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極簡法國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26633
- 條形碼:9787547326633 ; 978-7-5473-2663-3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極簡法國史 本書特色
看世界的新視野
本書是“東方看世界·區域國別極簡史叢書”之一。叢書旨在鼓勵優秀學者建構中國觀點和中國話語,陪伴我國讀者體驗世界和理解世界。叢書主編為著名學者孟鐘捷,其編寫團隊由當代我國優秀專家組成。叢書觀點新穎、思辨深刻、文字生動、圖片豐富、開本小巧、全彩印刷,整合區域國別研究新思維和極簡史新體裁,為讀者打開看世界的新視野。
法國史的新思路
本書是優秀青年學者朱明精心創作的一部有趣的法國史小品。作者以巴黎奧運會為切入點,走進法國歷史,不但介紹路易十四等著名人物,概括法國大革命等重大事件,而且采納年鑒學派和記憶之場的觀點,吸收全球史和城市史的思路,引導讀者探索法國人松弛感的根源,發現法國新聞的歷史典故,品味獨樹一幟的法國文化,觸摸法國歷史的深層結構。
極簡史的新體裁
本書是極簡史體裁的新實驗。篇幅簡短,開本小巧,便于隨身攜帶,滿足個性化閱讀需求;圖像豐富,全彩印刷,構建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它是法國史閱讀的入門手冊,作者分享著名作者的重要著作,鼓勵讀者以書為媒,走進法國;它是法國歷史旅游的指南,介紹法國各地的名勝古跡,講述記憶之場中的法國故事,鼓勵游客以書為伴,走遍法國。
極簡法國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優秀青年學者朱明精心創作的一部有趣的法國史小品。作者聚焦巴黎奧運會“出圈”畫面,分享“斷頭王后”等爭議節目的歷史典故,帶領讀者走進法國的“記憶之場”,品味法國人的“松弛感”。全書不但介紹拿破侖和法國大革命等大人物和大事件,而且梳理法國歷史的深層結構:文明和野蠻、宗教和世俗、巴黎和外省、中央和邊疆、法國對世界的影響及世界對法國的重塑。作者視野開闊,融入年鑒學派觀點,整合國別史和全球史。全書圖文并茂、全彩印刷,附有作者拍攝的精美照片。本書是讀者走進法國歷史的重要伙伴。
極簡法國史 目錄
叢書總序
引言
**章 拉丁和日耳曼的雙重基因
第二章 天主教的“長女”
第三章 帝國還是王國
第四章 巴黎:流動的盛宴
第五章 開疆拓土
第六章 法國的黃金時代
第七章 世界中的法國
極簡法國史 相關資料
極簡史系列是一套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區域國別史,它為當代我國讀者認識世界各國國情,理解世界各地歷史,思考各國家和各地區現代化道路的經驗和教訓提供了一種新的參考。錢乘旦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歷史學教授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創始院長英國皇家歷史學會通訊會士 引言
2024年夏季,巴黎舉辦了第33屆奧運會。毫無疑問,巴黎奧運會獨特的開幕式獲得了全世界的驚奇和稱贊,也理所當然地引發了全世界的爭議和批評。開幕式體現的創新和叛逆,令全世界再次加深了對法國的印象。如果不讓人眼前一亮,似乎不能體現法國的特色,但是,如果沒有引起熱議,似乎更不能體現法國的特色。這就是法國。
可能沒有哪個國家會在奧運會開幕式上體現如此多的繪畫、音樂、文學、電影等元素,而且這些文藝元素基本上都是法國的“原創”。
繪畫上,塞納河邊展示了喬治· 德· 拉圖爾的《方塊A的作弊者》,楓丹白露畫派的《加布里埃爾· 德斯特雷和她的姐妹》,畫中女主角僅從河里露出頭部,頗具創意。通過奧運圣火在盧浮宮的傳遞,展現了館藏經典之作《蒙娜麗莎》《馬拉之死》《梅杜薩之筏》,以及拉圖爾的《油燈前的瑪德萊娜》《圣愛蓮救治圣塞巴斯蒂安》,安格爾的《凱洛琳· 里維勒小姐肖像》,維杰· 勒布倫的《女畫家和她的女兒》。令人稱奇的是,畫中人物紛紛走出畫面。
音樂上,有古典音樂,比才的《卡門》、圣桑的《骷髏之舞》、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拉威爾的《水的嬉戲》《F大調弦樂四重奏》、薩蒂的《裸體舞曲三首》、保羅· 杜卡斯的《魔法師的學徒》、拉莫的歌劇《殷勤的印第安人》,也有現代音樂,伊迪絲· 琵雅芙的《愛的贊歌》。與法國有關的音樂劇《歌劇院幽靈》,以及極具法國風情的康康舞、卡巴萊,可能會讓人感覺親切一些。文學上,向觀眾展示的可能并不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作品,除了莫泊桑的《俊友》和雨果的《悲慘世界》人們比較熟悉,其他作品都是相對陌生的,如莫里哀的《華麗的戀人》、象征主義詩人魏爾倫的《無字浪漫曲》、繆塞的《勿以愛情為戲》、安妮· 埃爾諾的《簡單的激情》、蕾拉· 斯利瑪尼的《性與謊言》、拉迪蓋的《魔鬼附身》、拉克洛的《危險的關系》、皮埃爾· 德· 馬里沃的《愛情的凱旋》。不過,這些作品的主題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揭示了人類情感的復雜性和善變性,法國人特別擅長在這個領域進行探索,不斷深入思考和理解情感、欲望、激情這些非理性層面,而這些復雜性和善變性似乎恰恰是人工智能所不能掌握的。
