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周國平散文經典-各自的朝圣路(珍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866614
- 條形碼:9787543866614 ; 978-7-5438-6661-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周國平散文經典-各自的朝圣路(珍藏版) 本書特色
這是迄今為止周國平*完整的一個散文集,匯集了他從1984年以來發表的幾乎全部散文。“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恒的價值,守望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本書寫作期間,作者生活中發生了一連串變故,因而偏多對于人生難題的思考,諸如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脫、苦難與幸福等等。事實上,這些問題是每一個熱愛人生但又難免遭遇挫折的人都會面臨的。也許正因為此,本書在今天仍不斷獲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長起來的可愛的青年讀者。
周國平散文經典-各自的朝圣路(珍藏版) 內容簡介
我仿佛結識了一個個不同的朝圣者,他們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是的,世上有多少個朝圣者,就有多少條朝圣路。每一條朝圣的路都是每一個朝圣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個朝圣者,你就不會覺得這是一個缺陷,反而是一個鼓舞。你會發現,每個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獨的追求加入人類的精神傳統的,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實并不孤獨。
周國平散文經典-各自的朝圣路(珍藏版) 目錄
**版序
**輯 朝圣的心路
苦難的精神價值
與世界建立精神關系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精神生活的哲學
孤獨的價值
勇氣證明信仰
第二輯 守望者語
守望的角度
被廢黜的國王
在沉默中面對
有所敬畏
哲學與孩子與通俗化
周國平散文經典-各自的朝圣路(珍藏版) 節選
《各自的朝圣路(經典散文·珍藏版)》是作家周國平的第二本散文集。《各自的朝圣路(經典散文·珍藏版)》收集了作者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書中作者由讀書而發感想,在讀書中仿佛結識了一個個不同的朝圣者,他們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在寫作時,作者心中懸著的對象也常是隱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不管世風如何浮躁,朝圣者依然存在。每個人正是靠自己孤獨的追求加入人類精神傳統的,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實并不孤獨。
周國平散文經典-各自的朝圣路(珍藏版) 相關資料
哲學的命運在今天的時代,哲學似乎遭遇著兩種相反的命運。一方面,由于社會需求越來越偏向于實用,哲學系學生面臨著就業的困難,使得作為一個學科的哲學門庭冷落,成了冷門。另一方面,社會各階層尤其是青年人對于哲學讀物的興趣并不因此減弱,有時甚至呈上升的趨勢,哲學類書籍竟然成了出版業的熱點。如何看待這兩種似乎矛盾的現象呢?依我之見,矛盾僅是表面的,其實兩者共同構成了哲學應有的正常命運。作為一門學科,哲學本應是只由極少數人研究的學問。由于這門學科的高度非實用性質,也由于從事有關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特殊的學術興趣和才能,以哲學為專業和職業的學者在社會分工結構中絕對不可能占據高比例。我并沒有把哲學家看做精神貴族的意思,這里的情況正與其他一些抽象學科類似,例如社會同樣不需要也不可能產生許多數學家或理論物理學家。曾經有一個時期,我們的哲學系人丁興旺,源源不斷向各級機關各類部門輸送干部,那實在是對哲學的莫大誤會。其結果是,哲學本身喪失了它應有的學術品格,而所培養出的這些干部卻又不具備足以致用的有關專業知識。因此,收縮哲學系的規模,把培養各類干部的職能交還給各有關的教育機構,應該說是一個進步,對于哲學學科至少在客觀上也是一種凈化。但是,哲學不只是一種學術,自從它誕生以來,它還一直承擔著探究人類精神價值和生命意義的使命。這個意義上的哲學就不只是少數學者的事了,而是與一切看重精神生活的人都休戚相關的。在我上面提到的那個時期中,曾經掀起過全民學哲學的熱潮,不過那時候哲學是被等同于一種意識形態的灌輸的,并不真正具備生命反思和精神探索的含義。