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有文化的文學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05230
- 條形碼:9787101105230 ; 978-7-101-1052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有文化的文學課 本書特色
作者打破了一般講文學要么賞析作品、要么探究作者的范式,摒棄了以時間脈絡、以西方文學理論來解析文學的方法。獨辟蹊徑,將文學作者、作品,乃至文學活動,置入文化領域進行綜合研究。從文學與儒家、與道家、與佛家、與經學、與史學、與子學、與書法、與繪畫、與音樂、與武俠、與社會、與國家、與時代、與地域、與讀者橫向角度看文學。
有文化的文學課 內容簡介
北大名師,臺灣才子用其敏銳的才思和超人的智慧,引領我們走出慣有思維、 僵化意識,帶我們看見不一樣的文學; 作者摒棄以往文學史鑒賞文學作品、探究作者生平的敘述模式,顛覆以西方文學 框架闡釋中國文學的觀念,力圖恢復和重構中國傳統文化下的文學解讀。 作者用博學、審問、慎思來扭轉一直以來對文學庸俗、刻板的認識,糾正了一些 流傳已久的錯誤觀點,提出了很多具有創新性的見解。 作者以幽默活潑語言,深入洞察的真知灼見,常常令人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如 悠悠冬日里的一聲驚雷,分外分明、驚人。
有文化的文學課 目錄
序
**講 文學與儒家
當下文學解讀是貶抑儒家的
僵化意識下的文學史
儒家,知文學者
儒者分合與文學
*重情者是儒家
第二講 文學與道家
對道家、道教的錯誤認識
戰國人眼中的《老子》
從《老子》與修道合一到老莊與道教合一
歷代只以儒家為國教嗎
文學、書法與道教的關系超乎想象
第三講 文學與佛家
中國佛教倫理觀下的文學
對文人、宗派信仰的張冠李戴
佛教儒學化
佛教影響下的文學世界
第四講 文學與經學
目錄分類中的文學與經學
文學與經學的分分合合
經學對文學的作用
復古是強有力的革新力量
第五講 文學與史學
先秦時期是文史一體
漢魏之際文、史之分
劉知幾的重要性是分開文、史
文學與史學融合的體現
第六講 文學與子學
洋溢文學意識的子部書
子部書的持論之風與論難并行
諸子的文學化
諸子與文學的分途
子部書里的文學現象
第七講 文學與書法
所謂現代書法
傳統書法的現實境地
守住書法的法
何謂真正的書法
書法與詩法同重意、韻
清人書風源于蘇黃而非漢魏
第八講 文學與繪畫
中國繪畫是轉向文學的
中西繪畫的不同走向
詩畫合一
文人繪畫重神似
中國畫中的文學
第九講 文學與音樂
中西音樂之對比
歷史流變里的音樂
文學形式中的音樂
音樂的沒落
文學與音樂的疏離與親密
第十講 文學與武俠
為何會有俠
戰國之俠、儒俠、墨俠
漢唐之俠
唐代俠的另一個面向:非理性
明代以后俠的正面化
俠義文學蘇醒
第十一講 文學與社會
社之本義
歷代社、會形態
論中國社會要知道社、會
社、會與文學相映發
文人結社、秘密社會與文學
第十二講 文學與國家
天下觀念中的逸民、遺民現象
中西方不同的人與國家觀
與國家相關的文學現象
國家興亡之嘆
身世之變的吟詠
第十三講 文學與時代
文學脫離的歷史觀
編年史中的文學
朝代史下的文學
唐詩宋詞就是指唐宋嗎?
時代氣運與文學
西方歷史觀下的文學
馬克思學史觀與文學
第十四講 文學與地域
中國文學地域觀不鮮明
漢唐文體匯歸時期沒有地域觀
地域作為文學分類標志的出現
清人的區域意識
被解釋出來的地域文學
慎談地域文學
第十五講 文學與讀者
讀者為什么重要?
讀者群與作品
教讀者閱讀的方法
作品變化萬千為讀者
讀者造就的經典闡釋
出版是不能忽視的
有文化的文學課 作者簡介
龔鵬程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 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于臺北。精通中國文學、中國史學、中國哲學、中國宗教,是當代享譽海內外華人世界的著名文史和國學學者。 曾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臺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獲臺灣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杰出研究獎等獎項及臺灣校園十大名師稱號。2004年起,任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 主要著作有《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漢代思潮》、《文學散步》、《中國文學批評史論》、《近代思潮與人物》、《中國小說史論》、《中國文學史》、《文學批評的視野》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