引言
2024年夏季,巴黎舉辦了第33屆奧運會。毫無疑問,巴黎奧運會獨特的開幕式獲得了全世界的驚奇和稱贊,也理所當然地引發了全世界的爭議和批評。開幕式體現的創新和叛逆,令全世界再次加深了對法國的印象。如果不讓人眼前一亮,似乎不能體現法國的特色,但是,如果沒有引起熱議,似乎更不能體現法國的特色。這就是法國。
可能沒有哪個國家會在奧運會開幕式上體現如此多的繪畫、音樂、文學、電影等元素,而且這些文藝元素基本上都是法國的“原創”。
繪畫上,塞納河邊展示了喬治· 德· 拉圖爾的《方塊A的作弊者》,楓丹白露畫派的《加布里埃爾· 德斯特雷和她的姐妹》,畫中女主角僅從河里露出頭部,頗具創意。通過奧運圣火在盧浮宮的傳遞,展現了館藏經典之作《蒙娜麗莎》《馬拉之死》《梅杜薩之筏》,以及拉圖爾的《油燈前的瑪德萊娜》《圣愛蓮救治圣塞巴斯蒂安》,安格爾的《凱洛琳· 里維勒小姐肖像》,維杰· 勒布倫的《女畫家和她的女兒》。令人稱奇的是,畫中人物紛紛走出畫面。
音樂上,有古典音樂,比才的《卡門》、圣桑的《骷髏之舞》、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拉威爾的《水的嬉戲》《F大調弦樂四重奏》、薩蒂的《裸體舞曲三首》、保羅· 杜卡斯的《魔法師的學徒》、拉莫的歌劇《殷勤的印第安人》,也有現代音樂,伊迪絲· 琵雅芙的《愛的贊歌》。與法國有關的音樂劇《歌劇院幽靈》,以及極具法國風情的康康舞、卡巴萊,可能會讓人感覺親切一些。文學上,向觀眾展示的可能并不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作品,除了莫泊桑的《俊友》和雨果的《悲慘世界》人們比較熟悉,其他作品都是相對陌生的,如莫里哀的《華麗的戀人》、象征主義詩人魏爾倫的《無字浪漫曲》、繆塞的《勿以愛情為戲》、安妮· 埃爾諾的《簡單的激情》、蕾拉· 斯利瑪尼的《性與謊言》、拉迪蓋的《魔鬼附身》、拉克洛的《危險的關系》、皮埃爾· 德· 馬里沃的《愛情的凱旋》。不過,這些作品的主題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揭示了人類情感的復雜性和善變性,法國人特別擅長在這個領域進行探索,不斷深入思考和理解情感、欲望、激情這些非理性層面,而這些復雜性和善變性似乎恰恰是人工智能所不能掌握的。
電影是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開幕式也回顧了此事,并且重點致敬了“新浪潮”電影。這就是開幕式中為大多數人感到陌生的“三人行”鏡頭,其實是在讓人們聯想起法國“新浪潮”大師特呂弗的《朱爾與吉姆》和戈達爾的《法外之徒》,這兩部電影都是20世紀60年代的作品,體現了當時青年人對制度的抗爭和對情感的嘗試,滲透著導演對時代的思考。然而,在如今娛樂電影占主導的時代,這種讓人思考的電影愈加小眾,但是在法國,由此傳承下來的藝術電影依然流行,是法國人借助電影思考人生、社會、倫理的方式,因此也頗具法國特色。
開幕式還把被砍頭的王后安托瓦內特搬出來,提醒人們法國大革命這個“made in France”,又影響世界的歷史事件。同時,開幕式還展現了法國人發明的熱氣球和跑酷、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尤其是剛剛修復的巴黎圣母院。當然,還有法國人“發明”的后現代主義,這充分體現在對女性和邊緣群體的關照上,因此,會有開幕式上升起的十位杰出法國女性的雕像,以及那個引起極大爭議的“最后的晚餐和酒神”的表演。如果深入思考,其實這些還是要追溯到波伏娃和福柯,他們的思想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改變著這個世界,而且程度越來越深。
開幕式這種如數家珍般羅列本國各項成就的做法,除了讓人們感慨其家底之殷實,似乎也體現了法國人的“傲嬌”,但這正是驕傲的法國人必然會做的。也正是這些歷史遺產和小眾作品,講述了深刻的哲理,讓我們看到抵制資本、權力、流俗,保持自由、獨立、理性的法國人。雖然對情感的探索方面應當是非理性,但體現的依然是法國人號召的平等,與博愛、自由一道也是法國人對世界的貢獻。這些特點,無論是在法國的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都可以看出來。
