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里爾克散文選--外國名家散文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7530654200
- 條形碼:9787530654200 ; 978-7-5306-5420-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里爾克散文選--外國名家散文叢書 內容簡介
里爾克是偉大的神學詩人,而他的散文也帶有詩性的特征,《里爾克散文選》收錄了里爾克*重要的散文和隨筆,分為四個部分,即美術評論、文學評論和書評、隨筆和散文詩以及部分書簡。如果說里爾克的詩歌是晦澀難懂的,那么他的散文和隨筆,或許能使我們更清晰地了解他對于美和藝術的看法,以及他對于上帝(存在)的沉思。
里爾克散文選--外國名家散文叢書 目錄
美術評論
奧古斯特·羅丹
**部
第二部
《沃爾普斯維德畫派》導言
論風景
論藝術
喬凡尼·塞岡蒂尼
印象派畫家
近代俄國藝術的努力方向
米卓,巴爾圖什的四十幅畫序言
文學評論書評
莫里斯·梅特林克
《流浪人》:歌德詩作的思路與意義
赫爾曼·黑塞《午夜后一小時》
里夏德·肖卡爾《詩選》
論述文藝復興的新書
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
赫爾曼·邦克《白房子》
北歐的兩部小說
雷溫特洛夫伯爵夫人弗朗
齊斯卡《愛倫·奧勒斯切爾涅》
瑪麗安娜·阿爾科福拉多修女的五封信
《兒童的世紀》
隨筆散文詩
馬爾泰·勞里茲·布里格手記(選譯)
初到巴黎
施舍不眠之夜
可怕的寂靜
學習觀看
臉
市立醫院
祖父侍從官之死
獨自的死亡
對付恐懼的辦法
杜伊勒利公園
巴黎的月夜
街頭景象
為了一首詩
在外公家里
在國立圖書館里
塞納河畔的舊書店
被拆毀的房子·獨居者的祈禱
在醫院里
怪病
恐懼
有跳躍毛病的畸人
一封信的草稿
恐怖
阻攔住恐怖的母親
貝多芬的音樂
飼鳥人
易卜生
貴夫人與獨角獸
死亡的恐怖
圣者的誘惑
孤獨者
偽德米特里的下場
大膽者查理大公的慘死
貝蒂娜的情書
奧朗日的古代圓形劇場
意大利女演員杜賽
愛戀者
被愛與愛
浪子
騎兵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
飲茶時間
小飛蛾
書簡
致一位青年詩人的信
致露·安德烈亞斯一莎樂美
致克拉拉·韋斯特霍夫
致馬利·封·屠恩與塔克西斯
編后記
里爾克散文選--外國名家散文叢書 節選
《塌鼻子男人》顯示出羅丹是怎樣通過一個面孔走他的道路的,《初期的人》則證明了他對軀體有無限的主動權。“雕像的*高大匠”,這個稱呼,是中世紀的工匠們毫無嫉妒心地認真承認對方的價值互相使用的,對他是很適合的了。這個《初期的人》是跟真人一樣大的裸體雕像,在它身上的任何一個部位,生命不僅同樣有力,而且到處都似乎把表現力提高到同樣的高度。在面孔上存在的,那同樣的一種憂傷的覺醒之痛苦以及同時對這種憂傷的思念,都在這個軀體的*小的部位上記了下來;每個部位都有一張按它的方式說出來的嘴。*銳利的眼睛也不能從這個雕像上發現有比較缺少生氣、不確切、不清晰的地方。仿佛有力量從大地深處升涌上來透進這個男子的血管里。這是一棵樹的剪影,這棵樹還面臨著三月的暴風,感到擔心,因為它要在夏季結出的豐碩的果實,已不再蘊藏在根部,而是已經慢慢地上升,儲到樹干里來,他擔心的就是會有大風在樹干四周狂吹。
這座雕像也在其他的意義上有其重要性。它表明在羅丹的作品中姿態的誕生。成長起來而逐漸發展到這種偉大和力的姿態,在這里像泉水一樣涌出,輕輕地沿著這個軀體流下來。這種姿態,從初期時代的昏暗中覺醒,似乎在它的發育成長中,走過這件作品的遙遠的長途,就像走過一切世紀一樣,遠遠地超越過我們,走向未來的時代的人們。它慢騰騰地在高舉的雙臂中展開;這雙臂還如此吃力,一只臂膀的手已經又放在頭頂上休息了。可是它不再入睡,它在養精蓄銳;高高地在頭腦的頂峰之上,在那寂靜之處,它準備進行工作,跨世紀的工作,不可預料也無終止的工作。而在其右腳上已有等待跨出**步的跡象。
