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回眸都市鄉村改革開放:那些人那些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44407
- 條形碼:9787549644407 ; 978-7-5496-4440-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回眸都市鄉村改革開放:那些人那些事 本書特色
這本書不僅可作為“三農”研究學者的參考用書,還為上海地方經濟史的編撰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手材料。
回眸都市鄉村改革開放:那些人那些事 內容簡介
有一份追求,是“懂農業”到“愛農村”,是“會種地”到“慧種地”,是從無到有的探索,還是從一場場實踐到一個個夢想。有一種沉浸,是感受淳樸的鄉風,是品嘗多滋的鄉味,是聆聽熟悉的鄉音,更是體驗綿長的鄉愁。這是一本回眸上海大都市鄉村改革開放發展40年的“三農”隨筆集,朝花夕拾,春種秋收,作者用心真切記錄下了大都市鄉村的那一群人、那一段事,構成了一段歷史、一縷回憶。本書既是作者作為“三農”人的農經隨筆,又可作為“三農”研究學者的參考用書,也可作為“三農”基層干部的培訓讀本。
回眸都市鄉村改革開放:那些人那些事 目錄
輯一 歲月悠悠
“洋菜”扎根上海灘
年貨進申城 滿載異鄉情
葡萄王國
菜籃子變遷記——回眸“九五”看“十五”
蔬菜的消費“潮流”
城市也要能種地
未來中國:誰來種田,怎樣種田?
農村產權改革: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大都市的肺、胃和腎
農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拓展功能,農業也將是朝陽產業
以產權改革盤活農村“沉睡的資本”
讓休閑農業農韻十足
養只會生蛋的“母雞”
上海新大米飄出“新思維”
上海之根的家庭農場創新
在摩天大樓眺望鄉村之美
重新認識鄉村價值
上海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之路為何走得這樣順暢?
以品牌農業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在 大調研中捕捉“大鯉魚” 破解利用閑置農房發展民宿瓶頸
稻花香里滬味濃
既打好持久戰,又打好攻堅戰
鄉村振興需避免“干部干、群眾看”
迎接新時代 走進新鄉村 謳歌新生活
大城市的發展不能忽視農業
輯二 綠色柔情
讓綠色天長地久——荷蘭溫室蔬菜專家阿里印象記
“溫室就是我的家”——以色列援華專家奧佛印象
致力于有機蔬菜的栽培——記門田直之和他的錦菜園
獸醫姚龍濤:扎根在農民中間
老潘和他的股份合作制探索
黃浦江邊的家庭農場主 家庭年入37 萬元實現“農村夢”
我要在上海,種中國*好的桃子
棄商從農攻難關,立志種出上海*好吃的橘子
“稻花灣”里來了稻米青年
輯三 海外掠影
日本的都市農業
日本的“菜籃子”
從大阪看日本農業
有機農業在德國
日本都市農業:高品質背后的高效率
倫敦、鹿特丹和東京農業農村考察報告
附錄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工作期間對推動“三農”發展的思考與實踐
寫在后面的話
回眸都市鄉村改革開放:那些人那些事 相關資料
大都市的肺、胃和腎
大都市有肺、胃和腎嗎?回答是肯定的。
我在上海農業部門工作,常會被人問起,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還有農業嗎?與鮮活光亮的大城市相比,是不是可以消滅農業消滅農村了?
由此,我想起也曾回答過這樣一個趣味問題:世界人口越來越多,耕地面積越來越少,未來吃什么?未來食物從何而來?大家的答案各有千秋。其中的一個答案很新奇:發展垂直農業(這在今年米蘭世博會美國館里已變為現實)。有科學家稱,至2050 年,全世界的垂直農業可養活100 億人口。垂直農業其實就是“摩天樓農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德斯波米爾從1999 年開始就在研究摩天樓農業的方案。他估計,一幢30層的垂直農莊可養活5 萬人。垂直農業采用循環系統,水、能源和土地的用量都很省,單位面積的產量均高于“水平農業”,如草莓的生產率是“水平農業”的30 倍。有鑒于此,目前美國正在實施蜻蜓計劃,讓傳統意義上的農場由橫向變成縱向,也就是說把糧食種在摩天大樓里,往高處發展。
在日本,則是屋頂農業走俏。金秋時節,寸土寸金的東京六本木新城屋頂庭園內種植的水稻喜獲豐收。從2003 年以來,這里每年都要舉行插秧和收割活動,六本木新城的工作人員和周圍的居民都會踴躍報名參加,經過抽選,一般每年有120 多名幸運者參加收割水稻,其中有50 多名兒童。在東京,除了六本木新城外,很多高樓和車站的屋頂都得以利用,建設屋頂農園,種植蔬菜和花卉等,有的銀行大樓屋頂還由小學生承包管理。這些屋頂農園既讓兒童親近了大自然,也利用有限空間增加了城市綠色,為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建設生態社會作出了貢獻。媒體評論,五年前最酷的事情是做銀行家,但是現在最酷的是當屋頂農民。
無獨有偶。2011 年,應美國紐約當地一所高中的學生請求,炮臺公園管理部門攜手全美大型健康食物連鎖企業“全食超市”在世界金融中心高樓林立的曼哈頓島南端炮臺公園開辟了幾百平方米的教育示范型菜地?吹皆谀μ鞓侨耗线呄蛑柟饪鞓飞L的小蘿卜、圓白菜、茄子等,很多人不禁感嘆:原來在世界經濟的心臟,還為生態農業留著這一小片空間。
大都市的肺、胃和腎
大都市有肺、胃和腎嗎?回答是肯定的。
我在上海農業部門工作,常會被人問起,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還有農業嗎?與鮮活光亮的大城市相比,是不是可以消滅農業消滅農村了?
