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行者無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359771
- 條形碼:9787506359771 ; 978-7-5063-5977-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行者無疆 本書特色
是《千年一嘆》的續篇。余秋雨先生考察了歐洲九十六座城市,這是連歐洲學者也很難做到的事。從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現代的咖啡館,從一所所幾百年歷史的大學到北歐海盜的轉型地,余秋雨先生一直在比較著中華文明的缺失。
行者無疆 內容簡介
《文化苦旅全書:行者無疆》是《千年一嘆》的續篇。余秋雨先生考察了歐洲九十六座城市,這是連歐洲學者也很難做到的事。從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現代的咖啡館,從一所所幾百年歷史的大學到北歐海盜的轉型地,余秋雨先生一直在比較著中華文明的缺失。
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書》共分六冊。其中兩冊是有關中國的,兩冊是有關世界的,兩冊是有關自己的。此次推出的是有關世界的,《千年一嘆》、《行者無疆》。
《文化苦旅全書》經過余秋雨先生大幅度修改,幾十篇文章都是**次發表。
行者無疆行者無疆 前言
自序
這本書,是《千年一嘆》的續篇。
初一看,“續”得有點勉強。因為這分明是截然相反的兩組人間風景。你看,一邊是,又一場沙漠風景蒙住了壕塹后面的零亂槍口,槍口邊上是惶恐而又無望的眼神;另一邊是,濕漉漉的精雅街道上漂浮著慵懶的咖啡香味,幾輩子的社會理想似乎都已經在這里完滿了結。
除了這樣的強烈對比外,還有更刺激的對比。天眼有記:今日沙漠壕塹處,正是人類文明的奠基之地;而今日濕漉漉的街道,當時還是茫茫荒原。
怎么會這樣?*不符合邏輯的地方,一定埋藏著*深刻的邏輯。
其實我原先并不打算把它們對比在一起的,而是只想以數千年對比數千年,在沙漠壕塹中思考中華文化的生命力。這種對比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殊死歷險,卻使我對中華文化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好感。我一路逃奔一路推進,一路講述一路寫作,通過鳳凰衛視的轉播產生了巨大影響。但是我在路上并不知道這種影響,直到二十世紀*后幾天,亞洲一個國家的媒體官員帶著翻譯趕到半路上堵截我,說我已被他們國家選為“世界十大跨世紀”的“十人”之一,我才大吃一驚。我問,其他九人都是世界級的政要大亨,為什么放進了我?他回答道:“是你一步一步地告訴了世界,人類*輝煌的文明故地大多已被恐怖主義控制,而你自己又恰恰代表著另一種古文明。”
我帶著這種文化自豪感穿過喜馬拉雅山回到國內,沒想到,每個城市的報刊亭上都懸掛著誹謗我的文章。一開始我以為是一股陡起陡滅的狂風惡浪,后來發現,那些一眼就能識破的謠言只要有人制造出來,就立即在中國變成銅鑄鐵澆,十幾年都破除不了。這就給我企圖重新評價中華文化的熱忱,當頭澆了一盆冷水。是啊,在浩瀚的中華文化中,誰想尋找一種機制來阻止謠言和誹謗嗎?沒門;誰想尋找某種程序來懲罰誣陷和毀損嗎?還是沒門。
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因此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回想起來,至少從屈原、司馬遷、嵇康開始,兩千年間所有比較重要的文人幾乎沒有一個例外,全都掙扎在謠言和誹謗中無法脫身。他們只要走了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說了一些別人沒有說過的話,獲得了別人沒有獲得過的成就和名聲,立即就成為群起圍啄的目標,而且無人救援。于是,整部中華文化史,也就成了“整人”和“被整”的歷史。
感謝一切造謠者、誹謗者、起哄者,他們在中華文化中永遠不受譴責的洋洋得意,糾正了我對中華文化過于光明的讀解。于是,我決定尋找另一種對比坐標。
可以找美國,但它太年輕,缺少年代上的可比性,更何況它太霸道,缺少平等對話的可能;也可以找日本,但它太小,缺少體量上的可比性,更何況它與中國的歷史恩怨太深,缺少平等對話所需要的安靜。那么,只能是歐洲了。
我的這個想法,又一次與鳳凰衛視一拍即合。于是,重新出發。我考察了歐洲九十六座城市,這是連歐洲學者也很難做到的事。與《千年一嘆》所記述的那次行程不同,這次考察除了在西班牙北部受到民族武裝勢力的小小驚嚇,在德國受到“新納粹”的某種騷擾外,基本上都平安無虞。也沒再遇到什么食宿困難,可以比較從容地讀讀寫寫,這就是這本《行者無疆》的由來。
我說過,《千年一嘆》的不少篇目是在命懸一線之際趕寫出來的,因此舍不得刪削和修改;那么,相比之下,對《行者無疆》就不必那么疼惜了。一路上寫了很多,刪改起來也就比較嚴苛。
在歐洲漫游期間,驚訝不多,思考很多。驚訝不多的原因,是我曾經花費多年的時間鉆研過歐洲從古希臘開始的歷史文化,幾乎已經到了沉溺的地步。我在心里早就熟知的那些精神老宅,那些神圣長髯,那些黃銅般的哲言,那些被黑色披風所裹卷的詩情。但是,這一切在以前都是風干了的記憶碎片,現在眼見它們衍伸成一種綜合生態彌漫在街市間的時候,我不能不深深思考。它們為什么是這樣?中國為什么是那樣?
