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手機畫語(畫家致友人書與畫)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56328
- 條形碼:9787100056328 ; 978-7-100-05632-8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手機畫語(畫家致友人書與畫) 本書特色
21世紀,手機不再是一種時尚,它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以至八九旬的老人舉著手機拉家常也不再是件稀罕事。手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無窮的便利,發條短信即可溝通信息、互致問候。誰能想到個別有心人卻在生活、工作、行旅的間隙,以手機短信為手段,似無意卻有心地進行別出心裁的藝術創作呢?畫家劉玉山就是其中的一位。 劉玉山先生63歲學會使用手寫筆發送短信,65歲于無意中摸索到用手機作畫的功能,于是一發而不可收。本書收集了他發給親友們的近三百則手機短信和六十余幅手機畫。透過這些文字和畫作,我們可以看到作者這些靈感引爆背后的長期思考和積淀。
手機畫語(畫家致友人書與畫) 內容簡介
該書匯集了畫家劉玉山用手機描繪的畫作和書寫的短信文字。書中所收入的近三百遍短文包括:社會生活札記、繪畫藝術筆記和寫生旅行日記。繪畫作品多是作者在旅途中的寫生。作者劉玉山擅長版畫、美術評論。1965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輯。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津貼。
手機畫語(畫家致友人書與畫) 目錄
手機畫語(畫家致友人書與畫) 節選
問的浩然才情
秦晉
當我翻看劉玉山的手機繪畫和他的書稿時,想到了一個詞:出“手”
不凡。
有兩個古人講到過繪畫與心和手的關系。一位是中國唐代的著名詩
人白居易,他在評論一位張氏畫師時說:“張但得于心,傳于手,亦不
自知其然而然也。”另一位是羅馬時期的希臘作家弗·菲羅斯特拉圖
斯,他認為畫家的工作是“用心和手來圖繪萬物”的。隨著社會科學的
發展,繪畫的方式也在變化。劉玉山的《手機畫語》,就使我們對“得
于心,傳于手”有了新的認識。當初誰能想到可以在手機上繪畫和寫作,
并且在瞬間傳到天南地北呢?更讓我們沒有料到的是,這樣一個在現代
藝術發展中,處于前衛的,率先實踐新技術的,竟然是一個年逾六十,
在國內外舉辦過多次個人畫展的著名畫家。然而,當讀這些“手機畫”
和“短信文”的時候,我們不僅會被那濃縮在方寸間的深邃的才思和熾
熱的情感所打動,而且也會明白這種十分超前的探索性的創作,為什么
會是由劉玉山去完成的。
《手機畫語》中所收集的近三百篇短文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社會生活札記。反映作者對社會生活諸多方面的關注和思
考。社會改革問題,市場管理問題,遏制腐敗問題,生態環保問題,弱
勢群體問題,城市改造問題,文物保護問題,乃至國家足球的狀態及前
途問題……他為我們所面對的一切問題憂心忡忡,他把所有的事情都看
成是自己的事情而為之殫精竭慮。這就是劉玉山。一個在繪制抽象畫時,
完全進入超現實思維的藝術家,心中卻充滿了對真實的具體的現實生活
的思考。我覺得劉玉山身上的社會和公益情結,是他人生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不僅沒有妨礙他的藝術創作,反而是他繪畫藝術不斷提高、不斷
拓展、不斷保持生命感的巨大動力。社會觀是藝術觀念的內核和藝術實
踐的基礎。有成就的藝術家無不是他那個時代的思想先驅。一個對社會
狀況視而不見、對民生疾苦無動于衷,沒有激情和缺乏愛心的人,肯定
不會在藝術上創造奇跡。用劉玉山的話說:“藝術是創作者情感和思緒
的一種凝結形式。”所以無論是什么思潮和流派,不管是什么樣的表達
形式,*重要的永遠是它傳遞出來的精神情感和思想理念。藝術的價值
歸根結締是由藝術家的人格、靈魂所決定的。
另一類是繪畫藝術筆記。這是“畫語”里篇幅*多、*有價值和意
義的部分。涉及繪畫藝術理論、繪畫創作體驗、藝術的繼承和發展以及
