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哈姆萊特 本書特色
《哈姆萊特》:莎士比亞戲劇經典
梁實秋的序、朱生豪的譯、蘭姆姐弟的改編、名家的評說、經典的插圖,匯聚了莎士比亞的悲喜表情,有史以來文字版莎劇的*完美呈現。
哈姆萊特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丹麥國王的弟弟趁國王熟睡時謀害了他,然后篡奪王位,并娶了孀居的王后,國王的鬼魂告訴了王子哈姆萊特事實的真象,讓王子為其復仇,并*終得以實現的悲劇故事。
哈姆萊特 節選
《哈姆萊特》內容簡介:莎士比亞的劇作很難說哪部*好,但就知名度而言,大多數人都會承認《哈姆萊特》是首屈一指的。當某一種新出現的批評方法和流派試圖接受莎評的考驗的時候,《哈姆萊特》往往是*有說服力的那塊試金石。因此,歷來關于《哈姆萊特》的評論的數量眾多,此處難以盡言。一種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這是一出描寫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的悲劇;另一種同樣普遍的觀點認為,這是一出描寫一個憂郁的延宕者的毀滅的典型的性格悲劇,而隨著思考和研究的深入,評論者們越來越把關注集中到對人性和人的存在狀態的表現上。有趣的是,評論者們往往致力于解開莎士比亞留下的兩個謎團:哈姆萊特為什么遲遲不愿對仇人痛下殺手?那段著名的獨自“生存,還是毀滅”到底是什么含義?在眾多的解讀之后,哈姆萊特本人也具備了各種各樣的身份:人文主義者、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個人主義者、人類的代表、高貴而敏感的受害者、憂郁的悲觀主義者、心理不正常的戀母者……
哈姆萊特 相關資料
“認識責任之后的意志軟弱”,——這便是莎士比亞這部偉大作品概念——這個概念最初是歌德在《威廉·麥斯特》里提出來的,現在已成了人們以各自的方式不斷重復的老生常淡了。但是,哈姆萊特從斗爭中解脫出來了,也就是說,他戰勝了意志軟弱,所以,意志軟弱并不是基本概念,而是表現出了另一個更普遍、更深刻的概念——即分裂的概念……一個人精神越崇高,他的分裂就越是可怕,他對出身的有限惟的勝利也就越是輝煌,他的幸福也就越是深刻與神圣…… ——[俄]b.別林斯基(1811-1848,文藝理論家) 他(哈姆萊特)并沒有內在的弱點.只是沒有強健的生活感,所以他在陰暗的感傷情緒中不知何去何從……固然沒有決斷,但是他所憂郁的不是應該做什么,而是應該怎么做。 ——[德]f.黑格爾(1710-1831,哲學家) 我們的目的是要闡明一種欲望的悲劇,在《哈姆萊特》中所表現的人類的欲望,就是我們在精神分析學中聽涉及的那種欲望, ——[法]j.拉康(1901-1981,理論家)
哈姆萊特 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Wi11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國著名戲劇家和詩人。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曾在當地文法學校學習。13歲時家道中落輟學經商,約1586年前往倫敦。先在劇院門前為貴族顧客看馬,后逐漸成為劇院的雜役、演員、劇作家和股東。1597年在家鄉購置了房產,一生的最后幾年在家鄉度過。 莎士比亞是16世紀后半葉到17世紀初英國最著名的作家(本·瓊斯稱他為“時代的靈魂”),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共寫有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