由此,我想起也曾回答過這樣一個趣味問題:世界人口越來越多,耕地面積越來越少,未來吃什么?未來食物從何而來?大家的答案各有千秋。其中的一個答案很新奇:發展垂直農業(這在今年米蘭世博會美國館里已變為現實)。有科學家稱,至2050 年,全世界的垂直農業可養活100 億人口。垂直農業其實就是“摩天樓農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德斯波米爾從1999 年開始就在研究摩天樓農業的方案。他估計,一幢30層的垂直農莊可養活5 萬人。垂直農業采用循環系統,水、能源和土地的用量都很省,單位面積的產量均高于“水平農業”,如草莓的生產率是“水平農業”的30 倍。有鑒于此,目前美國正在實施蜻蜓計劃,讓傳統意義上的農場由橫向變成縱向,也就是說把糧食種在摩天大樓里,往高處發展。
在日本,則是屋頂農業走俏。金秋時節,寸土寸金的東京六本木新城屋頂庭園內種植的水稻喜獲豐收。從2003 年以來,這里每年都要舉行插秧和收割活動,六本木新城的工作人員和周圍的居民都會踴躍報名參加,經過抽選,一般每年有120 多名幸運者參加收割水稻,其中有50 多名兒童。在東京,除了六本木新城外,很多高樓和車站的屋頂都得以利用,建設屋頂農園,種植蔬菜和花卉等,有的銀行大樓屋頂還由小學生承包管理。這些屋頂農園既讓兒童親近了大自然,也利用有限空間增加了城市綠色,為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建設生態社會作出了貢獻。媒體評論,五年前最酷的事情是做銀行家,但是現在最酷的是當屋頂農民。
無獨有偶。2011 年,應美國紐約當地一所高中的學生請求,炮臺公園管理部門攜手全美大型健康食物連鎖企業“全食超市”在世界金融中心高樓林立的曼哈頓島南端炮臺公園開辟了幾百平方米的教育示范型菜地。看到在摩天樓群南邊向著陽光快樂生長的小蘿卜、圓白菜、茄子等,很多人不禁感嘆:原來在世界經濟的心臟,還為生態農業留著這一小片空間。
中國有句古語,過日子應未雨綢繆。我還記得2010 年上海世博會中國船舶館的漂移農場船。漂移農場船總長330 米、寬60 米,分為上下4 層。作為海上航行城市的主要食品生產和供給基地,漂移農場船無疑是個新概念。試想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長期生活在海上的人們何以如此悠閑安逸?答案是因為在船上有了一個現代農場,農場里各類農作物長勢喜人,稻浪與海浪渾然一體,而溫室作物區則擁有智能化操控系統,可以隨心所欲地編排生產出綠油油的生菜和白嫩嫩的蘿卜。素的有了,還有葷的。在船上還建了個孵化室,電腦控制環境條件下,雞蛋很快被孵化成小雞,小雞則長成肉雞。漂移農場船包含了海水淡化、蔬菜水果種植、家禽家畜養殖、食物生產加工以及農作物循環綜合利用等多種功能,保證居民身處海上也能吃到鮮活農產品。在地球耕地資源日趨減少的大背景下,創制出這樣的漂移農場船,這是一種極富有想象力的創新。
蜻蜓計劃在有條不紊地實施,屋頂農田在城市上空展露風采,漂移農場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奇妙的創意、新穎的理念為我們的未來帶來新鮮而豐富的農產品。上述事例都在詮釋一個道理:農業是生命產業,是不可忽視、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在快速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盡管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逐漸降低,但農業地位是不可動搖的,消滅農業消滅農村顯然是荒謬的。我國城市一般是“攤大餅”式發展,在城區內絕少有農業用地的存在。面對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北京市明確提出重新審視都市農業的功能地位。江蘇省提出農業的陀螺理論,認為沒有農業,其他產業轉不起來。上海對都市農業則有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秤砣雖小壓千斤,明確都市農業具有明顯的多功能性,除了向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特定產品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基本需求外,還承擔諸如其他日益增多和不斷擴大的經濟、社會、生態功能。大家形象地比喻為都市農業既有“胃”的功能(保障鮮活農產品應急供應),還有“肺”的功能(改善環境、旅游休閑),更有“腎”的功能(城市生態屏障),而農業的這些功能大多是無償向全社會提供的。
城市需要農業,農業依托城市。今天,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集聚崇明,就都市農業的發展現狀、功能發揮、模式途徑和未來趨勢各抒己見。在充分肯定經濟增長和城市發展對都市農業帶來巨大益處時,我們不能忽視都市農業無時無刻地遭受著相關負面影響,如環境污染對都市農業的影響、改變用地功能帶來“暴富”的誘惑等,都市農業面臨的困境頗多。因此,應將都市農業發展納入整個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并通過制定法律規章,切實對都市農業予以保護。同時,都市農業既要體現城市性,又要體現農業性。一方面,都市農業最基本的特點是城市性,沒有城市的輻射和影響,就不存在都市農業。另一方面,都市農業還要體現農業特色,突出農村生活風貌和豐富鄉土文化內涵。一旦失去了“農”味,那也不是都市農業。都市農業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單靠農業自身是難以實現的,必須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刊于2015 年9 月17 日《新民晚報》)
回眸都市鄉村改革開放:那些人那些事 作者簡介
方志權
管理學博士,研究員;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二級巡視員,秘書處處長、鄉村振興協調處處長。2016年12月榮獲第七屆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杜潤生獎);2018年1月榮獲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勞模)。
代表著作:《都市鄉村“三農”調查——卅年三十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踐探索與法律研究》《黃浦江畔的“三農”調查》《城市化進程與都市農業》等二十余部;代表論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等一百余篇。
中國散文詩學會理事,有隨筆、散文詩等散見報紙雜志副刊、專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