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西方雕塑大師那些事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129408
- 條形碼:9787540129408 ; 978-7-5401-2940-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方雕塑大師那些事兒 本書特色
觸摸藝術,感知20位世界雕塑大師的奇聞逸事! 李小平、魏丹編著的《西方雕塑大師那些事兒》精選西方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初具有代表性的20位雕塑大師,用現代語言,客觀評述了他們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和逸聞趣事,文字犀利幽默,引人入勝,具有可讀性。能使廣大讀者從新的角度了解歷史,了解西方雕塑藝術。
西方雕塑大師那些事兒 內容簡介
《輕松讀藝術:西方雕塑大師那些事兒》講述在生命中我們為了自由、為了信仰、為了愛情無數次被感動,而這煙花般美妙的時光轉瞬即逝,我們開始渴望銘記。于是有了這樣一群人,他們致力用各種堅硬的質料雕刻出美的造型,并賦予其永恒的生命力。他們有個光榮的名稱——雕塑家。當我們的身軀漸漸老去,當我們的時代成為過去,一座座雕塑卻依舊佇立在那里,記錄著歷史,銘記著回憶。并非因為金屬或石頭更耐得了歲月的侵蝕,被塑造、鏤刻的是霎那,更是永恒。
西方雕塑大師那些事兒西方雕塑大師那些事兒 前言
每一件雕塑中都禁錮著一個鮮活的生命
東兔西烏,時光飛逝。感嘆年華的遠去,感嘆時光的無情。在人類所創造的各類藝術樣式中,唯有雕塑在與時光的對抗中堅立*久。
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是為美化城市或用于紀念意義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觀賞物或紀念物。這樣的說法幾乎是不近人情的,雕塑是由雕塑家創造出來的帶有自我意識的生命體,每一件雕塑中都禁錮著一個靈魂。雕塑家們為它們構造筋骨、豐滿血肉,它們以精神為生,精神不滅則永不消亡。
從遙遠的古希臘到現代,在漫漫數千年的藝術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無數閃爍著奇異光彩的、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藝術杰作——雕塑。英國思想家瓊·羅斯金說過:“偉大民族的自傳記載于三本書上:勛業的陳述、理論的宣傳和藝術作品。而唯有藝術作品才是*可信賴的。”因而雕塑被稱為“永恒的藝術”,它能穿過歷史,展示著民族的業績和時代的精神。
一座座雕塑,就是一本本厚重的歷史。光滑的大理石下承載了信仰、情感和思想等豐富的精神內涵。它們有的歡快輕巧,有的悲憫沉重。若我們有幸能去親自欣賞這些經典之作,與之相對產生心靈上的交流,就能在堅硬的大理石之下看到它們蓬勃的生命力。
雕塑藝術從誕生起,就成為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所有藝術門類中時間*古、留存*久的,是歷史文化信息*穩定的保存形式。作為文化整體的一部分,雕塑藝術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豐富的面貌。文化類型的不同,導致雕塑藝術產生差異。不同的時代造就出不同的文化精神。文化主導著雕塑藝術的方方面面,如石器時代的巫術與泛靈論、古希臘時代的理性與和諧、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精神、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等。在同一時代中,又因雕塑家天賦、閱歷、性格等不同,呈現出眾多風格各異的杰作。
唐代詩人眾多,而李白被稱為天才,白居易是人才,李賀則是鬼才。天才的才情如同黃河之水奔騰而出;人才則是處處有章可循,從他的作品中可找出其思路的清晰脈絡;鬼才卻是出其不意,險中求勝。當然,雕塑家中也有天才和鬼才之分。如古希臘的菲狄亞斯與波利克里托斯是天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納太羅與米開朗琪羅是鬼才,法國19世紀左右的呂德、羅丹等應該屬于人才。即使同一作者的作品也會因生命不同階段的不同遭遇而出現變化,如多納太羅不同時期的作品就有明顯的變化。在西方藝術史上,風格變化*多的當屬羅丹,他的作品幾乎囊括了同時代不同流派的風格演變,其精力之盛、變化之多令人驚嘆。
