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偶然:機會、混亂,以及為什么我們做的每件事都重要

包郵 偶然:機會、混亂,以及為什么我們做的每件事都重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時間:2025-03-01
開本: 其他
本類榜單:社會科學銷量榜
中 圖 價:¥60.2(7.6折) 定價  ¥79.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偶然:機會、混亂,以及為什么我們做的每件事都重要 版權信息

偶然:機會、混亂,以及為什么我們做的每件事都重要 本書特色

1.【一場轟擊認知邊疆的奧德賽,一部引人深思、重塑三觀的作品】
這本書講的不是如何預測未來,也不是概率論,而是一個更真實的世界觀。作者以史學家般的精密與小說家的筆觸,揭示了人類歷史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如何引發巨大的連鎖反應。借由一對夫婦的京都之旅到原子彈的投放歷史,對因果關系的思維方式提出了直接挑戰,讓讀者在歷史的迷霧中看到命運的復雜交織。
2.【人生是宇宙開的“盲盒”,偶然才是主線劇情】
恐龍因一顆“偏航”的小行星滅絕,踢飛的足球救了海上落水的游客。每個人都是“人間觸發鍵”,小動作能改寫他人命運。書中用瘋狂案例證明:命運*愛玩“蝴蝶效應劇本殺”。讀完你會恍然大悟:那些搞砸的面試、錯過的航班,可能是宇宙偷偷塞給你的隱藏彩蛋。
3.【理性看待人生際遇,尊重機緣,不再焦慮,才能收獲幸!
這本書深入剖析了偶然性在人類進化與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作用。如萬維鋼所言:“你控制不了整個系統,所以不用焦慮。凡事不必做到*優,次優也很好?赐赀@本書,你會減少糾結,活得坦然,心胸擴大。”
4.【燃燒般的智識密度,從交叉學科中汲取智慧、反思當下】
作者借鑒了歷史學、進化生物學、社會心理學、量子力學、經濟學和科學哲學,以獨特而嶄新的視角看待事物發生的原因,深入分析了人類行為背后的動機與影響。這種多維度的解析方式,讓讀者在了解歷史事件的同時,也能對人類社會的運作機制有更深刻的理解。
5.【全球25位“**思想家”之一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全球政治學副教授布賴恩·克拉斯 破壁之作】
布賴恩·克拉斯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全球政治學副教授、研究員,牛津大學客座研究員。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墩雇冯s志2024年全球25位“**思想家”之一。
6.【羅家德、薛兆豐、巴曙松、萬維鋼、嚴飛 強烈推薦】
·巴曙松盛贊本書:“一本提醒我們在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面前,保持謹慎與謙遜的有價值的著作。”
·萬維鋼《精英日課》6推薦書目,萬維鋼對本書進行萬字解讀。
·清華大學教授羅家德、知名經濟學者薛兆豐、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 強烈推薦。


偶然:機會、混亂,以及為什么我們做的每件事都重要 內容簡介

·如果你的人生可以重來,一切還會和原來一樣嗎? ·一對夫婦的假期和一片云層,如何決定數十萬人的生死和日本的命運? ·人類的進化是不可避免的,還是只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產物? ·“復雜科學”“混沌理論”是如何作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的? 這本書的核心議題是:看似無關緊要的事件是如何引發連鎖反應,以我們無法預見的方式塑造個人命運和歷史敘事的? 作者通過復雜科學、混沌理論、量子力學、基因漂變、涌現現象、自組織臨界現象、蝴蝶效應等自然科學的經典研究,試圖回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偶然性問題。 這本書認為,事物發展受偶然因素的驅動,尤其涉及改變我們的生活和重塑世界的重大事件時。大到人類進化、國家命運、政治博弈、經濟危機,小到個人的職業發展、社會交往、人生選擇、命運際遇,偶然性都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在極端不確定性的時代,如何理解看似隨機變化的時局和大事件,這本書從不同的角度對諸多歷史大事件進行深度挖掘,細致地分析偶然性對人類歷史、社會發展的重大而不為人知的影響,強調“偶然”在當時看來微小的改變,卻*終釀成一場大風暴,進而影響全人類的命運。 閱讀這本書,將對我們理解社會發展的本質、當下的不確定性局面,以及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都有更深的感悟。

偶然:機會、混亂,以及為什么我們做的每件事都重要 目錄

第1章 引言 001
第2章 改變任何事情,都會改變一切025
第3章 不是每件事的背后都有目的051
第4章 為什么我們的大腦會歪曲現實083
第5章 人類的蝗群103
第6章 赫拉克利特定律133
第7章 講故事的動物163
第8章 地球彩票181
第9章 人人都是蝴蝶201
第10章 時鐘和日歷229
第11章 皇帝的新方程式247
第12章 它是否有另一種可能277
第13章 為什么我們做的每件事都重要311
致謝 335
注釋 339

展開全部

偶然:機會、混亂,以及為什么我們做的每件事都重要 相關資料

中國人長于復雜思維,因為我們總以系統性思維看待萬事萬物,又擁有關系性思維,更關注系統中錯綜復雜的關系網絡。作者布賴恩·克拉斯長于以復雜系統的視角去追問事件發生的原因,因此也注意到“東方哲學傾向于以關系思維為主導”,與現代西方社會的原子觀十分不同,他稱原子觀為“個體主義錯覺”,并指出很多“錯覺”下錯誤的因果推論。善用復雜思維,相信我們能為萬事萬物提供出很多創新的解釋,因而發展出嶄新的理論,這不僅是中國本土的理論,也會讓世界認識到,各國各地都是如此,因為世界的本質就是復雜系統。——羅家德清華大學計算社會科學與國家治理實驗室社會組負責人——薛兆豐 經濟學者 ——巴曙松第1章 引言
如果你的人生可以倒帶,回到最開始,然后重新按下播放鍵,一切還會像原來一樣嗎?
