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拓臺先驅鄭芝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754950
- 條形碼:9787504754950 ; 978-7-5047-5495-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拓臺先驅鄭芝龍 本書特色
《中華商圣系列:拓臺先驅鄭芝龍》講述了鄭芝龍和鄭成功的生平大事、個人氣魄、為人處世以及策略掌控,全面展現了鄭氏父子的成功絕學,鄭芝龍和鄭成功的生平大事、個人氣魄、為人處世以及策略掌控等方面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全面展現了鄭氏父子的成功絕學。
拓臺先驅鄭芝龍 內容簡介
《中華商圣系列:拓臺先驅鄭芝龍》對鄭芝龍和鄭成功的生平大事、個人氣魄、為人處世以及策略掌控等方面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全面展現了鄭氏父子的成功絕學。亦商亦盜,亦臣亦叛!八面玲瓏,叱咤臺海;慢品鄭芝龍經商謀略,細述海商的傳奇人生。
拓臺先驅鄭芝龍 目錄
史無前例的航海壯舉
下西洋成千古絕唱
勇于冒險的海上商團
重新戴上“緊箍咒”
當商人變成海盜
倭寇患起的真相
沖破海外貿易的樊籠
隱伏的西方危機
第二章 嶄露頭角:一代梟雄的崛起
浪跡江湖的少年
西至呂宋,東往日本
寶島拱手讓人
因緣際會,成為海盜龍頭
被逼上“梁山”
手下留情的背后
鄭芝龍揚名東南
第三章 拓臺先驅:成為海上霸主
實現“招安”夙愿
翦滅海上群雄
前所未有的慘敗
料羅灣大捷
“混血兒”回到故國
拜“東南文宗”為師
大明王朝日薄西山
第四章 亂世徘徊:奔走新舊政權
“海上馬車夫”卷土重來
再敗侵略者
夫妻終得團圓
大明王朝的覆滅
“皇帝的新衣”
躋身“開國”重臣
第五章 分道揚鑣:父子形同陌路
陷入爭權泥潭
忠臣英勇赴死
立場再一次動搖
鄭氏父子“隆中對”
靖國難,建奇勛
不拘一格招人才
文韜武略,見識不凡
為自己埋下禍根
第六章 躊躇滿志:扯起抗清旗幟
清朝的心腹大患
真招撫,假和談
親手關上招撫大門
雄師十萬氣吞清
目標南京
功敗垂成的遺憾
梟雄的沒落
第七章 英雄落寞:海商風姿不再
寶島臺灣重回祖國
鏟除殖民文化之根
處在兩國夾擊之下
沖破封鎖的枷鎖
英雄去世,政權終結
兩代人的啟示
一個家庭,兩條道路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參考文獻
后記
拓臺先驅鄭芝龍 節選
《中華商圣系列:拓臺先驅鄭芝龍》: 史無前例的航海壯舉3萬年前,周口店的“山頂洞人”臨海而居,弄潮拾貝,婦女戴上了貝飾項鏈,開創了原始的海洋文化。’7000年前,浙江的河姆渡人用整木制造船槳,開創“刳木為舟,剡木為楫”的原始航海;6000年前,中國東南沿海的百越人、龍山人駕舟弄潮,隨波逐流,逐島漂航,把有段石錛傳遍太平洋諸島和拉丁美洲西岸;2500年前,在春秋時期的漁獵攻戰紋壺,記載了壯觀的古代揮戈水戰和中國獨特的劃槳方式;2100年前,漢武帝開辟海上絲綢之路,連接太平洋、印度洋,開通了歐洲、亞洲貿易通道;1200年前,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將佛經、佛像、佛具以及雕塑、繪畫、建筑等唐朝文化傳播到日本,成為日本律宗始祖,被封為“大都僧”;600年前的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將世界航海推向了巔峰,為世界大航海的先驅者及“和平航海”的開拓者。 明成祖朱棣選擇鄭和來統率這支龐大的船隊,是經過慎重考慮的,也是很得當的。 鄭和是云南昆陽人,原姓馬,有的書上稱他為“馬三保”。他們家世奉伊斯蘭教,其祖父和父親都曾去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麥加)朝圣,因而被稱為“哈只”,意即巡禮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軍攻滅了云南的梁王政權,鄭和被俘人宮,成為宦官,后被朱元璋撥給燕王朱棣聽用。鄭和在朱棣身邊長大,在靖難之役中親臨戰陣,“多立奇功”,深受朱棣的賞識和信任。朱棣即位后,命他為內宮監太監,并賜姓為“鄭”,從此更名為“鄭和”。由這種經歷可以看出,鄭和是深受明成祖朱棣信任的人。 明成祖朱棣對鄭和才能也很了解,知道他堪此重任。據記載,“(鄭)和自幼有材智”,“材負經緯,文通孔孟”。有的史書上說“(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帝(明成祖)甚倚信之”。