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融結合新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04890
- 條形碼:9787100104890 ; 978-7-100-10489-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產融結合新論 本書特色
傳統的觀點認為,產融結合主體主要集中于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工商企業與金融企業。這種認識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本書從一個全新的深層次的角度來重新審視產融結合問題,把產融結合的過程看作是一個貨幣流動性轉換的過程,即,從融資方的角度看:產融結合就是通過放棄部分收益,獲得流動性或者稀缺的管理能力。從投資方角度來看:進行產融結合就是通過放棄流動性,獲得收益、控制權或者定價權。
產融結合新論 內容簡介
傳統的觀點認為,產融結合主體主要集中于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工商企業與金融企業。這種認識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本書從一個全新的深層次的角度來重新審視產融結合問題,把產融結合的過程看作是一個貨幣流動性轉換的過程,即,從融資方的角度看:產融結合就是通過放棄部分收益,獲得流動性或者稀缺的管理能力。從投資方角度來看:進行產融結合就是通過放棄流動性,獲得收益、控制權或者定價權。
產融結合新論 目錄
**章 產融結合的基本概念
1.1 “產”、“融”的形態
1.1.1 “產”的三種具體形態
1.1.2 “融”的三種具體形態
1.1.3 “產”、“融”本身是一種抽象的合約
1.2 產融結合的本質
1.2.1 流動性的本質
1.2.2 產融結合與流動性轉換
1.3 產融結合的定義
第二章 產融結合是一種制度變遷
2.1 “產”、“融”是制度安排
2.1.1 “產”是一種制度安排
2.1.2 “融”是一種制度安排
2.2 產融結合型制度變遷
2.2.1 產融結合型制度變遷的收益
2.2.2 “產”的收益形態
2.2.3 “融”的收益形態
第三章 產融結合合約選擇的規律
3.1 基于基本貨幣的基本合約
3.1.1 債性合約及其變性
3.1.2 股性合約及其變性
3.2 省略了基本通貨的融物合約
3.2.1 基本特點和性質
3.2.2 融資租賃合約
3.2.3 融物合約中的“物”
3.3 鏈式合約交易
3.3.1 鏈式合約交易的基本特征
3.3.2 由融到產的鏈式合約模式
3.3.3 由產到融的鏈式合約模式
3.3.4 其他類型
3.4 合約選擇的依據
3.4.1 項目狀況
3.4.2 目標主體狀況
3.4.3 合約選擇環境
3.4.4 合約狀況
3.4.5 主體狀況
第四章 產融結合的主動性探討
4.1 何謂產融的主動性
4.1.1 主動性的表現
4.1.2 主動性產生的原因
4.1.3 主動性問題的實際應用
4.1.4 主動性的進一步理解
4.2 自身需求與主動性
4.2.1 “產”的自身需求
4.2.2 “融”的自身需求
4.3 競爭與主動性
4.3.1 競爭主動性的影響因素
4.3.2 競爭策略的選擇
4.4 機遇與主動性
4.4.1 宏觀外部機遇與主動性
4.4.2 微觀內部機遇與主動性
第五章 產融結合的緊密度
5.1 產融結合緊密度的基本認識
5.2 產融結合中合約的緊密度
5.2.1 隱性類合約聯系的緊密度
5.2.2 單合約緊密度判別
5.2.3 多合約的緊密度判別
5.3 產融結合緊密度的影響因素
5.3.1 產融雙方自身的主觀因素
5.3.2 產融雙方之外的客觀因素
第六章 產融結合的負效果
6.1 產融結合效果分類
6.1.1 正效果和負效果
6.1.2 內部效果和外部效果
6.1.3 系統性效果和非系統性效果
6.2 研究負效果的意義
6.2.1 負效果產生的背景
6.2.2 研究負效果的意義
6.3 產融結合負效果的具體表現
6.3.1 資產層面產融結合的負效果
6.3.2 組織層面產融結合的負效果
6.3.3 產業層面產融結合的負效果
第七章 產融結合的治理
7.1 內部治理
7.1.1 系統性內部負效果的治理
7.1.2 非系統性內部效果治理
7.2 外部規制
7.2.1 產融結合的外部引導機制
7.2.2 產融結合的監管
7.2.3 產融結合的外部治理
第八章 產融結合的主導模式
8.1 市場主導
8.1.1 市場主導的認識
8.1.2 市場主導合約層面的探討
8.1.3 市場主導的條件
8.1.4 市場主導的優劣勢
8.2 政府主導
8.2.1 政府主導的認識
8.2.2 政府主導合約層面的探討
8.2.3 政府主導的條件
8.2.4 政府主導的優劣勢
8.3 銀行主導
8.3.1 銀行主導的認識
8.3.2 銀行主導在合約層面的探討
8.3.3 銀行主導的條件
8.3.4 銀行主導的優劣勢
8.4 市場主導、政府主導、銀行類主導三者的關系
8.5 中國的主導模式
8.5.1 市場性
8.5.2 政府性
8.5.3 銀行性
8.5.4 產融型金融控股集團模式
第九章 產融結合的歷史考察
9.1 產融結合歷史的總體概況
9.1.1 產融一體化
9.1.2 “產”、“融”分離
9.1.3 產融的再結合及大發展
9.1.4 產融結合的曲折與治理
9.1.5 產融結合的新浪潮與暫時危機
9.2 金融合約與金融機構的演變與發展
9.2.1 金融合約的演變
9.2.2 金融機構的演變
9.3 各國產融結合的歷史實踐與評價
9.3.1 美國產融結合的歷史與分析
9.3.2 日本產融結合的歷史與分析
9.3.3 德國產融結合的歷史與分析
9.3.4 韓國產融結合的歷史與分析
9.3.5 我國產融結合的歷史和分析
第十章 產融結合的困境與展望
10.1 合約的邊界
10.1.1 “產”的流動性與邊界性的辨析
10.1.2 “融”的流動性與邊界性的關系辨析
10.2 資產的虛實
10.3 組織的合理定位
10.3.1 組織定位不合理的風險
10.3.2 “產”組織的邊界擴張
10.3.3 “融”組織的邊界約束
10.3.4 “結合”的超級形式——供應鏈金融
10.4 產融結合的困境與展望
10.4.1 監管與決策
10.4.2 法律規范
10.4.3 產融人才的培養
10.4.4 外部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產融結合新論 作者簡介
竇爾翔,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金融信息工程系副主任、教授,北京大學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