1926年10月30日,史汀生夫婦來到了古老的日本京都,他們走下蒸汽火車,住進了宮古島酒店56號房間。安頓好后,他們漫步于昔日帝都,感受著這座城市秋日的繽紛色彩,楓樹已變成了深紅色,銀杏樹綻放出金黃色的光芒,崢嶸繁茂的樹干高高聳立在郁郁蔥蔥的青苔之上。史汀生夫婦參觀了京都的傳統日式庭院,這些庭院掩映于城市泥巖山丘中。他們為一座座歷史悠久的寺廟而驚嘆,似乎寺廟中每一根木頭都凝刻著昔日幕府時代的榮光。六天后,史汀生夫婦收拾行李,結賬離開。
但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旅行,宮古島酒店賬簿上史汀生的名字將被寫入歷史,成為一系列連鎖事件的啟始符。在這些事件中,一個人如同上帝一樣,在一念之間拯救了十萬人的生命,但不幸的是,他也為其他地方的十幾萬無辜者帶去了死亡。也許,這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次私人觀光旅行。
19年后,在遠離京都上萬公里的新墨西哥州,一群聲名顯赫的物理學家和軍隊將領聚集在一個代號為“Y站"的絕密地點。那是1945年5月10日,納粹投降后第三天。此刻,太平洋上還正在上演一場似乎看不到盡頭的血腥消耗戰。然而,在新墨西哥州的這個偏遠哨站,科學家和軍人們看到了終結戰爭的希望:一種新型武器即將誕生,他們稱之為“小玩意”,這個小玩意具有難以想象的破壞力。
雖然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場成功試驗能展示出這種新型武器的全部潛力,但Y站每個人都感覺到他們離成功越來越近了。為了早日做好準備,項目組成立了一個十三人的“目標委員會”,這些精英人士將決定如何讓全世界見識到“小玩意”的威力。應該用它摧毀哪個城市?他們一致認為東京并不合適,因為猛烈的大轟炸其實早已摧毀了這座日本新首都。經過權衡,他們商定了一個目標,第一枚炸彈將投向京都。
京都是日本戰時新工廠的聚集地,其中一家工廠每月可生產400臺飛機發動機。此外,從戰略上看,將曾經的首都夷為平地,這想必能給日軍士氣造成毀滅性打擊。目標委員會還注意到一個無關緊要但可能具有特殊意義的問題:京都是一個知識中心,教育人口眾多,著名的京都大學就坐落于此。委員會認為,那些幸存下來的人會認識到,這種武器代表著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日本不僅輸掉了戰爭,在科學的戰場上他們輸的更徹底。于是目標委員會一致認為:必須摧毀京都。
委員會還商定了三個備選目標:廣島、橫濱和小倉,清單隨后被送交杜魯門總統,他們現在需要做的只是等待原子彈就緒。
1945年7月16日,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廣袤的空地上成功試爆,核能時代破曉而出。目標委員終于不再只是開展理論分析工作,軍事戰略家們查閱了京都的詳細地圖,并決定將爆炸地點定在京都的鐵路車場。這里與宮古島酒店只相距半英里,二十年前史汀生夫婦曾下榻于此。

第1章 引言
如果你的人生可以倒帶,回到最開始,然后重新按下播放鍵,一切還會像原來一樣嗎?
