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465539
- 條形碼:9787500465539 ; 978-7-5004-6553-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論 本書特色
近年來,眾多學者一直在研究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問題,但中國文學批評到底應該怎樣轉,學者們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筆者認為,真正要弄懂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回到中國文學批評轉型發生的原點,研究當時中國文學批評為什么會發生轉型,文學批評家們又是如何進行轉型的,他們為什么會這樣轉型,以及他們的轉型實踐對當今中國文學批評發展的啟示。本書全面探討了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的時間、路徑,以及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實踐對當今中國文學批評發展的啟示,指出科學化和人本化是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的必然選擇。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論 內容簡介
近年來,眾多學者一直在研究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問題,但中國文學批評到底應該怎樣轉,學者們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筆者認為,真正要弄懂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回到中國文學批評轉型發生的原點,研究當時中國文學批評為什么會發生轉型,文學批評家們又是如何進行轉型的,他們為什么會這樣轉型,以及他們的轉型實踐對當今中國文學批評發展的啟示。
但是,要研究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的發生,首先必須弄清楚兩個問題,即什么是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發生在什么時候。任何時代的一種文學批評,其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批評主體、批評對象、批評文本、批評功能等。一般來說,文學批評方法的改變,還不能說是文學批評的“轉型”,因為倘若主體、對象、功能沒有變的話,其基本的“型 ”就還未變。例如20世紀的西方文學批評,各種批評方法潮起潮落,但它們都同屬西方的“現代”型文學批評。只有當批評主體、批評對象、批評文本、批評功能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之后,文學批評才能說是發生了“轉型”。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究竟從何時開始,這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但是在諸種意見之中,呼聲*高的是“五四”說,這以我們各種版本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以及部分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為代表。但是筆者不這樣認為,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的發生并不是起于“五四”時期,長久以來,我們的學術界陷入了一個誤區。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應發生于晚清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
中國文學批評發展到晚清為什么會出現轉型?首先是因為社會歷史危機。到了18世紀末,清王朝的統治開始衰落,逐漸陷入嚴重的社會危機。但是,在沉重的社會危機面前,治古文經學的漢學家們卻束手無策。乾嘉古文經學沒落導致今文經學興起,而今文經學興起致使經世致用思潮復活,經世致用思潮要求文學批評的功能發生轉變。其次是因為西學東漸。晚清西學大量涌人,中國傳統文化發生危機,儒學正統地位逐漸喪失。而儒學正統地位喪失導致新式教育興起,新式教育的興起又為中國培育了大量的新型知識分子。新型知識分子成為批評主體,必然會導致中國文學批評發生轉型。再次是因為文體變革。中國傳統文學的主要文體是詩詞,小說等不受重視。但晚清之時,小說地位日益提高。而文學文體和文學批評文體二者之間存在較大的依存關系,即文學批評文體的發展是基于文學文體的變化。因此,當文學批評對象發生改變的時候,中國文學批評發生轉型也就在所必然了。前兩者屬文學批評轉型發生的“外發型”原因,即中國文學批評轉型的“他律性”規律,而后者則屬于文學批評轉型發生的“內發型”原因,即中國文學批評轉型的“自律性”規律。
中國文學批評的轉型到底是怎樣發生的,也就是說轉型發生的路徑是什么?如果對中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文學批評作一總體概括的話,應該說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文學革,命它包括“詩界革命”、 “文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二是王國維等人的西體中用,如《紅樓夢評論》;三是以章太炎等為代表的文學復古。這三種文學批評各有其不同的文學觀念和主張,但卻又一致地實踐著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例如,中國文學批評的主體發生了改變,以前為封建士大夫,現在的梁啟超、章太炎、王國維等均為現代中國的知識分子;批評對象發生了改變,晚清以前的中國文學批評,其批評對象主要是詩歌和散文,不重視小說等敘事文學,而現在梁啟超高舉“小說界革命”大旗,王國維發表《<紅樓夢>評論》,章太炎為《洪秀全演義》作序;批評文本發生了改變,中國古典文學批評文本體式,主要是序、紀傳體、品語、詩體以及評點體等,梁、章、王等都發表了一些專門的文學批評論文,它們不同于古代文學批評中那些散見于子書中的某些章節、片斷的文論,也不同于筆記體的詩話、詞話和小說戲曲評點;批評功能發生了改變,中國古代文學批評韻功能主要在于維護封建道統、文統、義法等,梁啟超等文學批評家們,其文學批評功能轉變的關鍵之點就在于人本思想的出現。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論 目錄
abstract
引言
**節 問題的緣起、目標和方法
一 為什么要研究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的發生?
二 研究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的發生應達到什么目標?
三 如何研究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的發生?
第二節 研究的對象、歷史和現狀
一 研究的對象及其范圍
二 研究的歷史及其進程
三 研究的現狀及其不足
**章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的“義界”
**節 中國文學批評視野中的“現代轉型”
一 中國文學批評視野中的“轉型”
二 中國文學批評視野中的“現代”
三 中國文學批評視野中的“現代轉型”
第二節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五四說”批判
一 “五四說”的局限
二 “五四說”存在的根據
三 “五四說”批判的意義
第二章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的緣由
**節 社會危機與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
一 晚清社會危機與今文經學的興起
二 今文經學與“經世致用”思潮的復活
三 經世致用與晚清文學批評轉型的發生
第二節 西學東漸與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的轉型
一 晚清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及其特點
二 中國傳統文化的衰落與新式教育的興起
三 晚清新型知識分子與中國文學批評的轉型
第三節 文體變革與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
一 中國文學的文體發展軌跡描述
二 中國文學批評文體的發展軌跡描述
三 文學文體變革與文學批評的轉型
第三章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的路徑
**節 文學革命與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
一 百余年來晚清文學革命研究的成績與不足
二 晚清文學革命中文學批評主體的轉變
三 晚清文學革命中文學批評對象和文本的轉變
四 晚清文學革命中文學批評功能的轉變
第二節 西體中用與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
一 晚清時對待中西文化的四種態度
二 中國文學批評史上西體中用的*初表現
三 《<紅樓夢>評論》與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
第三節 文學復古與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
一 中國文學復古的源流及其特征
二 章太炎文學復古的主要觀點
三 章太炎與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
第四章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的立場
**節 進化論與梁啟超等的文學革命
一 進化論與文學革命發動的原因
二 進化論與文學革命發動的過程
三 從自然科學學說到現代中國意識形態的進化論
第二節 民族主義與章太炎的文學復古
一 章太炎現代民族主義思想的產生
二 民族主義與章太炎復古文學觀的形成
三 民族主義與章太炎文學復古的局限
第五章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的啟示
**節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中的科學化
一 20世紀初中國文學批評轉型中的科學化傾向
二 20世紀末中國文學批評轉型的爭論
三 文學批評為何會走向科學化之路
第二節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中的人本化
一 20世紀初中國文學批評中的人本化傾向
二 20世紀80年代文學主體性論爭的實質
三 文學批評為何要走向人本化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文學批評現代轉型發生論 作者簡介
莊桂成,1974年生,男,湖北監利人,江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藝理論研究。曾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江漢論壇》、《武漢大學學報》、《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學術文章三十余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