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跨國民族文化適應與傳承研究-以中亞東干人為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32715
- 條形碼:9787516132715 ; 978-7-5161-327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跨國民族文化適應與傳承研究-以中亞東干人為例 本書特色
《跨國民族文化適應與傳承研究(以中亞東干人為例)》(作者王超)內容介紹:跨國民族是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民族現象,關于跨國民族的研究也是政府、學者及各界人士共同關注的領域。以往學者多關注于傳統跨邊界而居的跨國民族研究,近年來關于廣義上的跨國民族研究已成為跨國民族研究的新領域。而跨國民族研究也從傳統的民族主義與民族自決等問題的研究開始向文化適應與國家認同研究轉變。 分居于不同國家的同源跨國民族因所在國主流文化、經濟文化政策、政治制度等差異對同源跨國民族的民族文化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如何使其能融入到所在國家的主流文化之中,樹立國家意識;同時又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給民族傳統文化以生存和發展空間?是研究跨國問題的現實意義之一,也是促進跨國民族在國家關系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有效途徑之一。加強廣義上跨國民族文化適應研究,一方面可以作為傳統跨國民族問題的參考模式,另一方面也使跨國民族研究的內容與理論不斷深入與擴展,在理論上與現實上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跨國民族文化適應與傳承研究(以中亞東干人為例)》以跨國民族的文化適應理論為基礎,通過文化的結構分析,來說明文化適應的層次性特征;根據文化適應的多維模型來探討文化適應的過程與結果;通過這些要素的綜合探討說明,文化適應的結果受多重因素制約從而產生不同的適應效果。同時通過分析中亞東干人跨國民族的形成過程及其主流文化適應與民族文化傳承的實踐,來說明跨國民族如何對待主流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問題,從而在國家意識的基礎上發展跨國民族的文化聯系,為民族文化發展及國家間經濟文化交流做出貢獻。全文共分為八個部分:**部分為緒論,對跨國民族研究及中亞東干人的研究前期成果進行了回顧,指出了廣義上跨國民族研究的時代性與必要性;同時也對中亞東干人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論角度,使中亞東干人從歷史文化研究成為民族學理論研究分析的對象。兩者的結合不但促進了中亞東干人研究的深入,也為跨國民族文化適應研究提供了良好范例。 第二部分,從跨國民族的概念人手,厘清跨國民族的概念稱謂及研究范圍,在此基礎上論述了中亞東干人作為跨國民族的形成過程及跨國類型,回顧了東干人與中國回族的跨國而居的歷史經過,及在20世紀90年代后再次跨國的時代背景,從而確定東干人作為遷徙型跨國民族的類型與特點。 第三部分,從文化的結構要素分析,指出了東干人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及與中國回族的文化淵源關系,確定其作為同源跨國民族之間的文化聯系性。同時,分析了中亞地區的文化背景,指出當代中亞東干人的多元文化特征,這種文化特色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是其在中亞文化適應與傳承的結果。 第四部分,在文化適應的多維互動模型中,主流文化的態度是非主流文化族體文化適應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本章通過對中國回族遷入中亞時起,歷代政權的民族宗教政策進行分析,探討沙俄帝國時期的“俄羅斯化”政策、蘇聯時期的“無神論教育”,及中亞各國獨立后各自所施行的“多元文化政策”對東干人文化適應結果的影響,從而說明不同的主流文化態度對非主流文化族體文化適應的“整合”、“同化”等結果產生的作用。 第五部分,民族自身的主動適應過程是民族文化變遷并融入主流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背景不同的主流文化環境下跨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的過程就是其主動文化適應的過程,但這種適應是在文化結構的層次性特征影響下逐級的適應變遷,并呈現階段性特征。 從中亞東干人的政治、經濟、文化、語言、教育、民族關系等方面的適應來看,這些文化結構的外圍適應,增強了中亞東干人的生存與發展能力,同時保持其民族文化的核心內容,從而與主流文化間呈現出“整合”發展的良好狀態。’第六部分,在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適應的過程中,其民族文化的傳承機制也在發揮著作用,這種作用的結果保證其民族文化的傳承的延續。東干人的民族文化通過聚居格局、語言、風俗習慣、宗教、民族文學、組織機構等傳承機制的強化,使民族文化在歷史記憶與民族精神構建中得以保持與發展,促進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第七部分,作為跨國民族來說,其主流文化適應與民族文化傳承一方面受國家關系的影響;另外也受同源跨國民族各分支間關系的影響。 