1926年10月30日,史汀生夫婦來到了古老的日本京都,他們走下蒸汽火車,住進了宮古島酒店56號房間。安頓好后,他們漫步于昔日帝都,感受著這座城市秋日的繽紛色彩,楓樹已變成了深紅色,銀杏樹綻放出金黃色的光芒,崢嶸繁茂的樹干高高聳立在郁郁蔥蔥的青苔之上。史汀生夫婦參觀了京都的傳統日式庭院,這些庭院掩映于城市泥巖山丘中。他們為一座座歷史悠久的寺廟而驚嘆,似乎寺廟中每一根木頭都凝刻著昔日幕府時代的榮光。六天后,史汀生夫婦收拾行李,結賬離開。
但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旅行,宮古島酒店賬簿上史汀生的名字將被寫入歷史,成為一系列連鎖事件的啟始符。在這些事件中,一個人如同上帝一樣,在一念之間拯救了十萬人的生命,但不幸的是,他也為其他地方的十幾萬無辜者帶去了死亡。也許,這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次私人觀光旅行。
19年后,在遠離京都上萬公里的新墨西哥州,一群聲名顯赫的物理學家和軍隊將領聚集在一個代號為“Y站"的絕密地點。那是1945年5月10日,納粹投降后第三天。此刻,太平洋上還正在上演一場似乎看不到盡頭的血腥消耗戰。然而,在新墨西哥州的這個偏遠哨站,科學家和軍人們看到了終結戰爭的希望:一種新型武器即將誕生,他們稱之為“小玩意”,這個小玩意具有難以想象的破壞力。
雖然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場成功試驗能展示出這種新型武器的全部潛力,但Y站每個人都感覺到他們離成功越來越近了。為了早日做好準備,項目組成立了一個十三人的“目標委員會”,這些精英人士將決定如何讓全世界見識到“小玩意”的威力。應該用它摧毀哪個城市?他們一致認為東京并不合適,因為猛烈的大轟炸其實早已摧毀了這座日本新首都。經過權衡,他們商定了一個目標,第一枚炸彈將投向京都。
京都是日本戰時新工廠的聚集地,其中一家工廠每月可生產400臺飛機發動機。此外,從戰略上看,將曾經的首都夷為平地,這想必能給日軍士氣造成毀滅性打擊。目標委員會還注意到一個無關緊要但可能具有特殊意義的問題:京都是一個知識中心,教育人口眾多,著名的京都大學就坐落于此。委員會認為,那些幸存下來的人會認識到,這種武器代表著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日本不僅輸掉了戰爭,在科學的戰場上他們輸的更徹底。于是目標委員會一致認為:必須摧毀京都。
委員會還商定了三個備選目標:廣島、橫濱和小倉,清單隨后被送交杜魯門總統,他們現在需要做的只是等待原子彈就緒。
1945年7月16日,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廣袤的空地上成功試爆,核能時代破曉而出。目標委員終于不再只是開展理論分析工作,軍事戰略家們查閱了京都的詳細地圖,并決定將爆炸地點定在京都的鐵路車場。這里與宮古島酒店只相距半英里,二十年前史汀生夫婦曾下榻于此。
1945年8月6日,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從天而降,但它沒有落在京都,而是被“艾諾拉·蓋”號轟炸機投到了廣島。多達 14 萬人喪生,其中大部分是平民。三天后,也就是8月 9日,“博克斯卡”號轟炸機又在長崎投下了“胖子”,死亡人數增加了約 8 萬人。
但是,為什么京都能夠幸免于難?為什么長崎——一個甚至不被視為第一梯隊轟炸目標的城市——會被摧毀?大約20萬人在生死線上經歷了搖擺徘徊,而起因,只是一對游客夫婦和一片云。
1945年時,亨利·史汀生先生已成為美國戰爭部長,他是負責監督戰時行動的最高文職官員。作為非軍隊人員,史汀生認為他的工作是制定戰略目標,而不是具體管理將軍們如何實現這些目標。但是,當目標委員會選擇摧毀京都時,這一切都改變了。
史汀生立即行動起來。在一次與曼哈頓項目負責人的會議上,史汀生強硬地擺明了自己的立場:“我不希望京都被轟炸”。在與美國武裝部隊司令的討論中,史汀生重申“沒有我的允許,有一個城市他們絕不能轟炸,那就是京都”。然而,盡管他一再堅持,京都還是不斷出現在轟炸目標名單上。將軍們執意認為,京都符合所有條件,它應該被炸平。他們想知道,為什么史汀生要如此固執地一心保護日本戰爭機器的神經中樞?
將軍們不知道宮古島飯店,不知道雄偉的日本楓樹,也不知道金色的銀杏樹。
史汀生堅定不移地在高層游走。1945年7月下旬,他兩次會見杜魯門總統,每次都表示堅決反對摧毀京都。杜魯門終于松口了,京都被排除在考慮范圍外。最終目標名單包括四個城市:廣島、小倉、新瀉,以及后來加上的長崎。史汀生拯救了這座被將軍們戲稱為史汀生“寵兒城”的古老城市,第一顆原子彈改為投放在廣島。
第二枚炸彈原本計劃投向小倉市。但當B-29轟炸機接近小倉市時,云層遮擋導致飛行員難以看清下方。陸軍氣象學家小組曾預測小倉當天天空晴朗,云層的出現純屬意外。飛行員駕駛著轟炸機在空中盤旋,希望云層能散開,但一直沒有達到理想的能見度。最后,機組人員決定不冒空投失敗的風險,而是轉向攻擊次要目標。當他們接近長崎時,云層也遮住了這座城市。在燃料快耗盡時,他們嘗試了最后一次飛行,云層在最后一刻散開了。1945年8月9日上午11時02分,原子彈“胖子”落下。長崎的平民是何其不幸:這個城市在最后一刻才被列入目標名單,它被夷為平地的原因是另一個城市上空一閃而過的云層。如果轟炸機早幾分鐘或晚幾分鐘起飛,小倉無數居民可能成為原子彈下的亡魂。時至今日,每當有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逃過一劫時,日本人都會說這是“小倉的運氣”。
——————
