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國際政治的理性思考 版權信息
- ISBN:7301108850
- 條形碼:9787301108857 ; 978-7-301-10885-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際政治的理性思考 內容簡介
二、新現實的挑戰
新思維的出現是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現實。當代世界各國之間的政治、經
濟、軍事關系交叉發展,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局面:盟國之間密切的軍事合
作與激烈的經濟競爭同時進行;意識形態上的對立不妨礙安全關系的發展;
社會制度上的共性無助于緩解領土爭端和軍事對抗;共同宗教信仰未必能成
為民族統一的凝聚力,宗教的號召力卻往往是國家間戰爭的催化劑。由于世
界政治的多方面變化,各國的戰爭理論和戰略思想都會根據各自所面臨的新
現實,進一步進行調整。那么,我國理論界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有哪些新
現實需要進行理論探索呢?
1.在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上.我國理論家需要解釋的新現實是:
**,在過去的四十多年中,雖然戰爭的危險一直存在,世界大戰并未
爆發,在可預見的將來也不會爆發。軍備競賽的升級與戰爭危險的增長看來
不是同步的。美蘇之間的全面軍備競賽從常規武器到核武器,從陸地、海洋
到外層空間,正在不斷擴展和升級。與此同時,中國在裁軍方面采取了一系
列重要行動,繼續壓縮國防開支。
第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沒有發生戰爭,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卻爆發過大
規模的武裝沖突。今天對我國領土與安全構成直接威脅的,不是發達資本主
義國家,而是其他類型的國家。
第三,戰后局部戰爭大都發生在第三世界國家之間。雖然有殖民時期留
下來的問題、超級大國爭奪等因素,但戰爭頻繁并持續不斷的原因,不能完
全歸于外部干涉。超級大國有時反而需要通過對話或默契以防止局部沖突擴
大化。在地區性民族或種族沖突中,階級斗爭的因素不明顯。
第四,戰后在西方國家同第三世界國家之間進行的一些戰爭及出現的戰
爭危機,例如,美國進行的侵朝戰爭、侵越戰爭,美國對格林納達的入侵,
美國同利比亞、伊朗的沖突,英國對阿根廷的馬島戰爭等,都不是(或不能
引發為)“典型”的帝國主義戰爭,即壟斷資產階級為爭奪投資場所、原料
產地和銷售市場而進行的戰爭。對這些沖突需要做出更深層次的理論分析。
第五,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國民經濟軍事化不是必然趨勢,統
治階級不再靠暴力鎮壓手段維持政權,也不存在國內革命戰爭的現實可能性
。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國內戰爭,也不直接反映階級對抗。
2.當代蘇聯的戰爭與和平理論,必須回答上列事實中的大部分問題。與
中國面臨的不同現實是,蘇聯的主要軍事對手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因此關
于帝國主義國家構成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主要威脅的觀點仍然有較強的適應性
。戈爾巴喬夫等人回避了關于社會國家之間戰爭的理論說明。
但是,蘇聯在對外政策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是無法回避的。例如,巨
大的軍費開支,造成了它在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競賽中處于落后地位
;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武裝入侵帶來了惡劣的政治影響;對阿富汗的侵略更引
起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以及國內人民的反感和抵制,不得不進行反思和政策
調整;建立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的建議,至今未取得任何進展。種種事實向蘇
聯領導人證明,單靠強大的軍事機器和武力的運用,既不能換來自身的安全
感,也不能達到預定的政治目標,更不能換取國際威望。相反,戰爭手段的
使用付出了巨大的政治經濟代價。
3.關于使用武力的教訓同樣適用于美國。越南戰爭的慘痛經驗迫使美國
對自己使用戰爭手段的有效性提出懷疑。西方國家在國外長期卷入軍事沖突
,一定會受到國內外輿論的強烈譴責。美國在海外的軍事基地遭到駐在國人
民越來越多的抗議。北美、西歐、大洋洲以及日本的和平運動,不能不受到
西方政府的重視。
西方過去一貫宣傳說,對國際安全的威脅來自“共產黨國家、共產主義
意識形態和共產黨煽動的叛亂”。這一論調在一些重大的現實面前站不住腳
。首先,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再視中國為它們安全的威脅,反而企圖同中國進
行戰略合作,但中國的社會制度并沒有發生變化。其次,近年來給西方造成
嚴重麻煩的地區性沖突和危機中,許多事件都沒有看得見的“莫斯科之手”
,更不是當地共產黨活動造成的。國際恐怖活動,也無法歸罪于蘇聯及其同
情者。再次,隨著蘇聯國內政治和對外政策的變化,西方國家必須重新估計
蘇聯威脅的程度和方式。
中、蘇、美等政治大國的外交政策取向雖然有本質的不同,但是戰略思
想的基礎都是從本國利益出發,對世界各種基本政治力量進行分析估量。不
過,將世界各國按照某些標準(各國標準不同)劃分為“好國家”和“壞國家
”,或者“朋友”和“敵人”,這種思維定勢已越來越不適應新時代的世界
政治進程。多樣化的政治現象需要有多元化的政治理論來解釋。
P7-P8
國際政治的理性思考 目錄
關于戰爭與和平理論的思考提綱
一、新思維的出現
二、新現實的挑戰
三、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反思和啟迪
四、不同傳統觀點的歸納和比較
五、新思路的探索
國際關系理論與中國外交研究
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理論的定義和目標
二、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理論思維框架
三、中國對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態度
四、中國外交研究中的一些理論問題
民族與民族主義
一、民族概念
二、民族與國家
三、民族主義
“文明沖突”論戰評述
一、亨廷頓理論及其反對意見
二、“文明”的概念和劃分
三、文明和文化問題對國際政治的重要性
四、東西方文明的融合?
