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zhàn)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jīng)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存在與喧嘩-19.20世紀之交的歐洲文化生活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05762
- 條形碼:9787300205762 ; 978-7-300-2057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存在與喧嘩-19.20世紀之交的歐洲文化生活 本書特色
全景式掃描19、20世紀之交歐洲文化生活 展現(xiàn)多種藝術形式構成的“昨日世界” 診斷現(xiàn)代社會文化病態(tài)中的悲哀與惶恐 分析酒館文化、街頭表演等新的娛樂方式 本書以獨特的橫截面視角考察歐洲社會19至20世紀文化生活方面的騷動和變遷,作者試圖將考察范圍擴展至歐洲,內(nèi)容涉及新娛樂方式的出現(xiàn)帶來的文化同質(zhì)現(xiàn)象、地理及歷史演變對歐洲文化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以及攝影和電影等新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出現(xiàn)帶來的文化交流革命。
存在與喧嘩-19.20世紀之交的歐洲文化生活 內(nèi)容簡介
全景式掃描19、20世紀之交歐洲文化生活 展現(xiàn)多種藝術形式構成的“昨日世界” 診斷現(xiàn)代社會文化病態(tài)中的悲哀與惶恐 分析酒館文化、街頭表演等新的娛樂方式 《明德書系·趣味文明史·存在與喧嘩:19、20世紀之交的歐洲文化生活》以獨特的橫截面視角考察歐洲社會19至20世紀文化生活方面的騷動和變遷,作者試圖將考察范圍擴展至歐洲,內(nèi)容涉及新娛樂方式的出現(xiàn)帶來的文化同質(zhì)現(xiàn)象、地理及歷史演變對歐洲文化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以及攝影和電影等新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出現(xiàn)帶來的文化交流革命。
存在與喧嘩-19.20世紀之交的歐洲文化生活 目錄
**章1900年歐洲的文化地理
“場地條件”
文化圣地
新的文化生活中心
北歐各國的文化生活
南歐半島
1890—1910年之間歐洲各文化生活中心的文學形象
第二章國際文化交往
法國與日耳曼世界之間的交往
英國和歐洲
斯堪的納維亞和歐洲
俄國和歐洲
中歐的文化交往及各民族形象
維也納,“文化共同體”(奧斯卡柯柯什卡)
巴黎在歐洲的聲譽
雜志在國際交流中的作用
第三章新的文化行為
新的娛樂方式
當體育成為表演時
旅行
一種新的文化傳播形式:大型展覽會
風靡一時的輕歌劇
時尚的藝術
印刷品的出版和傳播
第四章追求統(tǒng)一性
走向文化共同體
邊界的消失
藝術家的村落
各類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之界限的消失
次要藝術地位的上升
歐洲的音樂文化:一種跨國的統(tǒng)一語言
第五章文化病態(tài)
文化教育問題
語言問題
悲哀和惶恐
藝術表現(xiàn)的危機
神秘主義
無政府主義思潮
反猶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的誕生
鄙視婦女和女權主義
第六章新的語言,新的視野
攝影
電影
歐洲和世界其他文化
譯后記
存在與喧嘩-19.20世紀之交的歐洲文化生活 節(jié)選