從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現代的咖啡館,從一所所幾百年歷史的大學到北歐海盜的轉型地,我一直在比較著中華文明的缺失。它的公民意識、心靈秩序、法制教育、創造思維,一次次使我陷入一種整體羞慚。但是,走得遠了,看得多了,我也發現了歐洲的憂慮。早年過于精致的社會設計成了一種面對現代挑戰的體制性負擔,以往遠航萬里的雄心壯志成了一種自以為是的心理狹隘,高福利的公平理想成了制約經濟發展的沉重滯力……總之,許多一直令我們仰慕不置的高塔,已經敲起了越來越多的警鐘,有時鐘聲還有點凄厲。
當然,我也要把這種感受表述出來。于是,以中華文化為中介,《千年一嘆》和《行者無疆》也就連貫了起來。
《行者無疆》**版的正版,已經銷售了一百多萬冊。曾經有人告訴我,很多到歐洲旅行的中國人,身邊都會帶這一本書。有一次在歐洲的一輛載滿各地中國人的大型游覽車上,一位導游說,誰沒有帶《行者無疆》的請舉手,結果舉手的只有兩位。這件事讓我亦喜亦憂,喜不必說,所憂者,是要讓大家明白,此書作為導游讀物很不合格。
這次修訂,刪去了三分之一篇幅,文字也有較大的改動,使之更加干凈。
二○○一年九月成書,
二○一一年五月改定新版,并重寫此序
行者無疆 目錄
**卷 南歐
南方的毀滅 / 3
羅馬假日 / 10
興亡象牙白 / 16
點燃亞平寧 / 23
尋常威尼斯 / 25
稀釋但丁 / 32
城市的符咒 / 35
大師與小人 / 42
圍啄的雞群 / 47
流浪的本義 / 51
只因它特別忠厚 / 57
小巷老門 / 59
死前細妝 / 62
古老的窄街 / 67
貝殼未碎 / 70
我的窗下 / 73
他們的麻煩 / 77
古本江先生 / 80
第二卷 中歐
仁者樂山 / 87
懸崖上的廢棄 / 92
醉意秘藏 / 99
哈維爾不后悔 / 103
黃銅的幽默 / 112
追詢德國 / 115
墓地荒荒 / 118
黑白照片 / 123
空空的書架 / 125
慕尼黑啤酒節 / 127
誰能辨認 / 130
龐大的無聊 / 135
學生監獄 / 137
戰神心軟了 / 141
阿勒河 / 144
突破的一年 / 146
希隆的囚徒 / 151
瑞士手表 / 158
第三卷 西歐
河畔聚會 / 165
懸念落地 / 172
法國胃口 / 178
馬賽魚湯 / 181
遠年琥珀 / 184
諾曼底血緣 / 186
扼守秋天 / 188
莊園里的首相和公爵 / 196
牛津童話 / 199
奇怪的日子 / 205
兩方茶語 / 217
都柏林 / 222
都市邏輯 / 227
誰的滑鐵盧 / 231
藍旗和孩子 / 234
海牙的老人 / 236
自己的真相 / 241
荷蘭水 / 246
玲瓏小國 / 249
第四卷 北歐
北歐童話 / 259
漫漫長夜 / 262
瑞典小記 / 265
終極關懷 / 271
砰然關門 / 275
歷史的誠實 / 279
冰清玉潔的世界 / 282
生命的默契 / 285
拍雪進屋 / 289
議會-阿爾庭 / 292
尼雅爾薩迦 / 295
地球的裂縫 / 300
北極印痕 / 303
大雪小村 / 306
總結在寒夜 / 310
行者無疆 節選
總結在寒夜
一
我在《 自序 》里說過,這次考察歐洲,本來是想進一步為中華文明尋找對比坐標的。但是,歐洲果然太厲害了,每次踏入都會讓人迷醉。我只知深一步、淺一步地往前走,處處都有感受,每天也寫了不少,卻忘了出行的目的。
在歐洲旅行,還可以在各地讀不少資料。我在佛羅倫薩讀美第奇,在布拉格讀哈維爾,在冰島讀《 薩迦 》,都讀得非常入迷。這一來,離中華文明就越來越遠了。
