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在北大聽講座第18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2288041
- 條形碼:9787802288041 ; 978-7-80228-804-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北大聽講座第18輯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北大聽講座”書系的第十八輯,所收文章皆為專家、教授、知名學者、社會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講。文章深入淺出,簡練樸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學理、又有催人奮進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謂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錦。
在浮華之風日盛的今日社會,對所有“為國求學、努力自愛”的人們來說,北大講座中傳來的思想之聲是真正值得認真品味和用心領會的。
在北大聽講座第18輯 目錄
多元世界中的中國國際關系
東北亞現代化進程中的奧林匹克現象
《物權法》的得與失
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
成敗晉商——明清商幫的崛起與衰落
文化游走
道家的精神氣質
正說吳三桂
口才成就人才
從考古文物談服飾文化和禮儀
視覺文化的轉向
留法勤工儉學時期中國藝術家的生存狀況
人文叩問
女性主義的性政治
中國婦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音樂審美與心理健康
傳統文化與幸福人生
在北大聽講座第18輯 節選
國事關懷
多元世界中的中國國際關系
各位同學:
大家晚上好。(掌聲)
首先我要感謝北京大學學生會邀請我來做這個講座,北大是我從小的夢想,但可惜這個夢想一直沒有實現,今天能夠站在這個講臺上,我感到尤其的榮幸。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多元世界中的中國國際關系》,這個題目涵蓋面非常大,我簡單整理了一個提綱,希望在這段有限的時間內,能夠將我的觀點和理論充分表述出來。
一、關于國際關系通常的觀點和理論
現在在市場上可以看到《貨幣戰爭》這本書,我想在座的很多人應該都讀過,這本書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即世界是否被某個由黑客組成的神秘團體操縱著。我讀完這本書后,腦海中就有這樣一種印象:世界是由某個很小的、封閉的、很神秘的、猶太人的、具有猶太教性質的獨特團體所控制,而世界上的所有國際關系和重要的國際沖突都可以從單純的貨幣因素來理解。人類有很多情結,例如哈利·波特情結,由此我們是否可以設想,在人類社會之外有一個秘密的社團,他們制作并輸出程序,他們看得見我們,但我們卻看不見他們,他們就像黑客帝國組織一樣,決定著我們蕓蕓眾生的命運。國際關系是否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呢?我們暫且把這個問題放一邊,先看一看其他國際關系理論的不同觀點和闡釋。
在國際政治中有一種很有名的理論,叫現實主義理論,這個理論發展到今天已經滋生出很多的分支和派系,非常復雜。在這里,我不想對這個問題做任何學術方面的討論,我只想著重介紹其中的一種理論,即進攻性現實主義。這個理論以米爾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為代表,他和其他現實主義理淪家都有一個相同的觀點,他們都認為國家是有主體行為內涵的載體,和人一樣,國家也要追求利益*大化和權力*大化,國家尤其是民族國家天生就處在一種權力的擴張中。在米爾斯·海默看來,現代社會和過去并沒有不同,中國的崛起和以前美國的崛起也沒有不同。他認為,美國是修正主義國家。但是注意!我們過去認為,凡是背離社會主義運動的都叫修正主義。但這里的修正主義并不是這個意思,它指的是任何國家、任何大國都有修改國際現狀、擴張自己權力的意圖,這種意圖以損害別人權力為代價。所以米爾斯·海默以一個美國知識分子的視角看來,今天中國的和平崛起也只不過是一種劃分而已,中國將來一定會擴張,中國一定會雄心勃勃地成為亞太地區的大國。因為中國和其他的大國是一樣的,中國耍生存,就必將走上這樣的道路。
