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漸行漸遠的紅利-尋找中國新平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744246
- 條形碼:9787509744246 ; 978-7-5097-442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漸行漸遠的紅利-尋找中國新平衡 本書特色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后,將面臨什么樣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大家談的很多的人口紅利和其消退到底有哪些宏觀經濟含義?驅動經濟增長的長周期和短周期波動的因素有哪些異同?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再平衡?貨幣信用周期究竟隱含著什么?中國式通脹為何總是迷霧重重?房地產泡沫將帶來怎樣的后果?人民幣和外匯資產配置的再平衡之路意味著什么?新型城鎮化將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這一系列追問的答案,將由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為我們一一揭開,循著作者探索的“新中間路線”,我們一起找尋中國新平衡的路徑。
漸行漸遠的紅利-尋找中國新平衡 內容簡介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并行或先后釋放出的人口紅利、制度變革紅利、全球化紅利,都將并行或先后面臨見頂回落的趨勢,因循這些發展機遇時期形成的分析框架來思考未來的增長,難免會陷入慣性與定式,從而出現較大的偏差。本書力圖建構適應“后紅利時代”的宏觀經濟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相應地、分主題地分析中國宏觀經濟領域若干重要議題;*終,引領讀者去探索中國經濟新平衡的路徑。 本書是作者結合自身長期的工作經驗,特別是近距離、實際地觀察、了解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寫下的個人總結與思考。全書分為十個部分,開篇從宏觀經濟分析框架談起,奠定了本書寫作的學術規范基礎,并為讀者指出了理解中國宏觀領域經濟現象、發展規律的分析框架;第二章內容聚焦在中國的人口問題上,明確地指出了中國現今及未來的人口結構具備的宏觀經濟含義;從人口延伸開,第三章談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長周期與短周期的區別及相互聯系,為理清長期的結構性經濟問題和短期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提供了思路;隨后,作者探討了經濟結構的失衡與再平衡問題,為調整長期發展方式奠定了思想基礎;對中國貨幣發行信用、通脹難題以及房地產泡沫的探討體現了本書著手解決當前宏觀經濟領域熱點問題的意圖,并由此闡發了作者觀察后的獨特思考;由此,作者介紹了人民幣的再平衡之路以及中國城鎮化的新機遇與新挑戰;*后一章,作者總結了上述各個領域的發展問題及特色,提出了“中國新平衡——轉型的政策路徑”。
漸行漸遠的紅利-尋找中國新平衡 目錄
**章、宏觀經濟分析新思路
一 分析框架的重要性
二 需求和供給
三 長期和短期
四 兩大主流學派的盛衰
五 金融危機前的主流分析框架
六 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
第二章、人口結構的宏觀經濟含義
一 人口結構的主要特征
二 人多人少的爭議
三 放松計劃生育的影響
四 人口結構和經濟增長
五 人口結構和通貨膨脹
六 人口結構和資產價格
七 前車之鑒
第三章、增長的長周期和短周期
一 過去三十年三次增長上升期
二 長周期放緩已經開始
三 改革決定未來增長趨勢
四 短周期波動:中國版“大緩和”
五 案例分析:2013溫和反彈
六 供給與需求的雙面性
第四章、結構的失衡與再平衡
一 結構失衡的表象:消費弱
二 失衡的癥結:收入差距擴大
三 人口結構是基本因素
四 企業對居民部門的擠壓
五 政府對居民部門的擠壓
六 居民部門內部貧富差距拉大
七 結構再平衡的路徑
八 “中國消費”的宏觀涵義
第五章、貨幣信用周期
一 房地產交易吸收了“超發”貨幣?
二 準確理解貨幣的儲值功能
三 貨幣是如何創造的?
四 上半場的繁榮
五 信用擴張的暗影——影子銀行
六 下半場的挑戰
第六章、通脹謎思
一 通脹短周期:總需求波動
二 貨幣超發的影響:先通脹,后通縮
三 發展直接融資降低通脹嗎?
四 勞動力短缺推升通脹嗎?
五 食品價格的特殊性
六 過剩型經濟難以逆轉
七 政策的通脹容忍度難以上升
第七章、房地產泡沫
一 泡沫的爭議
二 房地產價格嚴重偏離基本面
三 泡沫的宏觀驅動因素
四 高房價的長期危害性
五 房價下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六 房價下跌會帶來金融危機嗎?
第八章、人民幣的再平衡之路
一 不平衡的體現
二 匯率的三個形式
三 準確理解匯率和貿易差額的關系
四 人民幣匯率均衡水平之辯
五 外匯資產的再平衡之路
六 資本賬戶開放和匯率靈活性
七 再平衡的影響
第九章、城鎮化新機遇與新挑戰
一 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結果
二 舊模式難以持續
三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空間下降
四 新型城鎮化需要多方面改革
五 新型城鎮化促進經濟轉型
第十章、“新中間路線”— 轉型的政策路徑
一 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二 公平和效率
三 政府與市場
四 上一代與下一代
五 金融與實體
六 供給與需求
漸行漸遠的紅利-尋找中國新平衡 作者簡介
彭文生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1966年出生于安徽省。1986年獲得天津南開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88年和1993年分別獲得英國伯明翰大學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86年曾就讀于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 2010年9月加入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任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中金任職之前,2008年加入巴克萊資本,任中國經濟研究主管,董事總經理。1998年至2008年,任職于香港金融管理局,先后擔任經濟研究處和中國內地事務處主管。1993年至1998年,在華盛頓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學家,主要負責亞洲新興市場經濟研究,政策分析和咨詢。2012年受聘為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兼職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是宏觀經濟和金融。在《銀行和金融期刊》《牛津經濟與統計評論》《太平洋經濟評論》《中國經濟評論》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出版英文著作Business Cycles: Theory and Evidence,co-authored with Andy Mullineux and David Dickinson, Blackwell Publishers,1993(《經濟周期:理論與實證》,合著); 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al Experi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Renminbi,co-edited with Chang Shu,Palgrave Macmillan,2009(《貨幣國際化:國際經驗對人民幣的啟示》,聯合主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