第三章新的文化行為 新的娛樂方式 在歐洲各大城市,城市化的發(fā)展和工業(yè)化催生的新生活條件帶來的一個后果是休閑觀念的逐步轉(zhuǎn)變。從此,隨著工資勞動環(huán)境下有了休息時間,對于日漸增多的工人和來自農(nóng)村的雇工來說,經(jīng)常性的、有計劃的娛樂活動開始取代宗教活動在星期日所占據(jù)的地位。在不多年的時間內(nèi),一些新生的娛樂形式有了潛在的公眾群體,而這些娛樂形式很快就成為現(xiàn)代文化生活的標志。 咖啡館文化 20世紀原文似有誤,當為19世紀。——譯者注*后20年間,我們所稱的“咖啡館文化”在歐洲大部分大城市的發(fā)展可以被看作文化生活演變的一個典型而驚人的事實,看作社會生活其他領域內(nèi)的斷裂和變遷的外在標志。 作為典型的現(xiàn)代交際、娛樂空間,在歐洲各個首都和其他大都市,大型中心咖啡館數(shù)年之內(nèi)就成為城市新生活方式的標志,同時它也表現(xiàn)出與社會關系和私人生活之變遷相關的各種危機的癥狀。在當時,咖啡館日益明顯地取代上流社會或市民階層的沙龍,后者從17世紀中葉以來一直是文化和藝術聚會的主要場所。沙龍是與某位個人(貴婦、政界或文壇的重要人物)或家族聯(lián)系在一起的空間,基本是私人性的,這種性質(zhì)表現(xiàn)在其特殊形態(tài)上,即它的運作須遵循必須的禮儀。即使是能夠進入沙龍的人也有被排除的危險,而且被排除的原因有時是微不足道的:在我們關注的這一時期,小說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曾對“沙龍文化”的持久性作了相當廣泛的說明,疑他也提供了有關沙龍機制的*精確的分析。 1880—1900年,以巴黎的咖啡館為模式的文學藝術咖啡館在歐洲各地大量涌現(xiàn),前者的原型看來是18世紀初設立的普羅柯普咖啡館;這些咖啡館一開始就是作為沙龍的對立面而出現(xiàn)的。它們是公共場所,從性質(zhì)上說向所有人開放,不涉及任何入門條件、任何特別的社會身份,不需要公開聲稱歸屬于某個等級或圈子。如果說人們很早就發(fā)現(xiàn)思想文化領域內(nèi)的某些咖啡館有專門化的趨向,那通常是由于某種偶然的結合而造成的,而且大部分是短暫的現(xiàn)象,它從來不導致公開的排他性。某個人或某群人之所以經(jīng)常光顧某個咖啡館,這首先與某種純屬自愿自由的選擇有關。由于沒有了作為沙龍之特征的強制性先決條件(如服飾穿著方面的嚴格要求)和特別的行為規(guī)范(引見中的禮儀、對等級的尊重、談話的規(guī)則、進餐的方式……),咖啡館很快就成為有利于各個*不相同的階層的聚會場所,成為文化同質(zhì)化的特殊空間。 當時各大文學藝術咖啡館與報刊業(yè)的發(fā)展之間存在密切關系,這在中歐的一些咖啡館的例子中也許體現(xiàn)得*明顯。在維也納、布達佩斯和布拉格,很快就確立了讓讀者去挑選通常數(shù)量很大的日報(或周報)的習慣,人們不僅可以選擇地方性的日報和國家大報,而且經(jīng)常可以挑選真正的、典型的歐洲國際性報刊。這一習慣至今仍保留在維也納市中心的某些咖啡館里,即使在今天,格倫施泰爾、赫倫霍夫和中央咖啡館的顧客也肯定不見得比它們19世紀90年代的顧客能期待更多。很多文學作品讓人聯(lián)想起這些咖啡館,還有讀書室——這是交流批評意見的地方,但也是很多作家喜愛的寫作場所,有時他可以在那里坐上整整一個白天或晚上,拘束地觀察、傾聽、記錄,殷勤的服務生、女收銀員和老板只是以善意的目光注視著他,并不要求他有特別的財力,一點簡單的消費就可以讓他不限時地使用這個地方。 在20世紀初的柏林,人們也仿照維也納的模式,在威廉紀念教堂區(qū)設立了文學咖啡館。19世紀80年代,“小黑豬”咖啡館就已經(jīng)成為藝術家和作家們喜愛的聚會場所之一。1889年,人們就是在這里認識蒙克和斯特林堡的。在**次世界大戰(zhàn)的前些年中,作家和藝術家*常去的柏林咖啡館是“羅馬咖啡館”和“西方咖啡館”,后者被人謔稱為“大幻想家”,因為那里面的人埋頭于沒完沒了的哲學和藝術辯論。 ……
存在與喧嘩-19.20世紀之交的歐洲文化生活 作者簡介
雅克杜加斯特,法國著名學者,歐洲文化史研究專家。在其研究中,擅長以比較文化的視野,在對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回顧與闡釋中,再現(xiàn)已經(jīng)沉寂的歐洲社會腥風血雨,重塑早已化為塵埃的歷史人物,其作品風格旖麗,語言幽默平實,深受讀者歡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