藝術與人生、與社會、與經濟的關系。這些被高度濃縮的藝術思考和藝
術感受,反映了劉玉山的繪畫藝術觀和他的創作態度。這其中有三點是
劉玉山特別強調的,也是我們研究現代藝術時值得重視的。一、藝術的
前提是藝術家“有話要說”。繪畫是一種表達和傾訴,是畫家情緒和思
想的外化。劉玉山說:“怕的是無病呻吟、造作、虛偽和裝腔作勢。”許
多人因為看不懂現代繪畫就認為現代畫派的作品是故弄玄虛。畢加索指
出:“人們不能光畫他所看到的東西,而必須首先要畫出他對事物的認
識。”這個“認識”就是畫家要說的話。藝術的創造和變革,是一種社
會文化現象,不是無緣無故的,各個時代的藝術家,不過是在不斷尋找
更能表達自己的方式罷了。所以,有話要對這個世界說,是一切藝術內
涵的本質。二、作畫,一定要“獨善其美”。“要善于發現對象在你視覺
中獨有的形式美”。劉玉山在這里強調的不僅是一個藝術個性和藝術風
格的問題,而是一種藝術創造的審美境界。就是說,你不是想方設法拿
出一個與眾不同的東西來給別人看,而是在你觀察事物時,就要有獨特
的感受能力、體驗能力和思考能力;從而讓自然融于個性,服從于繪畫
的精神。這樣,才能使繪畫成為“自在自如的狀態”和“自主自覺的行
為”。三、現代藝術所揭示的是深層心理的變化。劉玉山在幾處講到他
在外地作畫的情景。當他忽然被一種景致和氣氛感染和觸動的時候,在
沒有畫具的情況下,會就手拿出草紙,用香煙過濾嘴蘸著墨汁,快速捕
捉下當時的感覺;一幅油畫會突然因為一縷陽光的感動,而刮去已經上
好的油彩,把他瞬間的印象用新的色彩表現出來。這種現代繪畫藝術的
靈感和直覺、對主觀感受的強調、對色彩效應的追求、對繪畫精神力量
表達的執著,在劉玉山的創作中十分突出。他說:“藝術是人的性靈和
自然、社會相結合的精神產物。藝術創作有著一個十分復雜的情感、思
維凝結和噴發的過程。直覺判斷和不斷調整是作畫的關鍵。”這與在美
術史上著名的野獸派畫家馬蒂斯所說的,“一切真正具有創造性的努力
都是在人的心靈深處完成的。創作開始時,藝術家一步一步地認識、理
解對象,并且用心靈去同化它,直至被描繪的對象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是相通的,這和自居易所謂的“不自知其然而然也”,表達的是一個意
思。這里,都涉及了藝術知覺過程的無意識結構,即畫家在作畫時反映
出的“無意識視覺樣式”。它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繪畫心理學問題。19世
紀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他說:“一句
話,將模糊的思緒還原到心理生活中應有的位置上,這正是我如此迫切
地想提起注意的事情。”詹姆士顯然已經意識到,很多在意識中模糊的
東西,只有在潛意識的層次上才能找到答案。正因為這是一個有待探索
的問題,所以他特別強調這是他“如此迫切地想提起注意的事情”。我
們由此可知,劉玉山在不足700字的短信中所涉及的不是一個小問題。
第三類是寫生旅行日記。這一部分凸現了劉玉山與大自然的那種與
生俱來的獨特的親近感。戈壁沙漠、高原雪山、黃土地、大草原、江
南水鄉、邊城古鎮、繁華都會、窮鄉僻壤,到處都有他的足跡。他說:
“珍惜一切生命活體,同情并關心一切弱者,景仰一切與我們同在的大
自然,我們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大自然使他對生命、對美、對
人的意義有了真正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認識。他不是在畫室里培育出來的,
而是在大自然中磨煉和成長起來的!妒謾C畫語》本身就是離鄉背井、
行途漫漫的產物。他把旅行當作人生,當作藝術。借用后印象派畫家塞
尚的話說,他的世界存在于“眼睛的思維里”;看,是一種創造性的事
業。劉玉山的這些旅途記錄里,有些是相當漂亮的散文,如“沙漠中墨
黑一片”、“瑪納斯湖”、“魔鬼城的魅力”、“偉大,隱藏在深山中”、“半
個月亮爬上來”、“穿紅衣衫的女孩”等。這些散文雖然短小,但有一種
特殊的美感,因為它是從一個有愛心、有良知、有品位的藝術家的眼睛
里折射出來的,是一個畫家與大自然的真誠對白。
誠然,《手機畫語》并非劉玉山創作的主要部分,與他的油畫、彩