雕塑往往蘊含了雕塑家的情緒和理念。雕塑家將自己的理想以及現實中的感慨寄托在作品中,并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全部揉進了大理石里。觀眾在欣賞雕塑作品時往往能激起無限的遐想,既有對茫茫遠古的想象,又有對現實生活的感悟。正如思想家愛默生所說:“當雕塑開始令人費解時,它就達到了美的程度。”
眾所周知,雕塑是藝術品,創意是雕塑的**生命力。藝術貴在獨特,貴在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形態,貴在所表現的精神。而這些大都源于生活,它的本質是雕塑家對生活的態度。傳統的雕塑家并不只是手工匠人,他們往往在其他方面也有造詣,這些也是他們靈感的源泉。有的對數理精通,如米隆;有的對生物學頗有研究,如米開朗琪羅;有的骨子里有詩人的浪漫,如貝尼尼;有的是激情洋溢的革命家,如呂德。他們雖然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將雕塑藝術升華到更高的層面。所以羅丹就說:“雕刻不需要獨創,但一定要有生命。”因此,雕塑不僅承載著歷史,也是理想的象征,是愛的表現,是美的真諦。
西方雕塑在進人20世紀以后有了很大變化,達達主義的杜尚把小便器作為藝術品展出,他這樣的做法是對傳統意義上的倫理、道德、美學提出的新挑戰。達達主義的美學思想廣泛影響了之后的現代藝術。受達達派影響的超現實主義注重對器官和潛意識中形體的表現,追求藝術產生的非理性與偶然性,其代表雕塑家有亨利·摩爾、考爾德等。二戰后西方的現代雕塑表現出焦慮、恐懼、絕望、孤獨的情緒,這類作品的突出特征是引起丑惡感和恐怖感,如賈科梅蒂。
其實優秀的雕塑,不論是具象的、抽象的或是意象的,不論傳統的還是現代的,無一不是具有思想內涵和生命的,只是在雕塑語言上有所差別而已。許多抽象造型雖然脫離現實的形式,但是距離人的心靈本質更近了。
雕的過程就是刪繁就簡的過程,是減法,減得只留筋骨、靈魂;塑的過程就是添加的過程,是加法,加上原本屬于作品的那部分。雕塑就是推敲,過程無論長短,終是以一瀉而下,或是以天然去雕飾而呈現。雕塑中需要生命,需要生氣,它必須給人一種無窮的聯想、一定的熱情與溫暖,它應是內發的一種力量、一種動勢、一種生命、一種氣息、一種情感。
雕塑是有生命的,它們有內涵、有思想,是雕塑家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雕塑家創造出這“生命”,讓它們不再只是冰冷的石料,從而擁有了“溫度”。
雕塑藝術既有時代與地域的整體特征,又呈現出各自不同的變化,通過本書我們可以了解西方人文、歷史、科學、風俗及藝術家生平,進而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讀這些雕塑家及其作品的豐富內涵。
西方雕塑大師那些事兒 目錄
每一件雕塑中都禁錮著一個鮮活的生命
菲迪亞斯(約公元前480—公元前430)
雕塑史上的**座高蜂
米隆(約公元前492—公元前440)
永遠的擲鐵餅者
多納太羅(1386—1466)
文藝復興的開路者
米開朗琪羅(1475—1564)
“哈姆雷特”式的精神貴族
本威努托·切利尼(1500—1571)
米開朗琪羅的另類“徒弟”
喬凡尼·達·波洛尼亞(1529—1608)
一個完美的“意大利人”
吉安·洛倫佐·貝尼尼(1598—1680)
帶著搬鎖跳舞的巴洛克雕塑家
讓·安東尼·烏東(1741—1825)
用真實締造*美的生命
安冬尼奧·卡諾瓦(1757—1822)
鼗致是單純的熱愛那些古物
托爾瓦德遜(1770—1840)
秉持*質樸的民眾精神
弗朗索瓦·呂德(1784—1885)
浪漫主義先鋒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
生活中不缺少美,知識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阿里斯蒂德·馬約爾(1861—1944)
一個執著于自然和人體的雕塑家
卡米爾·克洛岱爾(1864—1943)
為愛癡狂的女雕塑家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1876—1957)
一只不落地的鳥
讓·艾爾普(1887—1966)
像作詩一樣去雕塑
亨利·摩爾(1898—1986)
在空洞中探求生命的奧秘
亞歷山大·考爾德(1898—1976)
動靜皆宜的雕塑家
阿爾貝托·賈科梅蒂(1901—1966)
孤獨地前行
杜安·漢森(1925—1996)
*普通的真實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