云層使一座城市幸免于難,而一對夫婦幾十年前的度假之旅拯救了另一座城市。京都和小倉的故事對我們因果關系思維提出了直接挑戰,我們傾向于以一種簡化、便捷、有序的方式看待事件的前因后果;我們樂于自己能夠理解、預測和控制這個世界;我們希望可以用理性來解釋混亂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成千上萬人的生死不應該取決于幾十年前一對夫婦愉快的旅行回憶,也不應該取決于天空中恰逢其時飄過的云朵。
兒童們總是不停地問著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為什么”。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們就知道了簡單因果模式——由X到Y。這很有用,它讓我們可以看到現實的簡裝版——一個原因引起一個結果。通過因果思維,我們可以從事件中提煉出自己能理解的清晰關系,進而駕馭復雜世界。觸摸熱爐子會導致疼痛,吸煙引發癌癥,云帶來雨水,等等。
但在幾十年前的日本,云層帶來的直接后果不是雨水,是一個城市遭遇滅頂之災,而另一個城市幸免于難。更奇特的是,長崎的無妄之禍源自一系列隨機因素的組合,這些因素的數量幾乎是無限的,而且它們必須以“正確”的方式環環相扣,才能導致長崎和廣島上空出現蘑菇云,比如:裕仁天皇的崛起、愛因斯坦在19世紀末出生、數百萬年前地質變遷的力量鍛造了鈾、無數士兵犧牲于太平洋戰場、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想到了原子彈的主意等等,直到最后,一次關鍵的假期和一片關鍵的云轉動了命運的齒輪,如果之前無數因素稍有改變,一切都會不同。
如果你能重新翻看自己的人生記錄本,你會發現,自己也曾經歷過小倉式的幸運(盡管可能沒有那么嚴重)。當我們考慮“如果”時刻時,很明顯,一些任意、微小的變化和看似隨機的意外事件會改變我們的職業道路、重新安排我們的人際關系甚至顛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為了解釋我們何以成為如今的自己,我們會承認,在許多“樞紐點”我們根本無法控制人生的行駛方向。然而,我們還忽略了那些看不見的樞紐點,忽略了那些我們永遠不會意識到其重要性的瞬間,忽略了那些我們同生死“擦肩而過”但卻不自知的時刻。因為我們從未見過、也永遠不會真得看到自己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既然我們連事件的前因后果都看不清,又怎能明白哪些因素事關緊要呢。
如果數十萬人的生死取決于一對夫婦幾十年前的度假之旅,那么哪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或事故可能最終徹底改變你的人生軌跡?開會遲到或錯過高速公路出口除了影響你自己生活外,會牽涉歷史進程嗎?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你能否意識到?或者,你完全不會覺察到,自己在茫然無知間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世界?
我們對“當下”和“過去”的看法存在著一種奇異的脫節。當我們想象能夠回到過去時,發出的警告都是一樣的:確保不要觸碰任何東西,對過去的微小改變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世界,你甚至可能不小心把自己從未來抹除!但談到現在時,我們的想法會徹底改頭換面。沒人會小心翼翼、躡手躡腳,以防止錯誤地壓死一只蟲子;很少有人會由于錯過公交車就認為未來無可挽回,并因此惶恐不安。相反,我們會想象小事并不重要,因為一切影響最終都會被時間沖淡。但是,如果過去的每一個細節都創造了我們的現在,那么我們現在的每一刻也在創造我們的未來。
1941年,在原子彈爆炸的四年前,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寫了一篇題為《小徑分岔的花園》(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的短篇小說。該故事的核心隱喻是,人類在一個道路不斷變化的花園中徘徊。我們可以俯瞰未來,看到無限可能的世界,但在當下時刻,我們必須決定下一步該往哪里走。每邁出新的一步,我們面前的道路都要發生變化,它會無休止地分岔。每一步都會開辟新的未來可能性,同時也關閉其他未來可能性。所以,每一步都很重要。
但這個故事中最令人驚嘆的啟示不止于此:請注意,我們的道路并不完全由自己決定。相反,我們所在的花園由前人開拓而成。我們面前的道路其實是過去歷史的分支,是由別人的腳步所鋪就的。而更讓人感到茫然失措的是,前方的道路景觀不僅取決于你的選擇,當你在移動時,一些你看不到的人也在通過他們的移動而不斷重塑園中之路。在博爾赫斯為我們描繪的這幅畫面中,我們選擇的道路常常被無情地調轉方向,我們的前行軌跡總是被他人細微舉動所改變,而我們自己一無所察,那些隱秘的京都和小倉時刻決定了我們將去向何處。
然而,當我們試圖解釋這個世界時——解釋我們是誰,我們如何來到這里,以及這個世界為何如此運轉——我們卻忽略了偶然。被壓扁的蟲子,錯過的公共汽車,所有這些我們都認為毫無意義。我們故意忽略了一個常令人感到手足無措的事實:一些微小改變可能會讓我們生活和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當我們探尋直接因果關系時,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訴諸于現實的精簡版本。如果X導致了Y, 那么X一定是一首主旋律,而不是一個輕微、隨意的小音符。所有事情都可以被預測,可以被繪制為圖表,并通過適當干預來加以控制。我們受到權威人士和數據分析師的引誘,這些預言家常常做出錯誤判斷,但很少認為未來無法確知。當讓我們在復雜的不確定性和令人欣慰的確定性之間做出選擇時,我們往往會選擇后者,盡管后者更有可能是錯的;蛟S,世界并沒有那么簡單,我們能理解一個由偶然所造就的世界嗎?
