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循環經濟學 版權信息
- ISBN:7800878449
- 條形碼:9787800878442 ; 978-7-80087-844-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循環經濟學 本書特色
循環經濟指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遵循生態規律,以原材料和廢物的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原則,以盡量抑制廢物生產、再使用、再生利用、熱回收、無害化處置為順序的經濟活動,目的在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學 內容簡介
循環經濟學是研究人們按照生態學規律從事經濟活動的科學。循環經濟學按生態規律和經濟學規律安排人類經濟活動,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與傳統的增長模式的區別在于:傳統的經濟增長將地球看成為無窮大的資源庫和排污場,一端從地球大量開采資源生產消費性產品,另一端向環境排放大量的廢水、廢氣和廢渣,以“資源-產品-廢棄”為表面形式,是一種線性增長模式。循環經濟立足于提高資源利于效率,在生產和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循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按“物質代謝”或“共生”的關鍵延伸產業鏈,以“資源-產品-廢棄-再生資源”為表現形式,是集約化的增長模式,從循環經濟的內涵和起源、理論基礎、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發展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總結,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學科的大學生、研究生及從事規劃與環境的管理者參閱。
循環經濟學 目錄
1.1 循環經濟的產生背景及其變化
1.2 循環經濟的基本概念
1.3 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
1.4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意義
2章 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
2.1 循環經濟的科學基礎
2.2 經濟學基礎
2.3 發展循環經濟的倫理道德
2.4 循環經濟遵循的原則
3章 產業生態學
3.1 基本概念
3.2 生態工業的發展機會
3.3 生態工業園設計的哲學視野
3.4 生態工業園及其討論
4章 循環經濟的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
4.1 資源效率評價——物質流分析
4.2 物流及其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影響
4.3 環境影響分析與管理
4.4 循環經濟系統評價與指標體系
5 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
5.1 循環經濟的重點技術
5.2 生態工業園的設計與支撐技術
5.3 循環經濟相關理論研究
6章 循環經濟的國外實踐與啟示
6.1 德國的主要做法與經驗
6.2 日本建立循環型社會的經驗
6.3 其他國家的經驗
6.5 國外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與啟示
7章 循環經濟的中國實踐與模式
7.1 生態農業模式
7.2 生態工業模式
7.3 資源綜合利用與環保產業
7.4 簡要小結
8章 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制度保障與對策
8.1 發展重點及其選擇
8.2 規劃引導循環經濟的發展
8.3 法律法規體系
8.4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8.5 形成政府推動和市場驅動的機制
8.6 發展循環經濟的其他促進措施
循環經濟學 作者簡介
周宏春,博士,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室主任。1956年出生于江蘇建湖縣。1978-1982年在南京大學地質系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讀書四年。其后在江蘇淮陰第二水文地質隊和南京環境地質總站工作過。1992年博士畢業后到原國家科委社會發展司從事資源和減災防災方面的科技項目管理。1993年開始參與《中國21世紀議程》和《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等國家重要文件的編寫工作,并負責了《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第一批)的編制和實施。1997年調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領域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產業與政策。畢業近20年來,在資源環境領域辛勤耕耘,共在國內外期刊報紙上發表各類論文60余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前瞻》(中國發展研究獎一等獎)、《北京市中小企業發展對策研究》(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等獎項的主要承擔人員;也是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多個項目的國內咨詢專家。 劉燕華,男,1950年4月出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國家科技部副部長,兼任中國減災十年委員會科技顧問,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災害防御協會副會長,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科技委員,澳大利亞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政策咨詢委員會理事,英國《災害與環境》雜志編委。 劉燕華先生長期從事區域發展研究,在農業布局和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取得出色成績,參與、組織和帶動了一系列科技項目,推動了國內聯合攻關以及國際科技合作,是國際上活躍的農業和生態環境專家。參與國際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變化(LUCC)項目的設計和組織,推動中國與國際在歐-亞范圍的LUCC合作。參與聯合國減災科技計劃的方案設計,組織國內減災項目和減災培訓,完成中國災害程度區域差異和災害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作為澳大利亞國際農業研究中心(ALCAR)的政策指導委員會成員和國際山地綜合開發中心(ICIMOD)項目負責人,組織并主持大量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主持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區域發展項目,在“脆弱生態環境整治與恢復技術研究”項目中,完成中國脆弱生態環境指標體系與類型劃分等。在“西藏土地資源評價”項目中,對農、林、牧業的生產潛力評估和土地承載力分析,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