跨國民族的主流文化適應因所在國主流文化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方向,同時又因為跨國民族各分支間的聯系與交流保持了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因素,因而跨國民族的民族文化會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合力與張力的矛盾,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我們研究本課題的重點所在。 第八部分結語,跨國民族在國家關系中有著雙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強所在國家的經濟、文化聯系,為所在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另一方面也可能產生分裂與民族主義的傾向,從而破壞國家的穩定與團結,造成分裂與斗爭。從中亞東干人的文化適應與傳承的發展實踐可以看出,跨國民族在現有國家疆域的基礎上,樹立國家意識,發展跨國民族的文化聯系,為所在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發揮積極作用,是跨國民族主流文化適應與民族文化傳承的奮斗目標與發展方向。
跨國民族文化適應與傳承研究-以中亞東干人為例 內容簡介
本書為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終成果, 陜西師范大學211工程項目子課題成果, 陜西師范大學青年基金項目*終成果。 本文以跨國民族的文化適應理論為基礎,根據作者2009年在中亞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東干村的實地調研,對中亞東干人的文化適應歷程進行了歷史追溯與理論探討。通過分析中亞東干人跨國民族的形成過程及其主流文化適應與民族文化傳承的實踐,來說明跨國民族如何對待主流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問題。*終提出跨國民族在樹立國家意識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文化聯系,為民族文化發展及國家間經濟文化交流做出貢獻。全文內容為:回顧了跨國民族研究的概況;探討了中亞東干人跨國民族的形成過程;分析了其文化的結構要素;梳理了東干人主流文化適應的歷程;探尋了其民族文化傳承的機制;辨析了其主流文化適應與民族文化傳承的關系;提出了分居于不同國家的同源跨國民族因所在國主流文化、經濟文化政策、政治制度等差異對同源跨國民族的民族文化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如何使其能融入到所在國家的主流文化之中,樹立國家意識;同時又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給民族傳統文化以生存和發展空間?是跨國民族主流文化適應與民族文化傳承的奮斗目標與發展方向。
跨國民族文化適應與傳承研究-以中亞東干人為例 目錄
序一
序二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跨國民族概念及研究范圍
二 研究目的及意義
三 研究現狀綜述
四 研究思路、方法及創新
**章 中啞東干人跨國族群的形成與發展
一 回族東干人跨國而居的歷史過程
二 不同歷史時期中亞東干人跨國的類型與特點
第二章 東干人文化概述
一 東干族的文化起源
二 中啞的多元文化背景與東于人的文化l特征
第三章 同化與整合:主流文化對東千人文化適應的影響
一 文化適應理論多維模型的探討
二 沙俄時期的“俄羅斯化”政策
三 蘇聯時期的民族政策及“無神論教育”
四 20世紀90年代中亞各國的多元文化政策
第四章 生存與適應:東干人主流文化適應的選擇
一 回族東干人及發展
二 語言文化適應
三 教育發展及適應
四 政治參與對東干人文化適應的影響
五 文化習俗的適應
六 民族關系融合及適應
第五章 傳承與發展:東干人民族文化傳承的機制
一 聚居格局對民族文化傳統的維護
二 語言、文字的傳承是民族文化的根本表現
三 東干文學的發展對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貢獻
四 宗教教育的傳承
五 風俗習慣傳承
六 東干族社會文化團體對民族文化傳承的作用
第六章“跨國”與聯系:跨國性與民族文化發展的關系
一 國際關系與跨國民族文化傳承
二 跨國民族各分支的關系與民族文化傳承
三 跨國民族的主流文化適應與民族文化傳承的關系探討
結語
參考文獻
跨國民族文化適應與傳承研究-以中亞東干人為例 作者簡介
王超, 男,1977年生。 1999年畢業于甘肅蘭州西北民族大學歷史學本科,2003年在西北民族大學宗教研究中心獲得宗教學碩士學位,2010年在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在職獲得民族學博士學位。 現為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民族學(跨國民族)、宗教學等學科研究。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主持教育部項目1項;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教育部項目3項;主持西安市社科項目1項,主持陜西師范大學中央高校專項基金項目1項,主持其它項目3項。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