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書系-理論之樹常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347761
- 條形碼:9787506347761 ; 978-7-5063-4776-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書系-理論之樹常青 目錄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書系-理論之樹常青 節選
《理論之樹常青》是胡平編著的,主要內容包括:**輯理論視野、小說八條——不談成績,只說問題、敘述的盛宴語言的危機、怎么寫·寫什么——當前長篇小說創作的基本問題、職業批評與媒體傳播、評論界要適應文學新格局、青春文學與“80后”寫作、關于小小說創作答記者問、關于詩歌的外行話、第二輯綜合述評、我所經歷的第四屆茅盾文學獎、我所經歷的第七屆茅盾文學獎、1988至1990年短篇小說創作述評、1990年短篇小說創作述評、1991年短篇小說創作述評等等。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書系-理論之樹常青 相關資料
很高興和大家見面,做一個交流。我現在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任主任,關注當前創作的基本情況多一些,也經常參加一些評獎、評選、評論工作。今天想結合當前創作、特別是當前長篇小說創作,談一些自己對創作問題的思考,題目叫《怎么寫?寫什么》。為什么要講這個題目呢?自然是有感而發。目前,我們的中短篇小說創作應該說是很成熟,了,但長篇小說創作不夠完全成熟。幾十年來,我們成長起一批較成熟的小說家,他們目前大都在攻長篇,又缺乏經驗,長篇的問題就突出出來了。我最近寫了一個關于去年短篇小說的概述,一開始就提出三個最好的短篇小說:一個是遲子建的《一壇豬油》,第二個是朱山坡的《陪夜的女人》,第三個是盛可以的《缺乏經驗的世界》。都可以稱為比較完美的小說,就是說短篇小說真的有我們非常滿意的作品。長篇小說呢,相對而言完美的很少,就是說現在的長篇小說還不夠成熟。最近北京市評文藝獎,它是把長篇、中篇、短篇小說放在一起評的,加起來評出四部。有人就問,長篇和中篇、短篇分量不一樣,怎么放在一起評呢?短篇豈不吃虧嗎?我倒覺得不一定,因為,無論對于長篇、中篇還是短篇,藝術上是否圓滿是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的指標。就是說,如果一個好的短篇藝術上圓滿的話,我就會把票投給短篇,而不會投給藝術上不圓滿的長篇。所以,長篇在分量上、內容上雖然占了優勢,但未必就一定比短篇強。其實,總的來說,當下圓滿的長篇小說是很少的,形勢如此。我參加了組織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評獎工作,同時任評獎辦公室主任,經歷了從初選審讀組到評委會的全過程,對前幾年的長篇小說看了不少,了解一些情況。應該說,對于最后評出來的四部作品,大家基本是滿意的,這是一方面。但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也還缺乏更好的作品、更響亮的作品。這個形勢相比起1995年第四屆茅盾文學獎時就有差別了。1995年我也在創研部,還沒有去魯院,參加了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的評獎工作。那個時候,出了一部作品叫《白鹿原》,主要因為這部作品,評獎工作拖了一年多,就是無法啟動。為什么呢?因為對它有爭議,又繞不過這部作品,可見它的分量。當時二十三個評委里,大約有一半人反對這部作品,大約一半人贊成這部作品,同時,所有評委又都承認對這部作品是必須認真討論的。最后,采取折衷的辦法,使《白鹿原》獲獎,于是才皆大歡喜。這一屆沒有這個問題,這一屆沒有繞不過去的作品。實際上,初選審讀提供的二十部備選篇目是很準確的,沒有遺漏應該獲獎的重要作品。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書系-理論之樹常青 作者簡介
胡平,評論家、作家、研究員,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生于北京,碩士研究生畢業。1986年起在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工作,歷任副研究員、創作研究處處長;1999年調魯迅文學院任副院長、研究員、常務副院長。2008年調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任主任。發表文學理論專著《敘事文學感染力研究》及文學批評著述百余萬字。發表長篇小說《末世》、《犯罪升級》、《原代碼》,撰寫長篇電視劇本《犯罪升級》、《白日》、《威脅》、《內幕》、《洪武紀事》等。多次擔任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等國內重要獎項評委。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