關于這個姿態,人們可以說,它像封閉在一個堅實的蓓蕾里休憩著。
由于一個思想的熾熱和一場意志中的風暴:它打開了,而產生出那座名為《約翰》的雕像,這座雕像有著說話的激動的雙臂,有著仿佛感到背后有別人跟來的那種人的偉大的腳步。這個人的軀體不再是未經考驗過的:沙漠灼痛過他,饑餓使他受過苦,一切焦渴考驗過他。他都堅持過來,變得堅強。他那消瘦的苦行僧身體像一根木頭柄,插上他那跨步的大叉。他行走著。他行走得像所有廣大的世界都在他心中,像要由他的行步把它們分發出去。他行走著。他的手臂在說明這個行走,而他的手指也叉開來,仿佛是在空中劃著行步的記號。
這個《約翰》是羅丹作品中*初的行走者。接著又有許多跟上來。《加萊的市民們》來了,他們開始他們的沉重的行走,而一切行走都似乎是替《巴爾扎克》的偉大的挑戰的步伐做準備。
可是,立像的姿態也發展下去,它閉合,它像燃燒的紙一樣卷縮,它變得更強烈,更緊湊,更激動。原定放在《地獄之門》上方的夏娃雕像就是如此。它的頭深深地垂到雙臂的暗中,雙臂縮到胸口,像一個冷得發抖的女人。背變成圓形,頸項差不多彎成水平,那種前屈的姿勢就像要去聽聽它自己的肚子,肚子里有一個異樣的未來的生命開始在蠕動。仿佛這個未來的生命的重力對這個婦女的心神產生作用,把她從思想不集中的生活中吸引下來,引向母性的深重、恭順的奴仆般的勞務。
一而再、再而三地,羅丹在裸體制作中回到這種向內彎曲的姿勢,這種向自己的深處使勁傾聽的姿勢,他稱之為《沉思》的那座絕妙的雕像就是這樣;那座令人難忘的《心聲》,雨果詩歌中*輕微的聲音,在詩人的紀念碑上幾乎隱匿在憤怒的聲音下面的雕像也是如此。從沒有一個人的肉體如此向他的內部集中過,如此被他自己的靈魂彎曲過而又被自己的血液的彈力拉住。在這深深地彎向側面的軀體上面,脖頸是怎樣稍許挺起、伸出、支撐住那個向遙遠的生命的聲音傾聽的頭,這給人如此強烈的偉大的感受,使人不會想起還有什么更感動人的、更深刻化的姿態。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它沒有手臂,羅丹認為在這種場合手臂是他的課題中太容易解決的一個問題,他認為手臂是不屬于身體的一件東西,身體想把自己裹在自身里面,不用借外界的助力。人們可以想起杜賽,她在鄧南遮的一部戲劇里,痛苦地遭到遺棄,沒有臂膀還想擁抱,沒有雙手還想抓住。在這一場里,她的身體學會了遠遠超過了她的身體的愛撫表情,這一場屬于她的演技中令人難忘的絕技。它給人帶來一種印象:手臂是一種多余的東西,一種裝飾品,是富人和無節制者的物品,人們可以把它扔掉以便成為完全赤貧。她在這一瞬間給人的印象是,好像她并沒有失去一件重要的東西;倒不如說是像這樣的一個人,他把他的杯子送掉,以便從小溪中喝水,或者像一個光著身子,在完全赤身裸體之中還有點兒束手無策的人。在羅丹的沒有手臂的立像場合,情況就是如此;它并不缺少任何必要的東西。人們站在它們面前,就像面對著完整的、完美的東西,它們不容許加上任何補充。認為一件作品是未完成的那種感覺,不是來自單單的觀看,而是來自過于詳細的考慮,來自狹隘的迂腐想法,認為手臂是附屬于身體的一部分,一個沒有手臂的身體,就不能算是完整的,無論如何也不能。不久以前,人們對于從畫面的邊上切斷的印象派畫家的樹也曾同樣表示反對;但人們很快就習慣于這種印象,人們至少是對于畫家,學會了理解和相信:一件藝術品的完整不一定有必要跟通常的物品恰好完整相合,與此無關,在繪畫內部會產生新的統一,新的聯合、新的關系和平衡。在雕刻中也并無異樣。藝術家的權限,就在于從許多物中創造出一物,從一物的*小的部分創出一個世界。在羅丹的作品中有好些手,獨立的、小小的手,它們不屬于任何一個軀體,它們是充滿生氣的。這些手,它們挺直著,憤怒、惱火,這些手,它們的五個豎立的手指似乎在狂吠,像冥府看門狗的五個脖頸。