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悲傷 內容簡介
《無力悲傷:集體行為的原理》是一本精神分析領域的經典著作。作者米切利希夫婦在社會觀察中發現,戰后德國人民主要表現出兩種行為模式:運用心理防御機制,否認、隔離納粹歷史;積極投入經濟建設,漠不關心民主政治。作者認為,正是對過去的否認造成了現今德國人在政治上和社會上的無所作為。以此為切入點,作者論述了禁忌、偏見心理、身份認同、人類對文明的適應、道德的相對化、自我的發展等人類生存問題,描繪了一幅關于未來社會的圖景:人的批判意識、共情能力、智識達到很高水平,新自我、新道德、新認同業已建立起來。
閱讀本書,你將知道:
為什么德國人對納粹歷史的心理否認反而促進了德國廚具制造業的繁榮?
為什么二戰后,教師這一職業從德國人“曰取想從事的職業”榜單上消失了?
為什么說“人對待人像狼對狼一樣”反而是在頌揚人性之善?
為什么說為了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父母不只要鼓勵孩子表達愛意,還要鼓勵孩子表達恨意?
如果說心理咨詢師的工作是針對某個具體的個體進行的心理療愈,那么米切利希夫婦及其所寫的這本書則更像是針對一個國家進行的心理療愈。這本書出版后引起了心理學家、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的廣泛討論,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無力悲傷 目錄
第二章 主題的變奏/079
第三章 道德相對化與社會必須容忍的矛盾/151
第四章 認同及其青春期宿命/215
第五章 寬容:表面寬容和實際寬容/253
第六章 社會自我與個人自我/267
第七章 改變政治權威模式/289
第八章 結局:開放性沖突/333
無力悲傷 節選
果真,人對待人像狼對待狼一樣嗎?
讓我們仔細地思考一下人類本能構造的這兩個方面。對于表達本能需求,人類沒有與生俱來的行為模式體系,只能靠來自外部世界的特殊信號————雅各布·馮·烏也斯庫爾?所說的特定環境——采取行動。和人類行為相比,我們可以說,動物行為——與群體成員及敵人或獵物相關——是完全“程式化的”。交配和撫養行為(它們是動物之間的唯一社會聯系,在這兩種情況之外,動物都會獨處)、由等級秩序決定的群體行為、反擊或逃離敵人的行為,捕捉獵物的行為,都受先天反應裝置的控制。任何本能的表達只可能依據這種模式出現。兩狼相斗時,失敗的那只狼會向勝利者伸出頸動脈——這也是狼咬死獵物的地方。戰敗的狼通過這種行為抑制了勝利者的殺戮。戰敗的狼逃走了,但是等級順序卻這樣建立了。
我們當然也可以在人類身上看到這一先天社會慣例的蹤跡,比如嬰兒引發的保護性反應(康拉德·洛倫茨的嬰兒模式),或者受傷者和弱者引發的相似行為(這種行為在群居的偶蹄類動物和海豚中很常見)。但是這些身體沖動不能像它們作用于動物那樣掌控我們的行為。天生的遺傳行為模式已被社會規則、傳統、規定和禁忌所取代。與遺傳行為模式相比,它們是極不安全、極不穩定的。與這些動物不同,我們并不機械。人類一再宣稱其既定的社會生活模式沒有變。但即使這些社會生活模式持續了很長時間,和支配其他物種的先天行為模式相比,它們持續的時間還是很短。鶴科動物具有遷徙本能,遠在伊比庫斯?存在之前,它們就經常飛越希臘半島,它們現在還是這樣。過去的城市和國家已經灰飛煙滅,組織方式不同的新社會生活從廢墟中崛起。
在這樣的對比中,人類的文化適應力顯得微不足道。想想過去,人類的智力成就和藝術成就也就不值一提了。誠然,這些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取得的社會成就,但是我們同樣可以得出兩個對比鮮明的結論。一方面,在幾千年時間里,實用發明增長了人類的認識,幫助人類改變了命運。另一方面,對于人類本能的洞察、自我認識、人類存在的偉大啟示以及*開明的法典被深深地埋藏在歷史的塵土之下,遠非考古學家的鐵鏟所能觸及。人類的驅力并沒有被永久馴服。人類的本能還是很強大的。那些出于自身目的試圖約束本能的人,能夠支配社會,打破或凌駕于旨在控制這些前社會欲望的規則。因此,“人對待人像狼對待狼一樣”(homo homini lupus)。這一說法實際上是錯誤的。抑制作用使狼放過了自己的同類,但在人類中間,這種抑制作用卻可以被輕松地拋在一邊。
人類文化并不依賴于其成員的先天驅力規則,而取決于每個社會成員為了社會內部生活對本能驅力的克制。而且,鑒于這種克制必須由個人來學習,所以每種文明中*頑固的敵人就是其個體成員。
這就把我們帶到了構成本能的第二個方面,它可以被概括為“驅力過剩”。這與**方面,即我們擺脫特定行為模式的自由直接相關。要想簡要地描述事情的這一點并非易事。對于動物行為而言,其本能欲望和本能目標之間存在永恒不變的聯系,這一點我們已經描述過了,而這也正是動物行為的特點。在社會領域,只有屬性相當確定的目標可以像鑰匙一樣,啟動本能行動機制。基本生物需求借由本能行動,在一個互惠的行為模式中得到滿足。在這種行為模式中,每個個體都扮演著固定和明確的角色。在這些刻板的表現模式之外,不存在本能的變化。人類在這方面相對缺乏特殊化,這導致了一種新情況(請大家想一想很多兒童撫養模式)。非特殊化意味著,我們雖然有非常明確的本能需求,但我們的驅力客體(也就是驅力指向的對象)不是由基因決定的,而是由文化決定的外部世界的客體。特定文化塑造了這些客體,讓其個體成員困難地、持久地(常常是永久地)與本能脫離。?