直到此刻,在北歐的夜行火車上,我才回過神來。這趟火車除了我們幾個人外,沒有別的乘客,我一個人占了一間設備齊全的臥室。車窗外是延綿不絕的雪原,而這雪原的名字又沒有在地圖上找到。路那么長,夜那么長,一種運動之中的巨大陌生,幾乎讓自己消失。我靜下心來,開始整理一路上與中華文明有對比關系的感受。
歐洲圖像太多,話題分散,很難簡明地歸納出與中華文明的邏輯對比。我只能放棄概括,保留感性,回想一路上哪一些圖像具有對比價值。從行李里抽出兩張紙來,寫了三十多個,覺得太多,刪來刪去,刪成了七個對比性圖像,那就是——
一行字母;
一片墓地;
一份圖表;
一個城堡;
一群閑人;
一塊巨石;
一面藍旗。
二
先看那一行字母。
那行字母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M-E-D-I-C-I,在街邊、門墻、地上都有。這是美第奇家族的拼寫。
按照中國文化的習慣思維,一個有錢有勢的貴族門庭,大多是歷史前進的障礙,社會革命的對象。但是,美第奇家族讓我們吃驚了。
*簡單的事實是:如果沒有文藝復興,世界的現代是不可設想的;如果沒有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是不可設想的;如果沒有美第奇家族,佛羅倫薩和文藝復興都是不可設想的。
美第奇家族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營造了一個新文化的中心,把財富和權力作為匯聚人文主義藝術大師的背景,構成了一個既有挑戰性質,又有示范性質的強大存在。歷史,就在這種情況下大踏步地走出了中世紀。哐、哐、哐,腳步很重,腳印很深。但丁的面模供奉在他們家里,米開朗琪羅和達?芬奇的蹤跡處處可見,大衛的雕像驕傲地挺立著,人的光輝已開始照亮那一條條堅硬的小方塊石子鋪成的狹窄巷道。盡管當時的佛羅倫薩還沒有產生深刻的近代思想家,但這座城市卻為近代歐洲奠定了基石。
在中國的歷史轉型期,總是很難看到權力資源、財富資源和文化資源的良性集結。中國的社會改革者們更多地想到剝奪,這種剝奪即便包含正義,也容易使歷史轉型在搖擺晃蕩中降低了等級。
這中間,*關鍵的是文化資源。美第奇家族在這方面做得特別出色,他們不是把文化創造的權力緊握在自己手上隨意布施,而是以*虔誠的態度去尋找真正的創造者。他們對于一代藝術家的發掘、培養、傳揚、保護,使新思想變得感性,使新時代變得美麗。
這座城市的市民長期追隨美第奇家族,而美第奇家族卻在追隨藝術大師,這兩度追隨,就完成了一次關及人類的集體提升。
中國的一次次進步和轉型,都容易流于急功近利,忽略了新的精神文化基礎的建立,還誤以為暫時犧牲文化是必要的代價。其實,社會轉型的成功關鍵,恰恰在于必須集中權力資源、財富資源和文化資源,一起開創一種新文化。
三
再看那一片墓地。
我說的是德國柏林費希特、黑格爾的墓地。其實,歐洲可供游觀的學人墓地很多,隨之還有大量的故居、雕像,讓后人領略一個個智者的靈魂。
同樣是知識分子,德國的同行在整體上遠比中國同行純粹,并因純粹而走向宏偉。歷代中國文人哪怕是*優秀的,都與權力構架密切相連,即便是逃遁和叛逆,也是一種密切的反向連結。因此,他們的“入世”言行,解構了獨立的文化思維;他們的“出世”言行,則表現出一種故意。直到今天,中國文人仍然在政客式的熱鬧和書蠹式的寂寥間徘徊,都帶有自欺欺人的虛假。
德國學者很少有這種情況,即使像歌德這樣在魏瑪做大官,也不影響《 浮士德 》的創作。黑格爾龐大的哲學架構和美學體系,更不可能是應時之作。他擔任柏林大學校長,算是一個不小的行政職務了,卻也堅守大學創始人威廉?洪堡的宗旨,實行充分學術自由,不許官方行政干涉。