這些手,有行走的和睡著的手,還有些醒著的手;犯罪的、帶有遺傳素質的手,還有些疲倦的,什么也不再想望的,躺在某處角落里,像病獸一樣,知道無人能幫助它們的手。可是,手已經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一個三角洲,有許多來自遠方的生命洪流匯合到這里,以便傾注到行動的大江里。有一部手的歷史,實際上,手有它們自己的文化,有其特殊的美;人們承認它們有這些權利,就是可以有自己的發展,自己的愿望、感情、脾氣和愛好。可是羅丹,通過他給予自己的教育,知道人體純粹是由生命的舞臺組成,這種生命,到處都可以有其個性而變成偉大,而且有這種力量,給這種廣泛振蕩的面的任何部位賦予一個整體的獨立性和充實。正如在羅丹看來,只有當一個共同的(內的或外的)活動發動人體的全部四肢和全力,人體才是一個整體,因此,在他看來,另一方面也要有不同的人體各部分由于內在的必然性互相湊合,順序構成一個有機體。一只手,如果放在另一人體的肩上或大腿上,就不再完全屬于它原來所屬的軀體,由它和它所接觸或抓住的對象,就產生一件新的物品,多生出另一件沒有任何名字也不屬于任何人的物品;現在,問題就在于這件有其確定界限的物品。這個認識就是羅丹的群像配置的原則;由此出現了那種聞所未聞的人像的結合、形象的相連,那種無論如何也不互相分離的結合。他并不從互抱在一起的人像出發,他沒有許多模特兒,由他將他們排列整理而放在一起。他從接觸得*緊的部位開始,以此作為他的作品的*高點;哪里有什么新的東西出現,他就從那里開始,對那伴隨著新物的生成而來的充滿神秘的現象,獻出有關他的工具的全部知識。可以說,他是在這個處所發出電光之處工作,他只看著整個軀體上的被電光照著的部分。被命名為《接吻》的那個少女和男子的偉大的群像所具有的魅力,就在于對生命的聰明合理的分配;人們有這種感覺,仿佛從這里的所有的接觸面上,有強波,有美、預感和力的戰栗透進這兩個軀體里面。因此,達到這種效果:人們認為在這兩個軀體上面到處都看到這個接吻的喜悅;這個接吻像升起的太陽,它的光到處普照。可是,更令人驚奇的,是那另一個接吻,在它的周圍,像一座花園的圍墻一樣,屹立著那座名叫《永久的偶像》的作品。此座大理石像的復制品之一,是歐仁·卡里埃的收藏品,在他住宅的靜靜的暮色之中,這鮮明的石頭,在那里就像總在重復同樣動作的噴泉,重復那具有魔力的同樣的升落動作的噴泉。一個少女跪著。她的美麗的身體溫柔地向后倚靠。她的右臂伸向身后,她的手像摸索一樣摸到她的腳。在沒有任何通向外界之路這三條線之中,她的生命及其秘密就一同關閉在里面。在她這樣跪著時,她下面的石頭把她舉起來。在這個少女由于懶散,由于夢想,或是由于孤寂而陷入的姿態之中,人們突然認為看出一種古老的神圣的姿態,就是遠古的殘酷祭禮中的女神所陷入的那種姿態。這個女人的頭稍許向前垂下;帶有一種寬容、高貴和忍耐的表情,仿佛從靜夜的高處,她俯視著那個把他的頭,像埋在許多花中一樣埋在她的胸口的男子。他也跪著,但比她低,低低地跪在石頭里。他的雙手放在背后,仿佛是毫無價值的無用的物品。右手是張開的,可以看到手心。從這座群像上顯露出一種充滿神秘的偉大。人們不敢(正如對羅丹的作品常是如此一樣)給它賦予一種意義。它有無數的意義。各種思想像影子一樣掠過它的上面,而在每個思想背后,又升起新的謎一樣的意義,顯得澄明而無可名狀。
- 主題:里爾克的孤獨
里爾克對孤獨的熱愛無以復加,過了100年,看他寫羅丹,寫一個超越了自己時代的藝術家,知道了什么可以永恒,握住永恒的孤獨,在與自己的對話里,找到人世的秘密。
- 主題:外國名家散文叢書
作者都是知名的或有專攻的大家名人,文章也都不錯,只不過譯者有的不盡如人意,總體來說還可以,這套書目前大概買了20幾本,有的折扣不理想暫時還沒買,目標是收藏全了。紙張質量中上等,印刷良好,書籍品相全新,折扣用券之后都控制在3折以下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