以上這兩種觀點,我們可以進行一下對比。這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世界是由銀行家、小團體掌握著,一種認為世界是由某個國家、某個大國主宰著,世界是大國的游戲場和戰場。所以,它們實際上都認為世界是由現實的利益所主宰,這個現實的利益在現實主義的視角中是傳統的民族國家,而在《貨幣戰爭》中是一小群我們看不見的非民族國家的團體,并在全球結成網絡,但我們卻看不見他們。這是前兩種理論。那么,這兩種理論是否準確把握了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呢?我們需要繼續梳理不同的觀點。
我想在座各位對下面這個理論可能比較熟悉,即文明沖突理論。這是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Huntington)提出的。在他的文明沖突視角中,銀行家不占有任何地位,他的整本書既沒有談到貨幣也沒有談到銀行家。取而代之的是,他把國家沖突放在更大的國際視野中來理解——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爭奪利益,而是文明與文明在爭奪利益;不是國家在謀取利益*大化,而是文明在謀取利益*大化。按照主流觀點,世界上有幾大宗教,有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雖小,只有600萬信徒,而且由單一的民族組成,但這個宗教很重要。在亞洲,有佛教,有我們一般所說的儒家思想(亨廷頓將之定義為儒教),還有神道教,這是基于日本在世界文化中的作用而考慮的,*后還有印度教。每個宗教內部都不是同質的,不是均一體,基督教就可以分為新教、天主教、東正教,在這三教之下,還可以繼續劃分;伊斯蘭教呢,可以分為遜尼派和什葉派;佛教也是,大乘、小乘、藏傳喇嘛佛教。亨廷頓認為,世界的沖突歸根結底是由文明引起的,這些文明有親緣關系,它們要么很接近,要么因為歷史原因導致了今天的沖突,他認為文明的沖突是*根本的沖突,其重要性超過了國家利益的沖突。因為這個理論,亨廷頓在學術界備受爭議。但是,在“911”之后,亨廷頓的觀點引起了大家的重視,并開始反思文明的沖突。亨廷頓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理論宣教家,他是一個科學家、一個實證的科學工作者,他做了大量的研究,進而證明在冷戰之后無數的沖突都和文明有關系,這個結論非常具有說服力。在巴爾干半島,克羅地亞人、南斯拉夫人、阿爾巴尼亞人,僅僅因為宗教的不同而導致了長期的相互仇殺;在今天的土耳其北部,我們看到,遜尼派和什葉派穆斯林因為不同的宗教信仰導致了尖銳的沖突。所以,亨廷頓得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結論,他認為,將來對基督教文明構成挑戰的是兩種文明,是哪兩種文明呢?伊斯蘭教和儒教。由于歷史上形成的傳統和沖突,伊斯蘭教認為自己受到基督教和猶太教的聯合壓迫,以色列的建國、巴以的沖突等都讓他們感覺到,美國在袒護這些國家,而他們則是被壓迫的一方。我們看到,本·拉登對美國的恐怖活動不僅是恐怖分子的活動,也反映了一種強烈的文明沖突。那么儒教呢?我們招誰惹誰了,為什么他們會認為儒教將對基督教構成威脅呢?亨廷頓是這么論證的:首先,儒教國家具有龐大的人口,在漫長的歷史中,他們都是單一的種族、單一的文明,而且他們有一種文明的優越感,盡管這種優越感在今天是否存在值得懷疑,但在歷史上,中華民族無疑是一個非常有優越感的民族。其次,儒教具有將自己的道德信念轉化成巨大生產力的能力,這種能力在今天已經得到印證。我們首先在日本的經濟奇跡中看到這種能力,然后是“亞洲四小龍”,之后是中國的崛起。
這是亨廷頓的觀點。在我看來,他掩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即世界的沖突難道僅僅是文明的沖突嗎?國與國之間難道僅僅因為文明的相同就會形成親緣關系么?照這樣推理,中國和日本的國家關系應該是*好,大陸和臺灣也早統一了,但事實并不是這樣。亨廷頓早在1990年就寫了一本書,叫《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他在這本書里明顯區分了“我們”和“他們”。誰是“我們”?誰是“他們”?“我們”是民主國家,“他們”是非民主國家。