比黑格爾的思維更加開闊的是康德,終身靜居鄉里,思索著宇宙和人類的奧秘。
但是,即便這樣,康德也反對知識分子偽裝出拒絕社會、擺脫大眾的清高模樣。他以法國啟蒙主義者為例,提出了知識分子的行為標準:“勇于在一切公共領域運用理性。”這恰恰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致命弱點。即便是我們尊敬的前輩知識分子,他們留給“公共領域”的精神財富也少而又少。
因此,中國知識分子的墓地和故居,也總是比較冷落。
當代歐洲知識分子的杰出典范,我認為是曾經當了十多年捷克總統的哈維爾。我在美麗的布拉格居然好幾天都把自己鎖在旅館里,讀他近年來的著述。我把他的主要思想寫進了本書第二卷《 哈維爾不后悔 》一文的第四節,真希望有更多的中國讀者能仔細閱讀。
四
再說那一份圖表。
圖表在法國里昂的一家博物館里,列出了這座城市在十九世紀的創造和發明。我細細看了三遍,每一項,都直接推動了全人類的現代化步伐,從紡織機械到電影技術,多達十幾項。
這還僅僅是里昂。擴而大之,整個法國會有多少?但我又看到,待到十九世紀結束,無論是法國的各級官員還是知識分子都沉痛反省:比之于美國和德國的創造發明,法國遠遠落后了!
正是這份圖表提醒我們,中國人再也不要躺在遙遠的“四大發明”上沾沾自喜了。
中國由于長期封閉,不僅基本上沒有參與人類近代文明的創造,而且對西方世界日新月異的創造態勢也知之甚少。結果,直到今天,組成現代生活各個側面的主要部件,幾乎都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更刺心的是,我們的下一代并不能感受此間疼痛,仍在一些“國粹”中深深沉醉。這種情形,使文化保守主義愈演愈烈,嚴重阻礙了創新的步伐。
西方有一些學者對中國早期發明的高度評價,常常會被我們誤讀。因此,我在牛津大學時曾借英國李約瑟先生的著述《 中國古代科技史 》來提醒同胞:
但愿中國讀者不要抽去他著作產生的環境,只從他那里尋找單向安慰,以為人類的進步全部籠罩在中國古代那幾項發明之下。須知就在他寫下這部書的同時,英國仍在不斷地創造**。**瓶青霉素,**個電子管,**臺雷達,**臺計算機,**臺電視機……即便在*近,他們還相繼公布了**例克隆羊和**例試管嬰兒的消息。英國人在這樣的創造浪潮中居然把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整理得比中國人自己還要完整,實在是一種氣派。我們如果因此而沾沾自喜,反倒小氣。
五
那一座城堡。
我是指英國皇家的溫莎堡,以及不遠處的伊頓公學。
中華文明本是信奉中庸之道的,但在中國近代救亡的危機之中,受法國激進主義影響較深。從法國大革命到巴黎公社,激情如火的慷慨陳詞和鐵血拼殺,感染了很多中國的改革者。相比之下,對英國的溫和、漸進的改良道路,反而隔膜。
后來,他們甚至不知道法國社會*終安定在什么樣的體制下,關起門來激進得無以復加。甚至在和平年月里仍然崇拜暴力,包括語言暴力。
很容易把這種激進主義當做理想主義加以歌頌。即便是在經歷了“文革”這樣的極端激進主義災難之后,還有不少人把“窮批猛打”作為基本的文化行為方式。而事實上,這種激進主義對社會元氣的損傷、民間禮義的破壞、人權人道的剝奪,業已釀成巨大的惡果,不僅禍及當代,還會貽害子孫。
對此我早已切身感受,但等到這次在深秋季節進入溫莎堡和伊頓公學東張西望地漫步長久,才在感性上被充分說服。
我寫道:
英國也許因為溫和漸進,容易被人批評為不深刻。然而細細一想,社會發展該做的事人家都做了,文明進步該跨的坎人家都跨了,現代社會該有的觀念人家也都有了,你還能說什么呢?