五、關于伊斯蘭文明
六、關于西方文明
七、結語:政治含義
亨廷頓理論的啟迪與謬誤
一、“理性”思維的有限性
二、“非理性”眼光的錯覺
三、在“諸神的爭吵”中多幾分超脫
美國意識形態的新趨勢
一、美國意識形態演變的全球化背景
二、美國的社會趨勢和意識形態中的新觀念
三、美國意識形態的對外投射
美國霸權的邏輯
一、簡單劃一的意識形態
二、立足于國內民主的霸權主義
三、民主的擴大促進霸權思想的膨脹
四、民族主義和基于國內體驗的國際行為方式
五、霸權行為的國內制約
六、結論
戰略分析
論美國“兩個中國”政策的起源
美國外交思想傳統與對華政策
美國對華政策中的“戰略大三角”
一、對中蘇“一視同仁”(1972—1978年)
二、“傾向北京”(1979—1984年)
三、蘇聯因素淡化(1985—1988年)
四、戰略利益的重新定位(1989—1991年)
五、分析與結論
“遏制”還是“交往”?——評冷戰后美國對華政策
高處不勝寒——冷戰后美國的世界地位初探
一、老問題、新發展,老現象、新解釋
二、調整評價尺度
三、全球化和外部世界的挑戰
四、結論:“高處不勝寒”
美國恐怖事件的震撼
一、深仇大恨從何而來
二、美國陷入新的戰略困境
三、對美國社會的震撼
蘇美爭霸的歷史教訓和中國的強國之路
一、歷史環境的對比
二、經濟全球化提供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三、關于蘇美國力消長和爭霸態勢的分析
四、霸權的代價
五、結論
冷靜、冷靜、再冷靜——對當前美國與中美關系的幾點觀察
一、冷眼看美國
二、冷靜看待中國的周邊環境:“朋友要交,心中有數”
三、冷靜處理中美關系:提高警惕,既不怕,也不得罪
中美危機行為比較分析
一、中美危機的基本特征
二、中美危機中的非對稱性
三、中美兩國危機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指導原則
四、總結歷史經驗,避免重大危機
MultipolarityversusHegemonism:ChineseViewsofInternationalPolitics
InternationalStructure:Multipolarization
MajorThreat:Hegemonism
DesirableInternationalOrder:Non-interferenceinEachOther'sInternalAffairs
PolicyImplications:ADefensivePosture
China'sChangingRoleinAsia
TheRiseofChina
DefiningChina’sStrategyTowardAsia
TheChina-U.S.Relationship:ADominantFactor
Conclusion
FromPaperTigertoRealLeviathan.China’sImageoftheUnitedStatesSince1949
TheHistoricalContrast
ContextualContrast
StrategicandSecurityDimension
SocioeconomicandCulturalDimension
PoliticalandIdeologicalDimension
AmericanImage,orChina'sMirrorImage?
China'sSearchforStabilitywithAmerica
After9/11
TheLonelySuperpower
NotInvulnerable
EyeonAsia
Long-termInterests
讀書拾零
摩根索理論的現實性與非現實性——《國家間政治》譯序
一、關于國家權力與國家利益
二、關于意識形態和道義原則
三、關于國家間的權力斗爭
四、關于通向普遍和平的道路
五、關于對本書的評價及其他
從國家間政治走向世界政治——《國家間政治》新版譯序
政如其人——讀《基辛格傳》
《美國人民的歷史》序
《美國憲政歷程》序言
《光榮與夢想》中文再版序言
《美國(列國志)》序言
《美國國會與外交政策》序言
一篇舊作的自省
國際政治的理性思考 作者簡介
王緝思,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院長,兼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原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另兼任中華美國學會會長、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中國改革開放論壇副理事長等。曾先后在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密歇根大學、美國克萊蒙.麥金納學院任訪問學者或訪問教授。主要教學和研究方向為美國外交、中美關系、國際政治理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