——————
1905年6月15日,克拉拉·馬格達倫·詹森在威斯康辛州詹姆斯敦的一個小農舍里殺死了她的四個孩子,瑪麗·克萊爾、弗雷德里克、約翰和西奧多。她清理了他們的尸體,把他們塞到床上,然后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丈夫保羅下班回家,發現全家人都躺在小床的被窩里,停止了呼吸。這肯定是人類所能體驗的最可怕、最痛苦經歷之一。
哲學中有一個被稱為命運之愛(amor fati)的概念。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生活是我們之前一切經歷的“聚流”。往上數四代,你可能不知道自己那八位祖輩的名字,但當你照鏡子時,你看到的是他們的眼睛、鼻子、嘴唇以及其他特征的世代合成物,你的面孔記載了那早已被遺忘的時光。當遇到陌生人時,我們可以確定一個事實:他們的直系祖先里沒有任何一個人在有孩子前就去世了。這是廢話,但也是事實。如果你的父母沒有在特定的時間相遇、結合,你就不會存在。即使他們錯過彼此,也會遇到其他愛人,生出其他的孩子。往上追溯幾千年,你的祖父母、曾祖父母和曾曾祖父母與你也有同樣的關系。你的生命取決于中世紀無數人的求愛,取決于冰河時代你遙遠祖先對抗劍齒虎時的艱難求存,如果再往上追溯,它還取決于600多萬年前黑猩猩的交配偏好。把人類的血統追溯到數億年前,我們所有人的命運都取決于一種蠕蟲狀生物,謝天謝地,它沒有被壓扁。如果那些配偶沒有按照已有歷史劇本相愛、生活和生存,如果食物鏈沒有按照已有歷史劇本嚴絲合縫地運行,現在讀這本書的就可能是其他人了,而不是你。我們是命運鏈環的突圍者,如果過去稍有不同,我們就不會在這里。
回到威斯康辛州的小農舍,那個保羅是我的曾祖父,保羅·F·克拉斯。我的中間名是保羅,這是他留下的姓氏。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克拉拉沒有血緣關系,因為就在一個多世紀前,克拉拉不幸地切斷了自己的血脈分支。保羅后來再婚了,娶了我的曾祖母。
在我20歲時,有一天我的父親鄭重地叫我坐下來,然后遞給我一張1905年的新聞剪報,標題是“可怕的瘋狂女人”,這則新聞揭露了我們家族近代史中最令人惶恐不安的一章。他還給我看了克拉斯家族墓碑的照片,所有的兒童在一邊,克拉拉在另一邊,他們的死亡日期是同一天。這讓我很震驚。但更讓我震驚的是,我意識到,如果克拉拉沒有自殺,沒有謀殺她的孩子,我就不會存在。一場陰森可怖的血案讓我的出生成為可能,而那四個無辜可憐的孩子死了,現在我活著,你在閱讀我的作品。命運之愛意味著我們要接受甚至擁抱事實,意味著我們要還要認識到我們是過去種種美好與黑暗的衍生物,前人生活中的勝利與悲劇共同構成了如今我們身在此處的緣由,我們的存在要歸功于他們的仁慈與殘忍、善亮與邪惡、愛慕與仇恨。如果沒有發生以往種種,我們也不會是我們。
“我們都會死,這讓我們成為幸運兒”,理查德·道金斯曾經觀察到,“大多數人永遠不會死,因為他們永遠不會出生。那些本可能占有我們生命、但實際上永遠淹沒于'可能'深淵中的人,比撒哈拉的沙粒還多。這些存在于可能性中的生命,道金斯稱之為“未誕生的幽靈”。他們的數量是無限的,而我們是有限的。只要做出最微小調整,一個生命就會被另一個生命所代替,后者會在一個不同的世界里過著不同的生活。所以,我們每個人存在的基礎都像是疊疊高游戲中的木塔,岌岌可危,搖搖欲墜。
為什么我們要假裝并非如此?我們存在的根基確實很脆弱,但這一事實違背了我們最根深蒂固的直覺。我們堅信世界的運行規律應該是另一種模式,重要大事件的起因當然也是重要大事件,而不是微小的偶然事件。作為一名社會科學家,我接受的專業訓練是:要探尋導致Y的X。幾年前,我去了非洲南部的贊比亞,目的是研究為什么一場政變失敗了。是因為政治體系足夠穩定嗎?或者,是因為政變缺乏民眾支持?我出發去尋找真正的原因。
贊比亞政變的陰謀很簡單,但也很有效:叛軍頭目派兵綁架了軍隊指揮官,他們計劃逼迫司令官通過無線電宣布政變。策劃者的預期計劃是,一旦軍方高層下答了命令,營房里其他士兵就會加入政變,這樣政府就會崩潰。
但采訪了參與綁架的士兵后,我感到自己所學的所有政治理論都崩潰了。當叛軍闖入軍營時,司令官從床上跳起來,跑出后門,爬上圍墻。追趕他的叛軍士兵伸手抓他褲腿,想把他從圍墻上拉下來。接下來的發展就像電影中的慢動作畫面一樣,士兵抓住了司令官的褲腿,但褲子的布料從他指尖慢慢“掙脫”,司令官翻過墻逃跑了。頃刻之間,政變土崩瓦解。如果這個士兵再快一毫秒,或者握力再強一點點,現有政權可能就會垮臺。毫不夸張地說,民主出于“偶然”存續了下來。
蕭伯納在他1922年的戲劇《回到瑪士撒拉》(Back to Methuselah)中寫道,“有些人看到已有的情況,然而問:‘為什么這樣?’我夢想著從未出現的情況,然后問,‘為什么沒這樣?’”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中,每個人的存在都以幾乎無限多的過往事件為前提,它們稍微有所變動,就會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我們如何理解這樣一個世界?在一個人的生命取決于其他人的死亡(像我一樣)或者民主靠褲腿布料存續下來的世界中,我們該如何認識自己?如何認識社會?當我們思考宇宙的無限可能性時,我們可以想象出不同的世界。但我們只能觀察一個世界,所以我們不知道如果過去有微小改動,到底會發生什么。如果史汀生一家在1926年錯過了去京都的火車,轉為去大阪度假,結果會怎樣?如果前往小倉的轟炸機晚起飛幾分鐘,趕上了云層散開,結果會怎樣?如果我的曾祖父在那個悲慘的日子早點回家,結果會怎樣?世界會不一樣,但如何不一樣?