較少腥風血雨,較少聲色俱厲,也較少德國式的深思高論,只一路隨和,一路感覺,順著經驗走,繞過障礙走,怎么消耗少就怎么走,怎么發展快就怎么走——這種社會行為方式,已被歷史證明,是一條可圈可點的道路。
六
現在要面對的另一個對比點,是沿途處處可見的一群群閑人。
在歐洲各地,總能看到大量手握一杯啤酒或咖啡,悠閑地坐在路旁一張張小桌子邊的閑人。他們吃得不多,卻坐得很久,有的聊天,有的看報。偶爾抬頭打量街市,目光平靜,安然自得,十分體面。
這又與我們中國人的生態構成了明顯對比。
記得在意大利時曾與當地的一些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現在已經有很多中國移民在歐洲謀生,意大利朋友對他們既欽佩又納悶。佩服的是,他們通過自己日以繼夜的辛勞,不僅在當地站穩了腳跟,而且還積累了可觀的財富;納悶的是,他們幾乎沒有閑暇,沒有休假,讓人看不到他們辛勞的目的。說是為了子女,子女一長大又重復這種忙碌。
平心而論,我很能理解同胞的行為方式。以前長期處于貧困,后來即便擺脫了貧困也還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不以埋頭苦干來積累財富。
問題在于,當這種無休止的苦干由群體行為演變成心理慣性,就陷入了盲目。而這種盲目的*大危機,是對公共空間、公共生態的隔膜。本來,他們是可以在那里擺脫這種危機的。
我在羅馬時,看到絕大多數市民在公共假期全部外出休假而幾乎空城的景象,想到了他們與中國人在文明生態上的重大差異。我寫道:
中國人刻苦耐勞,偶爾也休假,但那只是為了更好地工作;歐洲人反過來,認為平日辛苦工作,大半倒是為了休假。因為只有在休假中,才能使雜務中斷,使焦灼凝凍,使肢體回歸,使親倫重現。也就是說,使人暫別異化狀態,恢復人性。這種觀念溶化了西方的個人權利、回歸自然等等主干性原則,很容易廣泛普及,深入人心……
讀者一看就知道,我在說休假的時候,著眼點不在休假,而在于“使人暫別異化狀態,恢復人性”。這是人生的根本問題,卻*容易被盲目的實用主義慣性所遮蔽。因此,悠閑很可能是一種清醒,而忙碌則很可能是一種糊涂。中華文明注重實用理性,絀于終極思考,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較少關心人文理想。這一點,歐洲常常使我清醒。例如北歐有些國家,近年來經濟發展的速度并不太快,其中大半原因,就是由于實行了比較徹底的社會福利政策,使悠閑成為一種廣泛的可能。
為此,我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寫下了一段話:
我學著概括了他們這里的一系列邏輯關系——
社會安全靠共同福利來實現;
共同福利靠經濟發展來實現;
經濟發展靠市場競爭來實現;
市場競爭靠正常秩序來實現;
正常秩序靠社會責任來實現;
社會責任靠公民義務來實現。
因此,財產必須體現為義務,自由必須體現為責任,這就是現代經濟的文化倫理。
想到這里,我更明白了,看上去慢悠悠、暖洋洋的瑞典模式,不應該被處于高速發展中的國家嘲笑。
那么,縮小了看,那些在歐洲很多街邊可以看到的休閑人群,也值得我們另眼相看。正在快速積聚財富的中國人,有沒有想過自己今后的生態模式呢?財富無限而生命有限,當人生的黃昏終于降臨,你們會在哪里?
