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指導-方法與實踐能力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274519
- 條形碼:9787030274519 ; 978-7-03-027451-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指導-方法與實踐能力 本書特色
本書分為自然地理環境綜合研究理論基礎、應用能力及技能培養、實習基地三篇,主要介紹了地域分異規律及過程;中國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特征;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基本方法;自然地理學野外能力培養;自然地理要素野外觀測;煙臺周邊區域實習基地;西安周邊區域實習基地;北京周邊區域實習基地;新疆實習基地等內容。可作為高等院校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本科生實習教材,同時也可供相關專業科研、教學人員參考。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指導-方法與實踐能力 內容簡介
本書共9章,分為上、中、下三篇:自然地理環境綜合研究理論基礎、應用能力及技能培養、實習基地。在教學內容上體現實用性、可操作性、實踐性。通過對野外自然地理五大要素信息的采集、處理和分析能力的訓練,以及實習報告的編寫,全面培養學生的調研技能和實踐能力。特別強調應用能力培養,以適應專業能力培養目標不斷提高的要求。注重突出野外實習特色,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既能系統掌握自然地理學的科學理論,又能更好地掌握野外知識、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本科生實習教材,同時也可供相關專業科研、教學人員參考。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指導-方法與實踐能力 目錄
上篇 自然地理環境綜合研究理論基礎
第1章 地域分異規律及過程
1.1 緯度地帶性分異
1.2 干濕度地帶性分異
1.3 垂直地帶性分異
1.4 其他類型的地域分異
1.5 地理過程
1.6 全球環境演變
第2章 中國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特征
2.1 氣候與大氣環流
2.2 水文
2.3 土壤
2.4 生物群落及生態系統
2.5 各類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2.6 人類活動
中篇 應用能力及技能培養
第3章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基本方法
3.1 實地觀察法
3.2 實地勘測法
3.3 訪談調查法
3.4 抽樣調查法
3.5 問卷調查法
3.6 地圖法
3.7 野外定點觀測法
3.8 剖面圖法
3.9 遙感圖像法
3.10 “3s”方法
3.11 比較法
3.12 因果法
3.13 素描與攝影法
3.14 資料檢索法及其技能
3.15 資料分析與處理技能
第4章 自然地理學野外能力培養
4.1 野外能力培養的主要教學任務
4.2 實踐應用領域
4.3 野外實習能力培養的主要內容
4.4 學科能力培養
4.5 學科技能培養
4.6 野外實習的工作程序
第5章 自然地理要素野外觀測
5.1 野外地貌調查與分析
5.2 野外氣象要素觀測
5.3 水文要素野外觀測
5.4 野外土壤剖面觀察
5.5 野外植物調查
5.6 自然景觀帶調查
下篇 實習基地
第6章 煙臺周邊區域實習基地
6.1 實習基地概況
6.2 主要觀測點與觀測內容
6.3 實習內容、路線觀測與操作
6.4 實習總結與討論
第7章 西安周邊區域實習基地
7.1 實習基地概況
7.2 主要觀測區觀測點選擇與觀測內容
7.3 實習內容、路線觀測與操作
7.4 實習總結與討論
第8章 北京周邊區域實習基地
8.1 實習基地概況
8.2 主要觀測點與觀測內容
8.3 實習內容、路線與操作
8.4 實習總結與討論
第9章 新疆實習基地
9.1 實習基地概況
9.2 主要觀測內容
9.3 實習內容、路線觀測
9.4 實習總結與討論
主要參考文獻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指導-方法與實踐能力 節選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指導:方法與實踐能力》共9章,分為上、中、下三篇:自然地理環境綜合研究理論基礎、應用能力及技能培養、實習基地。在教學內容上體現實用性、可操作性、實踐性。通過對野外自然地理五大要素信息的采集、處理和分析能力的訓練,以及實習報告的編寫,全面培養學生的調研技能和實踐能力。特別強調應用能力培養,以適應專業能力培養目標不斷提高的要求。注重突出野外實習特色,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既能系統掌握自然地理學的科學理論,又能更好地掌握野外知識、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指導:方法與實踐能力》可作為高等院校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本科生實習教材,同時也可供相關專業科研、教學人員參考。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指導-方法與實踐能力 相關資料
插圖:本章主要對地域分異規律——緯度地帶性和非緯度地帶性進行闡述。包括因距海遠近不同而形成的氣候干濕分異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帶性分異兩個方面。使學生了解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氣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群落等)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物質和能量的轉化過程以及發展變化規律。同時,強調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然景觀。它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氣、土壤與基礎地質、水文與植物,還包含這一地域范圍內過去和現在人類活動的種種結果,即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種自然要素在內的自然綜合體。這樣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景觀的各個組成成分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可以根據特定地域景觀構成的各個組分的復雜關系,從一個組分或要素的特征推導出其他成分或要素的特征,以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地球表層自然環境及其組成要素在空間分布上的變化規律稱為地域分異規律,即地球表層自然環境及其組成要素,在空間上的某個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對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和有規律的變化。主要的幾種分異規律是:由太陽輻射隨緯度分布不均引起的緯度地帶性;由海陸間水分交換強度不同引起的從海岸向大陸中心發生變化的干濕度地帶性;由大地構造和大地形引起的地域分異;隨山地海拔不同呈現的水熱條件差異而產生的垂直帶性;由地方地形、地面組成物質、地下水埋深不同等引起的地方性分異以及小尺度分異等。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