在獲得讓個體有資格調整驅力滿足的社會地位之前,個體必須工作,取得成就,必須學會安守本分,不能對不符合自身社會地位的東西有非分之想。這必然是一場艱苦的斗爭。然而,在我們生命肇始之時,我們的本能意愿會相對較快地得到滿足,也不期望得到我們的回報。當文化更嚴厲地陳述其要求,當我們要遵守的命令更加無愛(loveless)時,適應文化環境對于我們就會變得更艱難。生物本能欲望和社會禁令之間的對抗要求人們調整自己,適應同胞所處的世界,控制和“改良”本能。在其早期階段,這種調整在情感上很容易受到干擾。它應當使更穩定的行為得到發展,但是并不一定非如此不可。漸漸地,伴隨著無意識反應模式(習慣或強迫的行為方式),更接近于意識的行為模式出現了。這些行為都與弗洛伊德所說的文化適應力相關。這是人類性格中不可靠的部分。
在這一復雜的適應過程中——從外部看來,它很容易成功,比如通過謙虛的角色行為——我們應當強調下列事實:強大的驅力需求——在兒童時期仍沒有被馴服——有悖于規定、規則和習俗。簡言之,不符合社會道德。因為人類非常依賴群體生活,所以群體道德就是他們不得不去適應、以求得生存的現實。*初,適應由外部的強制力推動。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漸漸知道了各種社會要求,而且或多或少地內化了它們,也就是說,發展了道德意識。這種道德意識要求他遵守來自內部的道德。我們只需要回憶一下“機會造就小偷”這一說法,就能消除關于人類行為被道德意識控制程度的過分樂觀。在現在(或歷史傳統)的社會化實踐中,大多數人在沖突壓力下做出決定時,都需要一個權威用懲罰來威脅他們。只有這樣,他們的行為才能受控于道德。那些守護道德中心區域的機構,即宗教機構,因此總是使用*嚴厲的懲罰——永不超生——作為威脅來達到它們的教育目的。其所孕育的社會順從使得兒童教育模式得以延續。許多人一生對文化的適應都像小孩子一樣:只要教育的外部約束力強于他們的驅力沖動,他們就會順從于它。在這里,我們提到“許多人”,人們也許會想,我們說的是“其他人”,而不是我們自己。但是在認真地審視我們自己在不同情況下的行為之后,這種看法就會得到糾正。心理學家常說,這是一個程度問題。所有事都既取決于自覺性和洞察力的共同作用,又取決于想要推翻它們的驅力的要求。沒有人對規范行為的規則和規定忠心耿耿。這是人類的普遍情況。但是道德意識的形成并不是心理成熟的*后階段。批判性觀點,同樣可以引起人們對已獲道德意識定論的懷疑。洞察力是自我的功能,它可以定期地,通過反思和審視,放松其對驅力引發的欲望的束縛。于是,自我能夠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去理解它自身和所有人的現實情況。
這種批判性自我不僅在內在世界中,而且在對社會實踐及其缺點的判斷中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它已經學會了說“是”與“否”,還會問為什么,也會謹慎判斷和更好地遠離偏見。回顧異教徒和禁令的歷史,我們發現,藐視帶有社會偏見的團體是非常危險的。道德似乎很保守,和生物性需求一樣。但是我們只有批判性地確認道德指令的心理媒介,才可以獲得在心理上有序的文化適應力。這意味著當控制道德意識的外部權威和偏見系統土崩瓦解時,我們僅通過這個媒介就能夠在混亂、令人困惑的情況下產生理解和同情的能力。有些人經歷了好幾次社會標準的瓦解,他們發現,要抵御群體的指令很不容易,因為這些指令預示著懲罰,也提供著原始的驅力滿足。要批判性地獨立于這些情況需要冷靜和高度穩定的自我組織(ego-organization)。要緊緊抓住這些從批判性思考中得到的觀點,將它當作行為的指導方針就更難了。人,作為優秀的社會產物,對于一切想把他從群體中隔離出來的東西都極其敏感。反過來,作為一個持異議者,在面對“傳統的”大多數人時,他承受著——如我們說過的那樣——變成攻擊沖動目標的危險。集體樂于尋找替罪羊這一點,會讓他輕易地成為受害者。
無力悲傷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米切利希(1908—1982),德國心理學家。1960年,亞歷山大和他的妻子一起在法蘭克福成立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研究所,致力于身心醫學研究。他從1966年到1973年于法蘭克福大學任心理學教授一職。1969年,亞歷山大被授予德國書業和平獎。1973年,亞歷山大被授予慕尼黑文化獎和威廉·洛伊施納獎。
格麗特·米切利希(1917—2012),德國心理學家,被譽為“德國精神分析的大夫人”,主要研究女性權利、女性性征和戰后德國的國民心理。瑪格麗特于1990年被授予法蘭克福榮譽市民獎,2001年獲得聯邦十字勛章,2005年獲得法蘭克福市托尼·圣德獎。
從20世紀60年代起,除了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外,米切利希夫婦還在戰后德國的智力辯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使用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來解釋納粹德國興起的原因及其對德國社會產生的影響。這本《無力悲傷:集體行為的原理》便是他們*著名的成果。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