這里有一個簡單的二元劃分,這種劃分在布什總統那里得到了重申,“我們的”、“贊成我們的”、“我們這邊的”是民主的,而“那邊”可能包含不同的政體,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非民主的。這樣一種在我們看來很過時的國際關系劃分方法,其實并沒有過時,在很多時候,民主和非民主成為凝聚內部共識和樹立外部敵人的*佳和*廉價手段。所以,在判斷亞洲的一些政治線索和政治結盟時,我們會感覺到,要遏制中國,*簡單的、成本*低的一個辦法就是打意識形態這張牌。“因為我們是民主國家,所以美國和印度必然走在一起”,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觀點。所以,文明的沖突固然是一個方面,但意識形態的問題在今天依然存在,盡管中國人已經很現實,很實用主義,但是我們要知道,國際社會存在著這樣的觀點。
對以上四種視角(因為**種還不能稱之為理論,它只是一本暢銷書中的觀點),我們可以進行總結歸類,前兩種盡管不同,但不同中有相同,它們都認為物質性的某種因素、某種力量在影響著世界;后兩種顯然不是這樣,它們認為沖突的根源是觀念性因素。
第五種觀點叫新制度主義理論,由美國斯坦福學派的約翰·梅耶(John Mayer)等一批學者提出。這種觀點也是從理念的視角來分析國際關系,但得出的觀點卻和前面幾種理論完全不同。根據這種觀點,世界出現了一種大同的趨向,它提出了一個著名的例子——“小島理論”。什么叫“小島理論”呢?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浩瀚的南太平洋發現了一個新的小島,這個小島有原始的民族、原生態的文化,有它自己的一套東西,這個小島在被發現之后,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約翰·梅耶推測,很有可能的一種情況是:聯合國立即派遣代表團到小島,并與島上的酋長或首領進行聯系。之后的情況可想而知,他們很快將測算自己的經濟、核算自己的GDP,他們會計算他們的城市化水平和教育程度,他們會計算我們所有國家都在計算的東西。之后很快他們就會建立一系列國家部門,這時人類社會相同的邏輯開始發生作用,一些部門開始建立,進而制定各種法律,公民權、人權、價值觀念等都會在其中體現出來,一樣也不會少,*后,小島制定了自己的憲法,成立一個共和國,成為主權國家并被聯合國接納。然后小島會與各種國際組織發生關系,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給他們貸款,聯合國勞工組織會來監督他們的勞工權益。這時小島上的居民會說,我們有local文化,我們就有童工,你們不要干涉。外部組織就會開始爭論:你有local culture,但我們有WOdd culture,我們的世界文化不允許有童工的存在。受到這種影響,小島內部也會有爭執:如果按照理性判斷,這種制度到底對不對?但是注意,這個理性的概念也是從西方、從國際上引來的。所以*后的情況很可能是:文化學者很欣賞這個小島,希望能保留小島的原生態文化,雖然在這種文化中,女生不能上學,甚至會有祭人的禮儀;但在外部力量的牽引下,小島已經不可避免地發生巨大的變化,并逐漸走向國際化。在這里有一個因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世界文化和全球共識。約翰·梅耶認為,世界出現了所謂的異質同晶現象。這個概念來自社會學,所謂異質就是指不同,即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一套東西;所謂同晶就是指,起初國家之間是不同的,但會越來越一樣,比如大家都在談民主、公民權、法制國家、環境保護、氣候問題等。那么,這種理念是如何導致世界相似的?這個學派都是西方中心主義者,他們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理念都產生于西方,沒有東西產生于非西方,這聽起來有點文化霸權主義。他們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這些理念通過聯合國等一套國際系統(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達到了標準化、系統化、科學化和量化,*后這些國際組織通過由上而下的形式將這些理念在全世界擴散開來。即使在民族國家,這種擴散也是必然的,無論他們接受與否。雖然我們也在探討區域文化,但我們看到的現象是,備個國家都在不斷地簽署國際公約,比如,國際勞動組織有八個核心條約,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都簽署了。很多國家為了適應這些公約,不得不修改了自己的憲法;很多國家也都承認要與世界接軌,即使這種承認只是口頭上的。但是,很少有國家公開提出反對某個國際公約,或者說反對這一套理論體系,比如人權、公民權,某個國家實際上可能做不到,但他們可以先理念接軌,也可以寫入憲法,但不會有國家權,這樣的國家雖然也有,但這是例外,按照約翰·梅耶的觀點,例外決定了規則,正因為有例外所以才要一套規則加以約束。