我是一名(幻想破滅的)社會科學家;脺缡且驗槲议L久以來就有一種讓自己心緒不寧的感覺:我們“假裝”世界按某種方式運轉,但實際上它并非這樣。我對現實的復雜性研究得越多,就越懷疑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令人欣慰的謊言之中,從我們講述的關于我們自己的故事,到我們用來解釋歷史和社會變遷的神話,莫不如是。我開始懷疑,人類是否在參與一場無休無止但徒勞無益的抗爭——我們試圖將秩序、確定性和理性強加給一個由無序、偶然和混亂所主宰的世界。但與此同時,我逐漸傾心于另一個迷人的想法:只要我們接受了自身和周圍的一切都源自宇宙隨意的搖擺,我們也可以在混亂中找到新的意義,并學會贊美混亂而不確定的現實。
這種異端觀念違背了我從小一直到研究生院所接受的所有教育。正統的教育思想告訴我們,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你只需要找出原因:如果你想了解社會變革,就多讀歷史書和社會科學論文;如果你想了解人類誕生的故事以及現代人是從哪兒來的,就去研究一下生物學,看看達爾文;如果你想探索生命中不可知的奧秘,那就多讀哲學巨匠的著作;如果你想了解宇宙的復雜機制,那就學習物理學吧。
但是,如果這些永恒的人類之謎都是同一個大問題的一部分呢?
具體來說,人類必須應對的最大謎題是:為什么事情會發生?年復一年,我讀得書越多,就越意識到,當這個巨大謎題擺在眼前時,我們無法從政治學理論、哲學巨著、經濟學方程式、生物進化論、地質學研究、人類學論文、物理學證明過程、心理學實驗或神經科學講座中摘取出現成答案。相反,我開始認識到,人類每一個不同知識領域都提供了一個片段,如果把它們結合起來,我們能更接近這一撲朔難題的答案。本書想要挑戰的目標正是嘗試將這些碎片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幅連貫的新畫面,以重塑我們對自己是誰以及世界如何運作的認識。
當足夠多的拼圖碎片拼在一起時,一幅嶄新的畫面就會出現。當我們看到它逐漸輪廓清晰后,我們就有希望用一些接近更準確真相的想法來取代謊言——那些長久以來我們出于心理安慰而自己向自己編織的謊言,即使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從源頭上顛覆我們根深蒂固的世界觀。衷心提醒:你們中的一些人或許覺得這一翻轉會讓人迷失方向。但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讓人迷失方向的時代了,想想陰謀政治、大流行病、經濟震蕩、氣候變化以及由人工智能創造的新型“魔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里,我們中許多人早就在一片不確定的海洋中迷茫無助了。但是,當我們在茫茫大海中不知所措時,緊抱著自我安慰的謊言只會讓我們沉入海底,而真相可能是最好的救生筏。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比我們想象得要更為復雜、也更為有趣。如果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簡潔有序的敘事要讓位于由偶然、混亂和隨意性所交織而成的現實,在這個世界中,無論多么微小的時刻,都可能至關重要。
在接下來的篇幅中,我將揭開一些我們自己寫就的謬見,它們的破壞性更甚于簡單的因果思維,卻常常被人們奉為圭臬;另外,為了有助于我們理解自身,我們還會探討三個關于人類的重要問題:第一,我們怎樣成為了如今的人類,以及為什么這一點對我們很重要;第二,我們的生活到底怎樣被自身無法控制的意外和隨機事件所糾纏不清;第三,為什么我們會經常誤解現代社會的動態關系。即使是最小的偶然也會造成影響,誠如已故哲學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曾經說過的那樣,“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最微小行動都會孕育出無限可能,因為一個行動,有時是一句話,足以逆轉星辰。”
——————
有些讀者可能已經開始反對這些大膽的說法和豪言壯語了。如果現實的“簡化版”是謊言,偶然和隨機引發的變化比我們想象的要多,那么為什么我們的生活、歷史和宇宙中有那么多顯而易見的秩序?的確,我們生活許多方面都是穩定的,世界充斥著規律和令人欣慰的常規模式。也許是我言過其實了,生活中大多數隨機遭遇和意外舉動都無關緊要,京都和原子彈的故事才是寥寥可數的怪誕事件。真的嗎?