七
接下來,是那塊巨石。
在冰島,我去看了辛格韋德利火山巖間的那塊巨石,大家叫它“法律石”。
我去的時候那里非常寒冷,卻咬牙忍凍站了很久。初一聽,那是北歐海盜們自發地接受法律仲裁的地方,去看看只是出于好奇。但是站在那里,我卻想到了中華文明的一大隱脈,后來回到冰島的首都雷克雅未克之后花幾天時間一連寫了好幾篇文章。
中華文明的這一大隱脈,就是武俠精神。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至今爆紅,證明這一隱脈的潛在力量至今猶存。往往是以家族復仇為起點,各自設定正義理由,行為方式痛快、壯烈,貫串著對“好漢人格”的崇拜。但是,這一隱脈在本性上是無視法律的,因此也造成了中華文明與近代社會的嚴重阻隔。無數事實證明,“好漢人格”很容易轉化成“暴民人格”,荼毒社會。
在冰島辛格韋德利的“法律石”前,我發現了當年北歐好漢們如何花費幾百年時間,痛苦地更換榮譽坐標,改寫英雄情懷。
更換和改寫的結果,是放下長劍和毒誓,去傾聽法律的宣判,以及教堂的鐘聲。這就與中國好漢們遇到的“招安還是不招安”的問題判然有別了。如果也要用“招安”這個詞,那他們是被法律和宗教“招安”了。我寫道:
很多好漢本來是為了求得一個社會公正而勃然奮起的,結果卻給他人帶來更大的不公正。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東西方都會有那么多江湖恩仇故事,既無規則又企盼規則,即便盼來了*公正的法律也往往胸臆難平。這是人類很難通過又必須通過的精神險關,只有通過了這個精神險關,才能真正踏上文明之途,走向今天。
我特別注意的,是北歐的好漢們通過這個精神險關時的掙扎過程, 《 薩迦 》對于這個掙扎過程有細致的描述。相比之下,中國好漢們心中的“社會公平”,一直是單向的,復仇式的,因此與法律的關系始終是對立的,沖撞的。
《 薩迦 》記載,“好漢中的好漢”尼雅爾和貢納爾等人既看到了以復仇為基礎的老榮譽,又看到了以理性為基礎的新榮譽,而且,還看到了當時法律的代表者是一個小人。但他們還是愿意為新榮譽和法律,獻出生命,并忍受譏笑。
這樣的人物形象,在同時代的中國故事中找不到,于是后來也就更難找到了。
由此,我把“法律石”當做了一個重要的對比點。
這里發生的故事,曾使司各特、瓦格納、海明威、博爾赫斯非常興奮,但是,由于海險地荒,他們都未能到冰島來看看。我有幸來了,并在這里想著中華文化。
八
*后一個主要對比點,是一面藍旗。
這面藍旗,就是歐盟的旗幟,在歐洲到處都可以看到,卻更權威地飄揚在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大堂門口。離歐盟總部僅四十公里,便是改寫了歐洲近代史的滑鐵盧戰場。這種近距離的對接,讓我不無震撼。
不朽的偉業、成敗的英雄,總是維系在滑鐵盧和其他許多戰場上。永久的目光,總是注視著在炮火硝煙間*后升起的那面勝利者的旗幟。然而,歐洲終于告訴我們,*后升起的旗幟無關勝負,無關國家,無關民族,而是那面聯合的旗,與藍天同色。
我們中國人已經關注到了這個現實,但對這個現實中所包含著的深意,卻還比較漠然。
就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而言,歐洲特別有聲有色。從古代到近代,世界歷史上*傳奇、*殘酷的篇章,大半發生在歐洲的民族國家之間。對此,歐洲居然有更宏偉的良知,提出了反證。
中華文明在本性上具有一種開闊無垠的天下意識。民族國家的概念,則產生于遭受內亂和外力的威脅之時。目前,當中國終于大踏步走向國際社會的時候,既有可能因視野打開而顯出氣度,又有可能因競爭激烈而倒退回狹隘。
于是,我覺得有一些話,應該從歐洲的土地上寫給中華文化:
康德相信人類理性,斷定人類一定會克服對抗而走向和諧,各個國家也會規范自己的行為,逐步建立良好的國際聯盟,*終建立世界意義的“普遍立法的公民社會”。正是這種構想,成了后來歐洲統一運動的理論根據。
我當然更喜歡康德,喜歡他跨疆越界的大善,喜歡他隱藏在嚴密思維背后的遠見。民族主權有局部的合理性,但歐洲的血火歷程早已證明,對此張揚過度必是人類的禍殃。人類共同的文明原則,一定是*終的方向。任何一個高貴的民族,都應該是這些共同原則的制定者、實踐者和維護者。
歐洲的文化良知,包括我特別敬仰的歌德和雨果,也持這種立場。
事實早已證明,而且還將不斷證明,很多邪惡行為往往躲在“民族”和“國家”的旗幡后面。我們應該撩開這些旗幡,把那些反人類、反社會、反生命、反秩序、反理智的龐大暗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并合力予以戰勝。否則,人類將面臨一系列共同的災難。大家已經看到,今天的絕大多數災難,已經沒有民族和國家的界限。
這是我在歐洲的“*后一課”。
九
在歐洲考察,當然不會像上次考察北非、中東、南亞那樣恐怖,但也不是預想的那樣安全。
西班牙北部的分裂主義集團在不斷地制造事件,我們在那里時天天受到人們緊張的提醒;德國的“新納粹”專挑外國人動手,這又要讓我們一直處于警覺之中;在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一帶,我們被告知,即便是在街邊停車吃一頓飯,出來時很可能被卸掉了一半車輪;一個當地人說:“我們這個區,至少有一半人進過監獄”,這可能有點夸張,但追捕黑手黨的凄厲警笛卻確實常在耳畔;歐洲各地都能遇到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者,因此偷盜事件的發生如家常便飯……
