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1978-2008-中國社會學30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472681
- 條形碼:9787500472681 ; 978-7-5004-7268-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78-2008-中國社會學30年 本書特色
《中國社會學30年》(1978-2008)在手,不僅可以掌握社會學的整體發展情況,也可以全面把握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部難得的了解中國社會30年變革歷史的權威性著作。
1978-2008-中國社會學30年 內容簡介
簡介 本書由中國著名社會學家鄭杭生主編,全國各高校、社會科學院著名社會學專家學者共同合作,按學科和研究領域劃分為29個專題,由本學科研究領域*具權威性的專家學者執筆,詳細記述了1978-2008年中國社會學的發展情況、社會學各分支學科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進展,是全面記錄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社會學重建至今的一部權威性學術工具書和社會學發展的史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一書在手,不僅可以掌握社會學的整體發展情況,也可以全面把握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部難得的了解中國社會30年變革歷史的權威性著作。
1978-2008-中國社會學30年 目錄
1978-2008-中國社會學30年 節選
《中國社會學30年》(1978-2008)由中國著名社會學家鄭杭生主編,全國各高校、社會科學院著名社會學專家學者共同合作,按學科和研究領域劃分為29個專題,由本學科研究領域*具權威性的專家學者執筆,詳細記述了1978-2008年中國社會學的發展情況、社會學各分支學科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進展,是全面記錄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社會學重建至今的一部權威性學術工具書和社會學發展的史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1978-2008-中國社會學30年 相關資料
社會分層研究社會分層研究是社會學學科綿亙不斷的主題之一,社會分層研究的焦點是關于社會的平等與不平等、公平與不公平、公正與不公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遇到的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一改革以來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巨大變化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社會分層結構具有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方面,它體現出1949年革命的重要影響,解放以前的那樣一種階級結構被打碎,從所有權上看,人們的經濟地位差異不大,這樣,財產分層的地位大大下降,社會上分為工人、農民、干部、知識分子等幾個大的階層;另一方面,在經濟分層地位下降的同時,另一種,以身份分層為主要標準的分層體系又開始形成。具體說,它體現為城鄉分野的戶籍分層現象突出,城市里面身份制突出,工人與干部身份分層明顯,以及形成了一整套干部級別制度,和形成了與單位制密切結合的身份差異體系。身份制突出,這反映出中國社會基本上還屬于一種傳統的社會分層結構。改革開放以前的這樣一套以身份制為主要特征的社會分層體系,與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平均主義是大體吻合的,不同地區、不同體系、不同單位很少流動,就業和職務的終身制突出,這就造成了所謂“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分配體制。這種體制束縛勞動者積極性的發揮,與競爭機制和市場經濟都是相抵觸的。1979年以后,中國的政治、經濟和其他各方面的政策有了重大調整,開始實行一套全新的改革開放政策。例如,在經濟政策上,從單純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多種所有制形式,從單一的計劃經濟轉變為增加市場調節的成分并逐步形成了新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農村的人民公社體制轉變為農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等等。又如在政治上,逐步健全了法治,調整了社會各群體的關系,提高了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等等。在上述重大政策變遷的影響下,當代中國社會分層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可以從群體分層結構與制度變遷兩個方面看。從群體分層結構看,比較大的變化包括農民隊伍的變化、工人隊伍的發展和新的個體私營工商層的出現等。從制度變遷看,比較大的變化有城鄉結構與關系的變遷,單位制的變遷,社會分層評價體系的變化,等等。下面具體闡述這些變化。(一)農民的職業分化與新職業體系的形成現代化與工業化基本上是同步的,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迅速推進所帶來的最大的職業變化就是農業勞動隊伍的縮小和工業勞動隊伍的擴大。改革開放以前,從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問
1978-2008-中國社會學30年 作者簡介
鄭杭生,1936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進修社會學和現代西方哲學。1984年受命創建人大社會學研究所、1987年建立社會學系。1986年和1993年分別作為學術帶頭人建立“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碩士點和博士點,1998年建立社會學博士后流動站。曾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社會學系第一任主任,副校長(1987.9-1997.5)。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北京市社會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社會學評審組召集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社會學評審組長,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