行世遠”——影響的有限性——影響與原著——影響與讀者
——小說寫“善人”、“善事”會不會有“消極影響”——“桃園結義”和“義釋華容”
——“《三國演義》一游民文化”——“《三國演義》一暴力美學”
——胡適和錢玄同關于《三國演義》的不同意見——“歷史主義”和“普遍主義”的矛盾
第三章 作者·文本·讀者:誤讀的內在理路和外圍因素
**節 解讀的前提與意義的闡發
“兩個羅貫中”——我們的理解常常基于尚未確證的前提——對待曹、劉的態度與小說的成書時間
——諸葛亮形象與神話人物夸父——意義的闡發是否合理不只取決于文本自身——“《三國演義》一游民文化”說的兩個前提條件
第二節 主觀意圖與客觀效果
關羽的性格弱點——無心使然與有意為之——胡適:“想寫一個神武的關羽,然而關羽競成了一個驕傲無謀的武夫。”
——夏志清:“羅貫中不是出于無心或草率而是有意采用了陳壽的觀點。”——主觀意圖和客觀效果是否一致與作品成就的高下
第三節 “對外宣傳”與“衷心底蘊”
讀者的困惑——《三國演義》的文本是否存在“表象”和“真實”的巨大分歧
——政治人物言不由衷或者另有所慮是生活的常態——“擁劉反曹”與“明反曹,暗反劉”——“反諷”——羅貫中算不算思想家
第四節 關于“垮掉的一代”:讀者的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
禰衡“炫耀自己、詆毀領導”的悲劇——“垮掉的一代”——“狂生”與“精神貴族”
——禰衡之狂大有深意——“家訓體”——“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
第五節 “愛情”及其他:語言、文體與誤讀
關羽的“愛情”——“愛情”是個新名詞——“愛情”成功地讓關羽走下神壇
——“文各有體,得體為佳”——“說狠話,下猛藥”——語言的陷阱隨處存在
第六節 俯仰之間:閱讀的視角問題
“今不如古”與“古不如今”——“站得高,看得遠”——“英雄史觀”與“群眾史觀”
——讀《三國演義》經常會有“心理暗示”——“苛責古人”或“全盤肯定”實由“俯察”或“仰觀”所致——理想的視角當為“平視”
第七節“影響的焦慮”
唐詩的偉大成就是對宋人的“挑釁”——《三國演義》的后來者面臨“挑釁”
——學者和作家同樣“焦慮”——“肖子肖孫”與“膏粱紈绔”——緣于故立“異論”的誤讀
結語
“論古必恕”——能“恕”方能有“公心”——關于“古”的辨正——“徇史以遷德”——“論古必恕”有別于“徇史以遷德”
附錄1 《三國演義》與民俗文化初探
附錄2 論“桃園結義”
附錄3 天道的循環與人道的悲劇——《三國演義》的講史基調
附錄4 論“柴堆三國”——以《三國演義大辭典·傳說故事》為例
參考文獻
后記
《三國演義》的現代誤讀 作者簡介
魯小俊,文學博士。曾任教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訪問學者。在《北京大學學報》、《武漢大學學報》、《中國典籍與文化》、《民族文學研究》、《中國小說論叢》(韓國)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著有《貢舉志五種》(合注)、《中國文學編年史。清前中期卷》(合著)、《汗青濁酒:三國演義與民俗文化》、《三國演義:英雄人生》(合著)、《且向長河看落日:儒林外史》(合著)。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文學史視野中的清代書院課藝研究”。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