當今之世,隨著社會的轉型,社會生活日益非政治化、非意識形態化,同時市場化進程導致了人們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乃至于相當程度的迷亂和沖突。這就使得每個人獨立從事人生思考不僅有了可能,而且有了迫切的必要。我認為,應該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分析今日我們民族中廣義的哲學愛好屢興不衰的奇特現象,并對之持積極的評價。這樣的形勢對于專職的哲學工作者提出了雙重要求。一方面,不管幸運還是不幸,作為少數“入選者”,他們肩負著哲學學科建設的學術使命,有責任拿出合格的學術著作來,否則便是失職,理應改行,從事別的于己于人都更為有益的工作。另一方面,面對社會上廣泛的精神饑渴,至少他們中問的一部分人,有責任提供高質量的哲學通俗讀物,這不但是一種啟蒙工作,而且也是以個人的身份真誠地加入我們時代的精神對話。也就是說,我們時代既需要德國哲學的思辨品格,也需要法國哲學的實踐品格,而兩者都是哲學的題中應有之義。1996.7 名人和明星我們這個時代似乎是一個盛產名人的時代。這當然要歸功于傳媒的發達,尤其是電視的普及,使得隨便哪個人的名字和面孔很容易讓公眾熟悉。風氣所染,從前在寒窗下苦讀的書生們終于也按捺不住,紛紛破窗而出。人們仿佛已經羞于默默無聞,爭相吸引傳媒的注意,以增大知名度為榮。古希臘晚期的一位喜劇家在緬懷早期的七智者時曾說:“從前世界上只有七個智者,而如今要找七個自認不是智者的人也不容易了。”現在我們可以說:從前幾十年才出一個文化名人,而如今要在文化界找一個自認不是名人的人也不容易了。一個人不拘通過什么方式或因為什么原因出了名,他便可以被稱作名人,這好像也沒有大錯。不過,我總覺得應該在名人和新聞人物之間做一區分。譬如說,掛著主編的頭銜剽竊別人的成果,以批評的名義誹謗有成就的作家,這類行徑固然可以使自己成為新聞人物,但若因此便以著名學者或著名批評家自居,到處赴宴會,出風頭,就未免滑稽。當然,新聞人物并非貶稱,也有光彩的新聞人物,一個恰當的名稱叫做明星。在我的概念中,名人是寫出了名著或者立下了別的卓越功績因而在青史留名的人,判斷的權力在歷史,明星則是在公眾面前頻頻露面因而為公眾所熟悉的人,判斷的權力在公眾,這是兩者的界限。明晰了這個界限,我們就不至于犯那種把明星寫的書當做名著的可笑錯誤了。不過,應當承認,做明星是一件很有誘惑力的事情。誠如杜甫所說:“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做明星卻能夠現世兌現,活著時就名利雙收,寫出的書雖非名著(何必是名著!)但一定暢銷。于是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許多學者身份的人現在熱衷于在電視屏幕上亮相。學者通過做電視明星而成為著名學者,與電視明星通過寫書而成為暢銷作家,乃是我們時代兩個相輔相成的有趣現象。人物走紅與商品走俏遵循著同樣的機制,都依靠重復來強化公眾的直觀印象從而占領市場,在這方面電視無疑是一條捷徑。每天晚上有幾億人守在電視機前,電視的力量當然不可低估。據說這種通過電視推銷自己的做法有了一個科學的名稱,叫做“文化行為的社會有效性”。以有效為文化的目標,又以在公眾面前的出現率為有效的手段和標準,這誠然是對文化的新理解。但是,我看不出被如此理解的文化與廣告有何區別。我也想象不出,像托爾斯泰、卡夫卡這樣的文化偉人,倘若成為電視明星——或者,考慮到他們的時代尚無電視,成為流行報刊的明星——會是什么樣子。我們姑且承認,凡有相當知名度的人均可稱作名人。那么,最后我要說一說我在這方面的趣味。我的確感到,無論是見名人,尤其是名人意識強烈的名人,還是被人當做名人見,都是最不舒服的事情。在這兩種情形下,我的自由都受到了威脅。我最好的朋友都是有才無聞的普通人。世上多徒有其名的名人,有沒有名副其實的呢?沒有,一個也沒有。名聲永遠是走樣的,它總是不合身,非寬即窄,而且永遠那么花哨,真正的好人永遠比他的名聲質樸。
周國平散文經典-各自的朝圣路(珍藏版) 作者簡介
周國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1986)、《尼采與形而上學》(1990),散文集《守望的距離》(1996)、《各自的朝圣路》(1999)、《安靜》(2002)、《善良·豐富·高貴》(2007),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1996)、《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2004)、《偶爾遠行》(2006),隨感集《人與永恒》(1988)、《風中的紙屑》(2006)、《碎句與短章》(2006),詩集《憂傷的情欲》(1991),以及《周國平人文講演錄》(2006)等,譯有《尼采美學文選》(1986)、《尼采詩集》(1986)、《偶像的黃昏》(1987)等。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