聽完這五種觀點,大家覺得哪種比較有道理?或者都沒有道理?在《中國崛起策》序言中,我引用了唐永勝教授的一段話:“中國要在21世紀有大作為,不僅要在國際競爭角逐的一般技巧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還應及時認清國際政治發展的大趨勢,從而激發出更大的戰略智慧,敏銳洞察未來世界可能的走勢,及時消除自身存在的不適合未來發展的種種弊端,維護國家安全,謀求社會全面發展。”生活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必須很深刻地思考我們這個時代和過去有哪些異同,國際發展的大趨勢究竟在哪里?我們對陸權、空權和海權的討論,事實上都離不開對未來國際大趨勢的把握,如果在這方面出現了錯誤,就可能導致戰略判斷的失誤,所以我認為,認識未來的大趨勢并加以探索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的責任,當然,這不是通過一場報告就可以完成的,但是我希望這場報告可以激起大家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為中國的未來出謀劃策。
二、全球化:一個綜合的概念
未來的大趨勢有很多,我今天要談的是全球化。全球化的概念和外延非常廣泛,一般所說的全球化是指經濟貿易的全球化和資本的全球化,但事實上全球化有很多方面,比如思想文化觀念的全球化,認為世界在趨同;意識形態的全球化,致力于意識形態的輸出;宗教的全球化,基督教有所謂彌賽亞的使命觀,要在全球推廣他們的宗教,伊斯蘭教也有這樣的探討;政治制度的全球化;此外還有生活方式的全球化,無論生活在北京還是生活在約翰內斯堡、溫哥華、布宜諾斯艾利斯,我們會感覺到,世界各地是越來越像,大家談論的話題、交往的方式、流行的時尚、使用的internet等等都出現了全球化。一般認為,全球化開始的時間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當時西方發生了一個重要事件——石油危機,這迫使西方對自身的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整個體系進行重新思考,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則被看作是全球化開始的重要標志,從此以后,美元開始和黃金脫鉤,美元可以加大自己的發行量,國際資本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自己的*大貨幣機會。我們知道,在此之前資本是被管制的,它盡管也有投資,但整體而言,它只是在民族國家范圍內流動。但是,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資本開始跨越國界進行投資以獲得*大的利潤,在這個過程中就形成了一個產業分工的鏈條,我們將之稱為經濟全球化,由此帶來的一系列思想觀念、制度、文化的全球化都是由經濟全球化所帶動和決定的。
中國的經濟奇跡:全球化進程中塑造的“杰作”
有關中國經濟奇跡的討論和解釋有很多,我看到一種非常有趣的觀點,認為誰能完整解釋中國發生經濟奇跡的原因,誰就可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關于這個問題,有很多因素可以考慮,比如文化、自身的優勢等,但是在這里,我要把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結合起來,我認為,中國的經濟奇跡是全球化進程中塑造的一個“杰作”。由于中國抓住了全球化過程中產業分工的機會,抓住了制造業資本在全球流動的機會,因此中國成為全球制造業資本的主要流向國,并在全球產業分工中成功躍升為制造業的龍頭,這是中國發生經濟奇跡的一個重要原因。……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