當然,開幕式上的這些展示,并非隨意進行的,而是有所選擇的,有所強調的,是與法國歷史上的思想和文化成就息息相關的,體現的是法國人思想的深度。當然,其中也有遭到很多人批評的部分,但這在法國并不奇怪,因為法國思想中就飽含實驗性、先鋒性,以及顛覆性、革命性。
獨辟蹊徑、與眾不同,似乎構成了法國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并且形塑了獨一無二的法國文化,使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樹一幟,自成一體,又散發著難以抵抗的魅力,令人著迷,也令全世界都心向往之。為何法國能夠成為這樣充滿個性和特色的國家,其實正是由其歷史所決定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法國就不斷上演各種斗爭、反叛、革命,對秩序、權力、資本無窮無盡的拷問,似乎成了法國人的習慣,而這些思考的結晶,就是法國樂于向世人鋪陳和展現的那些文化成就。
通過這個開幕式,我們能夠大致了解法國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歷史和形象的,更可以從中看出其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短短三個多小時,讓我們對法國文化史,乃至法國思想史,有了一個快速的概覽。關于這些,我們可以在中世紀的封建社會、市民斗爭、法國大革命,乃至20世紀的思想家身上看出來。
而本書要做的,就是希望以類似的方式,讓讀者快速地理解法國何以成為今天的模樣,它是如何被自己的歷史所締造,所形塑。如果說這場奧運會開幕式是在橫截面上讓人們了解法國的文化,那么,本書就是要縱向講述法國的歷史。而且,與其他法國史書寫不同,本書選取了一些最典型的法國特點,或者影響法國最深的方面,并以此為中心展開法國史的講述,從而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法國何以成為法國。
傳統的法國史寫作,基本上都是按照時間線索,講述法國2000多年的歷史。其中,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是傳統的重點,也是法國史最膾炙人口的部分。后來,學術界出現了對舊制度時期(17—18世紀)經濟和社會史、19世紀法國史的研究。法國古代史(甚至包括10世紀以前的歷史)少有人問津,可能是因為法國的早期歷史比不上古希臘、古羅馬的輝煌,而文藝復興史(在意大利為14—16世紀,在法國一般僅為16世紀,以弗朗索瓦一世時代、盧瓦爾河谷城堡為代表)也沒有被重視,法國偉大的年鑒學派雖然重點研究近代早期,也就是文藝復興這個時期,但是代表人物布羅代爾的主要研究對象還是西班牙、意大利,法國史書寫被他安排到了人生最后階段,很可惜沒有完成。布羅代爾之后,中世紀盛期史(10—15世紀)受到更多關注,如勒高夫的《圣路易》,勒華拉杜里的《蒙塔尤》,喬治· 杜比的《大教堂時代》等一系列作品,都讓人們對那個充滿神跡的時代產生更多興趣。20世紀法國史也有不少研究,但這段歷史可能由于過于貼近現實而無法成為顯學。這樣,就形成了以法國大革命為巔峰,以18世紀為主體的法國歷史觀及其時間序列。
不過,到20世紀末,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后,法國史的研究和寫作經歷了很大的變化?臻g的視角越來越受到重視,從區域的、城市的角度進行研究和書寫,成為法國史的一大特色。皮埃爾· 諾拉的《記憶之場》,打破了以時間為線索的敘事,聚焦到一些重要的符號上,探索這些符號的源頭,并且對其應用和誤用進行研究,從而批判了一些歷史神話,幫助人們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法國的民族性,避免陷入民族主義陷阱中去;雅克· 雷維爾和安德烈· 布爾基耶爾的《法國史》從空間入手,講述法國的歷史,這其實很符合年鑒學派的傳統;布羅代爾的《法蘭西的特性》和勒華拉杜里的很多作品都是從區域入手,闡述法國的多樣性。
極簡法國史 作者簡介
朱明,歷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洛尼亞大學客座教授,巴黎高師、佛羅倫薩哈佛大學文藝復興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歐洲史、城市史、全球史、印度洋史等。著有《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合著)、《狼與雛菊》、《巴勒莫:一部全球史》、《地圖上的法國史》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