繪和雕塑相比,也許是一種順帶延伸出來的品種。但這無疑是他*具特
色、*富創意、*有想象力的創作。它給人們的是一種全新的感覺。奇
特別致的構想,不同凡響的才情,熱烈純粹的人品,以及無處不在的活
力和永無止境的探求精神,都會讓讀到它的人感到一種清新的氣息和震
撼的力量。
2007年8月26日北京
說在乃平同學畫作后面的話
前兩天去四中開會,校友報編輯同仁交給我一本書——《關乃平彩
墨畫集》,要我從中選幾幅作品,并順便寫篇短文在校友報上予以介紹。
我趕忙答應下來,因為我了解他,喜歡他和他的畫。
50年代中期,我上高中,他讀初中,我們都迷戀藝術。那時,我不
知道他爸爸是已故的大藝術家關廣志。雖然我早就為他那光影斑斕、充
滿滄桑感的水彩畫所震撼和感動,但乃平卻從未對我說起過。我只知道
他有著一位在三十九中當教員的樸樸實實的媽媽,還有就是他家有一輛
菲利浦牌的舊女車。周日,他常把這輛車借給我,使我能背上畫夾子到
城郊去寫生。至今,我還有一幅西直門老城樓的炭筆加淡彩的速寫,可
作那段時日我們友誼的紀念。
乃平皮膚白白的,說話慢而柔,一雙大眼睛總是透閃出一股渴望和
對你的信任感,他是個單純而求知欲很強的人。
后來,我到中央美術學院讀書,在美術館曾碰到過他,他告訴我,
他已考入中央美院附中。“好啦!咱們又快成校友了。”我說。倆人談得
特投緣。
可沒成想,沒過多久再碰到他時,他又告訴我,他已從中央美院附
中退學了,重新考入了北京四中讀書,問他為什么,他說他媽媽不同
意他搞藝術,堅決不同意。“為什么?”我問。他垂下頭,一臉的無奈,
沒回答我。大約他也真的不知為什么吧!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有
一次在王府井新華書店偶然再和他相遇時,我得知他在北京一遠郊文化
館中當差的情況,這才恍然意識到,他媽媽不讓他弄藝術,可能就是看
破了藝術這行當沒作為——“你爸爸關廣志藝術上那么精熟,在英國學
習時就攀上了令人驚羨的高峰,回國后又怎么樣了?不仍是陷入到一個
凄凄冷冷的窘境嗎?”再看眼下中國藝術家的處境,連關廣志先生那時
還不如。在“文化大革命”那瘋狂的時代,像乃平小弟這樣一介白面書
生在精神上所陷囹圄之深,是想而得見的。那時,盡管我們心有所想,
亦不敢深談,兩人眼中只能透著熱切的同情,握握手,相惜而別。
但為“四人幫”始料不及的是,歷史自有它運動的規律,而規律是
不能人為制造的。*終,他們徹底垮臺了。舉世歡騰,中國大地一片陽
光燦爛,藝術家終于可以有所作為了。那么,乃平怎么樣了呢?我始終
惦念著,但再無他的音訊。
1993年,我們正在全力以赴地編輯出版一部48卷本的《中國現代
美術全集》。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包從日本寄來的厚厚郵件。拆開后,
才知是乃平弟寄來的,內中不但有他寫給我的一封熱情洋溢的信,敘
述了他這么多年在日本求發展的情況,對少年時情誼的眷戀、珍愛,而
且,還有他先父關廣志先生的幾幅十分寶貴的水彩、水粉和銅版畫的反
轉片。它們,正好是對《全集》有關卷冊中涉及早期代表流派的一個補
充和印證,十分有價值。“一個大孝子——他在適當的時機找到了一個
*為恰當的形式,為他的先父確立了在中國近代藝術史上的地位。”我
心中默然想著,對他生發了一股由衷的敬意。
1994年,我應邀赴日本辦展和講學,在東京終于再次和他相會了。
他穿著筆挺的西服,膚色白凈的他顯得更加儒雅和自信。我參觀了他的新
家,墻上掛著他的畫,和他的人一樣,一派嫻靜、清逸之感。我參觀了他
多年來一直司職的東洋美術學校中國畫科,感受到了他為中國藝術傳播到
日本所付出的辛勞和不菲的成果。粉碎“四人幫”后,他終于在人生的舞
臺上成功地扮演了一個藝術活動家、藝術教育家和藝術家的角色。
看他的畫,如觀其人。以這本彩墨集中的作品為例,那輕柔、淡雅
的畫面氛圍,總能帶你進入一個寧謐、詩意的境界,一如他為人的純樸、
坦率。那素雅和諧的色彩,總能給人一種精神上的舒暢感和優雅的美感,
它們很自然地傳導出了他內心世界的平靜和對外部世界深摯的愛戀。而
他那似水墨又似水彩的畫作形式,不總是能給人一種中西藝術調和相融
的另類吸引力嗎?乃平是個沉靜的人,但也是個勤于思考和探求的人。
我想任何企圖通過文字來復述藝術作品情境的努力都是笨拙的,*妥帖
的辦法還是由觀者自己去品味藝術家的作品。
好啦,拉拉雜雜鋪陳了這許多,算是為您欣賞乃平畫作時的一種背
景聲吧!