《明書.鄭和傳》則說他“豐軀偉貌,博辯機敏”。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鄭和身材高大,儀表堂堂,既通文墨,又知兵習戰,是具有統率才能的人。 明成祖朱棣選中鄭和,還有信仰上的原因。鄭和出生于伊斯蘭世家,他本人是回教徒。鄭和在第五次下西洋時,曾親自到泉州回教先賢墓行香。在南洋一帶,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信奉伊斯蘭教,阿拉伯諸國更是伊斯蘭教的世界。由信仰相同的鄭和出使這些國家和地區,自然是很適宜的。 另外,鄭和還崇奉佛教。明代宦官“*信因果,好佛者眾,其墳必僧寺也”。鄭和也不例外。在姚廣孝題記《佛說摩利支天經》中說:“今菩薩戒弟子鄭和,法名佛善,施財命工刊印流通……”鄭和施財刊印佛經,還有個“佛善”的法名,足以證明鄭和還是個佛教徒。這對鄭和出使也是個有利條件,因為眾所周知,在東南亞和南亞一代佛教有很大的勢力。 為了鄭和能順利出使,明成祖朱棣十分關心建造海船事宜。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即命福建建造5艘海船,以備下西洋之用。永樂五年(1407年),明成祖又命改造海運船249艘。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這些船只很大,長44丈、寬18丈,可乘千余人。當時,大概只有中國才能建造這么大的船只。這種大船是鄭和安全遠航的可靠保證。 明成祖朱棣還為鄭和組織起人才齊全的出使隊伍。鄭和這支隊伍有2.78萬人,除軍士外,還有各種行政和后勤人員,像醫官、文書、通事(翻譯)、火長(船長),凡所需人員,可說是應有盡有。 那么,明成祖朱棣到底為什么這樣興師動眾,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命鄭和大規模出使呢?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應該說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除了對外友好交往以外,至少還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后,急需收服民心。從傳統上來看,朱棣奪取皇位屬于“篡逆”,有悖于封建正統觀念,其合法性受到廣泛的攻擊和懷疑。方孝孺寧被誅“十族”也不為他起草登極詔就是明證。因此,朱棣在大肆誅殺建文舊臣后,迫切需要提高個人聲望。在封建專制時代,封建帝王為提高個人聲望是不惜任何代價的。明成祖朱棣派鄭和出使,“頒正朔”,廣施賞賚,以使“太宗文皇帝德澤洋溢天下,施及蠻夷。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莫不遵親,執圭捧帛而來朝,梯山航海而進貢”。這種“萬邦臣服”“禎祥畢集’’的盛況,可以大大提高皇帝的聲望,樹立自己“代天行命”的天子形象。這對明成祖朱棣收服民心是大有益處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明代始終存在著所謂“北虜南倭”的壓力,深刻地影響了明王朝的內外政策。在明初,南邊的倭患尚不甚嚴重,主要威脅是北邊的蒙元殘余勢力。 蒙元勢力雖北走沙漠,但仍保留有一支相當強的軍事力量。明太祖朱元璋雖屢次遣將北征,但始終未能根本解決問題。明成祖當燕王時,即與蒙元勢力進行過多次交鋒,對這種威脅有著十分清楚的認識。他即位不久就長駐北京,擺出與蒙元戰斗的姿態.縱觀明成祖朱棣的一生,除靖難之役外,他的軍事生涯差不多都是與蒙元勢力周旋。他曾親自五征漠北,反擊蒙元勢力的侵擾。北邊的這種形勢,使明成祖迫切需要一個安定的南方。通過鄭和下西洋,發展和南邊諸國的友好關系,正是為了貫徹他的這種戰略意圖。于是,永樂年間就呈現出這樣的局面:在北邊是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大規模遠征,在南邊則是鄭和一次又一次的大規模遠航。明成祖用兵于北疆,施德于南方,是威德并舉的戰略。鄭和果然不辱使命,在“下西洋”的過程中“施恩布德”,使雙方的友好關系建立并增強起來。終永樂一世,除安南外,南方基本沒發生什么戰爭。明成祖晚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而人貢者殆三十國”。這大部分的功勞應歸于鄭和的出使。 ……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