幾十年來,進化生物學領域被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割裂為兩大陣營。一個陣營主張生命進化會按照某個既定軌跡穩步前行;另一個陣營則不這么認為,他們相信生命之樹會永遠開枝散葉,并被偶然和無序所左右。生物學家用一對對立術語點出了這一爭辯的關鍵:世界是發散(contingent)的還是趨同(convergent)的?核心問題在于,進化是否能以可預測的方式進行,而不考慮反常事件和隨機波動,或者說這些偶然性是否會導致進化走上歧途?正如我們將看到的,這些術語不僅有助于我們解釋達爾文理論,有助于我們認識加拉帕戈斯群島鳴雀的鳥喙,它們還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么我們的生活——包括我們的社會——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折。
想象我們的生活就像一部電影,你可以倒退回昨天。在新的一天開始時,你改變一個小細節,比如你在沖出門之前是否先喝杯咖啡。如果無論你是否停下來喝杯咖啡,你的這一天基本都差不多,那么這就是一個“趨同”事件。該發生的事兒無論如何注定要發生,你生命的火車只是晚幾分鐘離開車站,但還是沿同樣的軌道行駛。然而,如果停下來喝咖啡后,你未來生活的一切都以不同方式展開,那么它就是一個“發散”事件,因為很多事情都因為這一件小事而發生改變。
自然界似乎在發散性和趨同性之間搖擺不定。6600 萬年前,一顆直徑約9英里的小行星在地球墜落,它所產生的能量相當于100億顆在廣島爆炸的原子彈。這顆小行星撞擊到了尤卡坦半島淺海下富含石膏的巖石,于是,巨量的有毒硫磺云滲入大氣層,同時還有無數的粉碎巖石也被拋入到大氣層,產生了強烈摩擦,最終形成“紅外脈沖”。地球表面溫度驟然升高了500華氏度,恐龍的遭遇就像烤箱中的烤雞。
遭遇小行星撞擊后,地表被嚴重炙烤。幸存者大多分為兩類:一類可以鉆入地下,另一類生活在海洋中。當我們觀察如今尚存的動物時,從叢林生物到沙漠生物,包括我們自己,都是小行星撞擊事件后幸存者的進化分支,都源自當年足智多謀的掘地動物。
但只要改變一個細節,我們就能想象出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如果小行星早一瞬或晚一瞬撞擊地球,它就會墜入深海而不是淺海,這樣一來釋放的有毒氣體就會大大減少,滅絕的物種也會大大減少。如果小行星的撞擊時間推遲一分鐘,它可能會完全錯過地球。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麗莎·蘭德爾(Lisa Randall)提出,這顆小行星來自于太陽軌道穿過暗物質時產生的振蕩。她認為,這些微小的引力擾動將小行星從遙遠的奧爾特云拋向了地球。如果不是在難以想象的遙遠深空中發生了一次微小振動,恐龍可能會幸存下來,而人類可能永遠不會存在,這就是發散性。
現在,想想我們的眼睛。我們視網膜上進化出了極為復雜且具有專用功能的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它們使我們能夠感知光線,我們的大腦可以對感知到的光線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將其轉化為生動的圖像。這些能力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但在地球歷史的大部分時間中,生物都是沒有眼睛的。直到一個隨機突變意外地產生了一團光敏細胞,具備這類細胞的幸運兒可以分辨出它們處于明亮還是黑暗的環境中,這有助于它們生存。隨著時間推移,感光的生存優勢通過自然選擇得以強化,最終我們擁有了復雜的眼睛,它源于一段被稱為“PAX6”基因的DNA突變。乍一看,PAX6突變似乎是一個發散事件:由于遙遠祖先幸運地走上了一條分岔路,導致數百萬年后,我們可以欣賞奈飛上精彩的劇集。
但是,當研究人員開始對與人類有著驚人差異的生物(如烏賊和章魚)進行基因組測序時,他們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事情:章魚和烏賊的眼睛與我們的眼睛極其相似。事實證明,章魚和烏賊眼睛的突變基礎與PAX6基因不同,但二者間又有很高相似性。被閃電擊中已經是極小概率事件了,而現在發生的情況是,同一個基因被閃電擊中了兩次。到底是怎么回事?大約6億年前,人類與章魚和烏賊在進化軌跡上分道揚鑣,但我們最終都擁有了差不多的眼睛。這并不是因為人類和章魚都抽中了進化的彩票,我們真正可以得到的啟示是,面對同樣的問題,大自然有時會趨向于“提供”同類解決方案——因為只有這么多有效解決方案。這一洞悉至關重要,因為它表明,有時一些意外小事件造成的“顛簸”最終會被消除。既然章魚的眼睛和人類的眼睛基本上一樣,那么也許微小的變化并不重要。偶然性可能會改變某些事情發生的方式,但最后結果是相似的。這就好像早上按下鬧鐘按鈕可能會耽誤你上班行程,但是不會改變你的人生道路。無論如何,你都會到達同一個目的地,這就是趨同性。
趨同代表了進化生物學中“萬事皆有因”學派,而發散則代表了“事情就是如此”(沒什么“必然如此”的原因)學派。
這一框架對于我們認識自己大有裨益。如果我們的生活遵循發散規則,那么微小波動也會在我們的職業軌跡、結婚對象和子女等方方面面產生巨大影響。但如果遵循的是趨同規則,那么顯然隨機或意外事件更有可能僅僅引起一些奇異的小插曲,但不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忽略偶然。
幾個世紀以來,一種能反映趨同信念的世界觀——強調某些事物具有不可動搖性——主導著人們看待科學和社會的方式。牛頓定律不應該被打破;亞當·斯密曾寫道,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指導著我們的行為;生物學家們最初反對查爾斯·達爾文的理論,原因之一是自然選擇假說太過于看重隨機,而很少強調優雅的秩序。長期以來,不確定性一直被理性選擇理論和時鐘般精確的預測模型所排擠,微小變動被當作應該忽略的“噪音”,這樣我們就可以專注于真正的“信號”。甚至我們的名言也灌注了簡潔的趨同邏輯,例如“道德宇宙的弧線很長,但它終將彎向正義。”我們被告知,正義不會被隨意扭曲。
