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戰時中國的醫療和衛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81104
- 條形碼:9787214281104 ; 978-7-214-28110-4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戰時中國的醫療和衛生 本書特色
本書是抗戰時期醫療衛生史的專著,集合了三位學者的力量,分別論述當時的中醫、軍醫和外國援華西醫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地位;并融合政府對醫療政策之考慮、藥品之研發和特定疾病之治療,一方面探討醫者和各種科學技術在戰爭中發揮之功能與面臨的困境,另一方面也探討戰爭對各自體系內的知識與制度產生何種變革之契機。 本書尤其著重中醫在戰時的參與和貢獻,還有政府高層對醫療的指示、軍醫的編制與發展等,亦為以往所少見,極有創意,且能運用西醫與中醫理論,穿梭于行文之中,頗有深度。
戰時中國的醫療和衛生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聚焦中國社會、傳統醫療與科技,探討1931至1937年間近代中醫如何在戰時面對挑戰并逐步轉型,反映了中醫藥由傳統向現代的過渡;介紹抗戰時期國際援華醫療事業發展情況,尤其是國際援華醫療機構如美國醫藥助華會(ABMAC)和援華聯合會(UCR)對中國抗戰期間軍事醫療的支持與影響;考察中國軍隊醫療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展現這一體系在抗戰時期逐步發展完備的過程。本書既梳理戰時政府高層的醫療政策,也關注大后方和解放區的實際情況,呈現醫療衛生視角下的抗戰史新面貌。
戰時中國的醫療和衛生戰時中國的醫療和衛生 前言
與歐洲和美洲歷史學研究的發展相比,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學界對于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的東亞地區戰爭與醫學之間關系的研究,一直都很少接觸。實際上對于軍事醫學史的研究,不僅有助于增進學者對現代中國的了解,更有助于重新定義抗戰如何形塑中國人的醫療歷史記憶。而在漫長的抗日戰爭期間,關于“戰爭與醫學”的深入研究可能會有多層面的價值:從浴火重生的中醫、在華國際醫療的思想與實踐斗爭,乃至于戰火下現代軍事醫學的發展,都是1939年至1945年間抗戰形勢下特殊的歷史經驗,也是建構今日中國醫療面貌的基石。立足于現有的成果之上,本書一方面將前述既有的研究統整于敘事之中,另一方面則針對過去比較少關注的三大部分:抗戰時期的中醫活動、國際醫藥援華事業,乃至于中國軍醫體系之建立加以詳論與分析。如此的安排,期待既能彰顯當前研究之價值,亦得收到拾遺補闕的效果。
戰時中國的醫療和衛生 目錄
**章緒論
第二章中國近代醫療史新論:中醫救護隊與西醫知識的傳輸(1931—1937)
一、 前言
二、 九一八事變之后的醫界反思
三、 中醫救護隊之成立
四、 關于中醫學術改進之討論
五、 結論
第三章“非常時期”(1937—1945)中醫涉入戰爭與國難的相關論述
一、 前言
二、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后的中醫言論趨向
三、 戰爭中的救護與醫療
四、 戰時中醫對外科和骨傷科的討論
五、 有關藥品與制劑的相關討論
六、 結論
第四章戰爭的啟示:中國醫學外傷學科的知識轉型(1937—1949)
一、 前言
二、 戰前改良中醫外傷科的言論
三、 戰爭開始后的轉變
四、 有關外傷科藥方的中西融通
五、 結論
第五章“國藥”或“代用西藥”:戰時國產藥物的制造與研究
一、 前言
二、 抗戰期間一般制藥業的狀況
三、 “國藥”之生產與管理
四、 軍醫與“國藥”種植
五、 戰時中藥的研究
六、 結論
第六章抗戰時的群眾衛生與政治動員:以陜甘寧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中醫藥政策為例
一、 前言
二、 中藥材的政治動員
三、 另一種結合:中醫合作社
四、 中醫與群眾運動
五、 打破藩籬:邊區的中西醫結合
六、 結論
第七章抗戰時期的國際援華醫療事業
一、 抗戰時期的難民醫療救助與軍事醫療發展
二、 外國援華醫療事業領導權的沖突:美國醫藥助華會與中國紅十字會
三、 “西班牙醫生”的問題
四、 美援與中國軍事營養學的發展
五、 國際援助與自制青霉素
六、 結論
第八章思考中國軍醫制度的另一視角:日記中的公衛史研究
一、 軍隊與軍人衛生
二、 戰爭全面爆發后的軍醫事項
三、 公共衛生的基礎:教養個人,改變國民性
四、 紀律、規范與身體之強壯
五、 日常環境衛生的觀察與治理
六、 一般公共衛生政策
七、 衛生現代性的監督者
八、 結論
第九章抗戰時期軍隊醫療體系的建構與規劃
一、 前言
二、 蔣介石與軍醫高層領袖的制度規劃
三、 沖突:德日與英美兩大派系軍醫之爭.
四、 融合:戰后軍醫機構之整并與改組
第十章總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戰時中國的醫療和衛生 作者簡介
皮國立,臺灣“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研究領域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史學方法、公眾史學、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目前編著專著26部,發表學術論文等100余篇。
劉士永,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先后任職于美國匹茲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臺灣“中央研究院”、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東亞醫學史、日本殖民醫學研究、東亞環境史等。
楊善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為“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喆閎人文工作室創辦人暨執行長、“中國近代史學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國近現代政治軍事史、近現代中國軍醫制度史、民國檔案與史料、歷史影像、口述歷史實務、地方田野調查等相關議題。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