我們車隊的重大失竊發生在巴黎,車上的幾個大箱子都沒有了。后來經過細致的回憶,發覺由于我們不熟悉市內交通而臨時雇來的司機有極大的疑點。他很可能是盜竊集團的成員,停車時故意沒有把車門鎖住。
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我們停在不同停車場的幾輛車,車窗全部砸得粉碎,幾臺手提電腦不見了,連我的數碼相機也不翼而飛,包括彌足珍貴的考察照片。去警局報案,警察平靜地說,那是吸大麻的人沒錢了才這么干的,但這樣的案子天天發生,從來沒有破過。
這一切說明,盡管我一路都在以歐洲文明為坐標來尋找中華文明的短處,但歐洲文明自身遇到的麻煩也很多。人類的很多災難是互滲的,我在中東和南亞看到的種種危險,也都在歐洲有明顯的投射。連法國圖盧茲這樣原以為*平靜的城市,我們也遇到了大爆炸。可惜,優秀的歐洲,對于世界其他地區的災難已經失去敏感和關切,對于已經來到身邊的危機也缺少應對能力。我寫道:
上幾代東方文化人多數是以歆羨和追慕的眼光來看待歐洲文明的,結果便產生了一種以誤讀為基礎的濫情和淺薄。這種傾向在歐洲本身也有滋長。當歷史不再留有傷痛,時間不再負擔使命,記憶不再承受責任,它或許會進入一種自我失落的精神恍惚。
歐洲的旅途,使我對弗蘭西斯?福山在《 歷史的終結 》一書所闡述的法國哲學家柯杰夫( Alexandre Kojeve )的觀點產生質疑。這種觀點認為,歐洲集中了從基督教文明到法國大革命的多種營養,戰勝了諸多對手,在物質的充裕、個體的自由、體制的民主和社會的安定等各個方面已進入了歷史的終結狀態。今后雖然還會有局部沖突,整體趨向卻是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的消費和游戲。
我覺得,這種觀點,是一種躲藏在自己價值系統里的閉目塞聽,也是對各地實際存在的危機、積怨、恐怖、暴力的故意省略。歐洲的這種心態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不安全,因為當一種文明不能正視自己的外部世界,也就一定不能正視自己的歷史,結果只能削弱自己的體質。
面對這種狀況,我們在學習歐洲文明的時候,不能繼續像文化前輩那樣一味抱歆羨和追慕的態度,而應該作一些更深入的總體思考。
中華文明和歐洲文明差別很大,但既然都稱為“文明”,就必須應對所有文明的共同敵人,那就是一切非文明的力量,例如恐怖主義、核競賽、環境污染、自然災害……
這也正是我不贊成享廷頓教授的地方,他只指出了各個文明之間有可能產生的沖突。事實上,二十一世紀的*根本沖突,產生在文明與非文明之間。守護全人類的整體文明,是迫在眉睫的當代大道。
行者無疆 作者簡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人。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高校校長,并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校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
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闡釋中華文明諸多被埋沒的重要遺址。所寫作品,開創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體,追慕者眾多。
二十世紀末,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人類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對當代世界文明做出了一些列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在海內外引起極大關注。在這過程中所寫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在臺灣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家獎”、“讀書人最佳獎”、“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志等機構一再為他頒獎,表彰他“他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于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零零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中華文化對比史”等課題,廣受好評。二零零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