幾十年前,一位進化研究領域的“異端者”木村資生(Motoo Kimura)向傳統觀念發起了挑戰,他堅持認為,微小、任意、隨機的波動比我們想象得更重要。作為一個成長于20世紀20年代的孩子,木村好像并不是注定要從事學術研究。他討厭上學,因為當時的教育體系要求學生必須遵從已被學術界公認的知識。嘗試新思想的學生可能會受到懲處,知識傳承于權威,它們意味著秩序和確定性。木村天性好奇,但他的學校容不下一副好奇的頭腦。不過,在1937年時他終于受到了一位老師的鼓舞,木村私下對植物學產生了濃厚的學術熱情,他發誓終身致力于揭開植物的秘密。
然后,在1939年,木村全家遭遇了一次嚴重的食物中毒,他的兄弟甚至因此病逝了。木村不得不在家中臥床休養,由于無法研究植物,他開始閱讀數學、遺傳和染色體方面的書籍,他對植物的癡迷逐漸轉變為對基因以及基因突變問題的癡迷。木村的事業軌跡——以及后來的進化生物學領域——都是被一頓變質的飯開啟的。
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進化學者,木村仔細研究了生命的分子結構單元。隨著觀察的深入,他越發懷疑基因突變并沒有多少規律和原因。木村察覺到,許多突變既無益也無害,這些變化往往是隨機中性的變化,它們毫無意義。每當突變發生時,木村的前輩們都會搜尋相應的解釋和原因,以便讓突變“說得通”。對此,木村只是聳聳肩:有些事情的發生沒有原因,事情就是這樣。
木村的發現重塑了進化生物學領域,帶來了影響幾代學者的新觀念。但其意義遠不止于此,木村的思想,正如我們將看到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復雜性和偶然性。也許不是每件事的發生都有原因,也許,在一個相互交織糾纏的世界里,最小的變化可以產生最大的影響。
木村自身也是他思想的活生生例證,他的經歷形象地表明,隨意、相互關聯的變化如何會導致偶然事件發生。1944年,木村離家去上大學,他希望避免被日軍征召入伍。1945年8月時,他正是一名京都大學的在校生。如果史汀生夫婦錯過了1926年去京都的火車,轉為到大阪度假,木村和他的想法很可能會被湮滅在耀眼的原子光中!

偶然:機會、混亂,以及為什么我們做的每件事都重要 作者簡介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全球政治學副教授、研究員,牛津大學客座研究員。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研究方向:民主化與政治暴力!墩雇冯s志2024年全球25 位“頂尖思想家”之一。
曾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洛杉磯時報》《今日美國》 《外交事務》《外交政策》等報刊撰寫專欄文章。目前在《華盛頓郵報》開設專欄。 心理學博士。濰坊學院教授、中國理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科普作家。
主要研究方向:進化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表論文80余篇,科普著作《從猿性到人性:生命史上最完美的劇本》
入選 2021 年國家文津圖書獎推薦作品。熱愛科普寫作,喜歡活潑、幽默又略帶吐槽的表達,追求“嚴謹與通俗,兼具科學性與趣味性”的寫作風格。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18岁网站 | 久久免费99精品久久久久久 | 10000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 | 九色免费视频 | 欧美国产日韩久久久 | 午夜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无遮挡裸露视频免费 | 久久这里有精品 | 大色综合色综合资源站 | 国产精品伦理 | 99热精品久久 | 91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免费淫片在线费观看 | 中国一级特黄真人毛片免 | 色婷五月综激情亚洲综合 | 麻豆精品偷拍人妻在线网址 | 777kkk亚洲综合欧美色老头 | 初尝黑人嗷嗷叫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精品1区2区3区在线播放 |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高清 |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 中文字幕人妻伦伦 | 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 | 免费观看美女的网站 | 在线观看成人无码中文av天堂 |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免费看 |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 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18禁 | 国产激情一级毛片久久久 | 国产精品色内内在线播放 | 欧美巨大xxxx做受中文字幕 |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 | 国产精品日本亚洲777 | 久久成人麻豆午夜电影 | 人妻无码人妻有码中文字幕 | 亚洲色中文字幕无码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