玉山轉發原寫的一篇小文2005.1.2
在新疆通往塔什庫爾干的山口,我曾鉆進過一個柯爾克孜人的石砌
小屋,其簡陋、貧困之狀,令人難以置信,但主人公臉上那質樸、友善
的表情,至今仍浮現在我眼前。
現在社會上人和人貧富的差距愈來愈大,而且,其“分離”的速度
亦變得更快:一個用汽油筒改裝成烤白薯爐子的下崗工人,再拼力干,
也不過是多賣上三五斤白薯,多掙它幾塊錢而已。但一個有幾百萬運轉
資金的房地產商,就可以從銀行貸它幾千萬元開盤售樓,然后先不付施
工隊的建筑款,卻從買房者手中收受預訂款幾千萬甚至上億元。不要兩
年,他就成了億萬富豪。這種差距和速度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嗎?抑
或是社會演進的一種必然?我心存疑問。
不論公允與否吧,那些誠樸的普通勞動者,他們在精神中所保有的
品格、道德,卻活生生地感動著我,并引發著我對他們的敬重。
玉山2005.6.29
這是發生在這個酷熱夏天中的一個絕對真實的故事:
昨天晚上8點半左右,吾正俯身在小桌上畫畫,突有一蠅飄然落下,
一跤跌倒在畫紙上,猝然而死。吾甚驚詫,估摸系中暑之故,因此刻室
溫已達攝氏35度。
稍晚小息,我以手機短信形式,將此事報告給二弟。不久,二人即
分別致函于我,坦陳其推斷。前者提出“殉情說”:“你畫上的墨點被該
蠅誤認為是它的異性,吸引了它。”后者則提出“誘殺說”:“是你墨缸
中的水雜質太多,有異味,被其誤飲所致。”
雖然二位均具想象力和幽默感,但結論卻相去甚遠。緣由大概是:
前者系一位“女權主義者”,后者則為一激進的“環保主義者”。
一笑!
玉山畫余報之2005.7.8晨
手機畫語(畫家致友人書與畫) 作者簡介
p>作者簡介
1940年生于北京。
1954年至1960年就讀于于京四中。
1965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
1976年開始從事美術編輯工作,歷任編輯、編輯室主任、總編輯助理。
1985年至2000年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輯,職稱編審。
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全集》(60卷本)編輯出版委員會編委、《中
國現代美術全集》(48卷本)編輯出版委員會主任、國家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
北京四中校友會副會長。
裝幀設計和責編的《毛澤東故居藏書畫家贈品集》、《故宮博物院藏明清扇面書
畫集》、《中國古代木刻畫選集》曾在1986年、1987年、1988年獲萊比錫“世
界最美圖書”銅牌獎兩枚、銀牌獎一枚。1989年《中國古代木刻畫選集》再獲
六年一次的“國際藝術圖書”金牌獎。
出版有《中國古代花鳥畫百圖》、《劉玉山畫集》、《劉玉山速寫集》、《劉玉山畫
盤作品選》、《劉玉山黑白畫作品選》、《當代著名中國畫家個案研究——劉玉山
江南水鄉畫集》等。
美術作品曾在歐、美、亞等地區展出,并在中國北京、廈門、大連、青島、中
國香港以及美國、加拿大、日本、葡萄牙舉辦個人畫展并講學。
1994年獲美國加州圣地亞哥大學頒發的“美國國際榮譽學者”證書,1995年獲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