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精)品蘭探幽-昆劇導演之路(九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12094
- 條形碼:9787547312094 ; 978-7-5473-1209-4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品蘭探幽-昆劇導演之路(九品) 本書特色
★ 16開精裝,東方出版中心出版
★ 昆劇是古老的劇種,有600多年的歷史,但是昆劇導演卻是一個年輕的行當。昆劇導演一直是稀缺人才,自1956年一出《十五貫》救活一個劇種后,昆劇導演制才逐漸推行
★ 沈斌將他從藝50余年來對于戲曲表導演等方面的創作體會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了讀者
★ 書中既向大眾讀者展示了昆劇的優美高雅,文化價值,還為戲曲演員、導演、乃至話劇導演、電影導演提供啟示
友情提示:本書品相非全新,圖書邊角有褶皺、切口處有污跡,*后一頁有特價章,介意的讀者慎拍
(精)品蘭探幽-昆劇導演之路(九品)(精)品蘭探幽-昆劇導演之路(九品) 前言
昆劇導演沈斌
劉厚生是上海昆劇團的專職導演,更是整個戲曲界少有的精通昆劇的導演之一。他20世紀50年代末學習昆劇表演,是上海戲曲學校昆二班的高材生,畢業后,在上海青年京劇團樣板戲團任演員,參加過《紅燈記》《沙家浜》《龍江頌》等排練。1978年上海昆劇團成立,在昆劇團任演員兼技導,后轉導演。
記得當時昆劇團沒有正規的導演,昆劇四百年來,盛演折子戲,不論其盛衰,*根本的成就是其傳奇底蘊的深厚和舞臺演藝的完整系統,傳奇劇作有作家,而舞臺藝術上,人們以為都是演員創造的。
昆劇歷史上從沒有導演之說,無論是《浣紗記》《牡丹亭》還是《長生殿》大約都是由演員合在一起各出主意,商量著搬上舞臺。也許有幾個主意多的好的人即使沒有參加演出,還是演員,沒有人叫他導演。上海解放前有些地方戲有導演制度,它昆劇連演出都沒有了,我知道只有“傳”字輩鄭傳鑒等老師到越劇去做“技導”不過教教身段,不是導演。新中國成立后情況雖然有了根本改變,普遍有了導演制度,但是昆劇連劇團都沒有,只有北方昆劇幾位老藝人調到歌劇、話劇團體去掛了個導演之名,導演的仍然不是昆劇。50年代《十五貫》等本戲上演前后,有了幾個昆劇院團,導演制才逐漸推行起來,但是仍然沒有自己培養的專職導演。重點戲只得邀請楊村彬、黃佐臨等話劇前輩大導演來指導。他們修養高,懂戲曲,他們導的《墻頭馬上》《血手記》(《麥克白》的改編)等十分精彩,卻非長久之計。
當時,昆劇表演大師俞振飛先生認為昆劇要發展,必須要培養昆劇自己的導演。故而俞振飛先生在一大批優秀演員中挑選了正當青壯年的沈斌,同時寫信請導演藝術家李紫貴先生去上海昆劇團導戲,將沈斌推薦于他作助手,沈斌工作中的執著、勤奮,深得李紫貴導演的青睞,破例收為弟子,后又進入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深造。從此沈斌走上了正規的導演學之路,他每一個戲的導演工作前都寫規劃,導演完了后寫總結,不僅在方法、技巧上導演,還從思想理論上指導演員——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說沈斌是昆劇導演藝術開創的一代。尤其在導師李紫貴先生的熏陶下,提出了“古不陳舊,新不離本”的戲曲化導演思維方式,多年后逐漸形成獨特的戲曲導演風格。
他先后導演過昆、京、越、豫、淮、婺、紹、粵、雷、越調等劇種大小劇目近百臺,當年獲文華大獎的《長生殿》,以及近兩年來的昆劇《李清照》《大將軍韓信》都是上乘佳作,后兩個新創作劇目,我雖因年事已高,沒有去現場觀看,但耳聞卻是贊譽聲不絕。
沈斌自幼學昆,長大后導昆、看昆、寫昆、研究昆,一生受昆之惠成才,有著豐富的積累,為昆劇藝術的提高發展,特別是昆劇導演學的形成,貢獻著自己的能量和熱量。
他的可貴之處,不僅是由熟悉表演入手進入導演,時時不忘自己是一個戲曲導演,還是帶著使命的昆劇導演。他現在編的這本書,就是他多年來導演經驗的理論匯編,證明他對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全面高度的重視。這樣的昆劇導演著作還很少見,我首先向他表示祝賀。
作為一個昆劇和戲曲愛好者,我希望他繼續研究總結。
一、我希望能有一系列文章,寫給昆劇的青年觀眾和應去爭取的觀眾,向他們宣傳昆劇的優美高雅,文化價值,啟發他們對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認識和熱愛。對象范圍稍稍擴大些,也可把青年昆劇工作者包括進來,他們應該懂得更多,特別在昆劇文學方面。
二、沈斌導演過京昆劇以外的眾多個地方戲曲劇種,我以為這其中大有學問。作為多劇種的導演,肯定會感受到劇種與劇種之間的共同性和差異性。怎樣才能把昆劇高雅藝術傳給地方戲,幫助地方戲提高;又如何從其他劇種的優長中有所學習,反過來豐富昆劇導演藝術,一定也有寶貴的經驗可以總結、推廣,等等。
三、我特別希望,像沈斌這樣有理論與實踐經驗的昆劇導演,能夠下功夫用盡量多的時間研究昆劇折子戲的導演藝術。昆劇繁榮幾百年,主要演的都是折子戲,今天誰也不能說折子戲只有文學基礎和表演藝術,而沒有導演藝術。那么折子戲中含有的導演藝術元素是如何體現在折子戲的演出上,這是一個重要課題。對昆劇折子戲,包括對其他地方戲劇種具有劇種個性的折子戲導演藝術的研究,不僅是對沈斌的要求,更是對當代所有導演的要求。
沈斌的著作出版要我寫序,盛情可感,他提出了昆劇導演問題和戲曲化導演思維方法,引起我對這些問題的關注,斷斷續續想起一些寫下。
(精)品蘭探幽-昆劇導演之路(九品) 節選
(精)品蘭探幽-昆劇導演之路(九品) 作者簡介
沈斌,生于1947年6月21日。上海昆劇團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曲導演學會副會長、中國戲曲學院客座教授、2006年文化部授予“昆曲藝術優秀(導演)主創人員”稱號、2012年6月評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昆曲代表性傳承人。
1959年進入上海戲曲學校學表演,師承京昆名家蓋春來、譚金霖、鄭傳鑒、方傳蕓等,后又從戲曲表演藝術轉向戲曲導演藝術。就讀于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成為導演藝術家李紫貴先生的入室弟子。
幾十年來致力戲曲導演藝術研究、導演藝術創作和教學。先后導演過昆、京、越、豫、淮、婺、紹、粵、雷、越調等劇種一百多臺戲,傳承與導演昆曲優秀傳統經典折子戲和錄像共二百多折。
作品在各省市和全國戲劇匯演中,榮獲過“文華大獎”“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導演獎”“優秀導演獎”“優秀成果獎”“優秀演出獎”“新劇目特別獎”“五個一工程獎”等藝術大獎。
長期注重對戲曲“本體性”與“創新性”方面的比較、研究,逐漸形成“古不陳舊,新不離本”的戲曲導演風格。
發表論文和評論文章三十余篇。曾赴英國、瑞典、丹麥、日本、新加坡等國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文化交流演出、講學和排練。
- >
月亮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