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基于跨界地下水資源的國際涉水條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678885
- 條形碼:9787302678885 ; 978-7-302-67888-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基于跨界地下水資源的國際涉水條法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采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不僅局限于跨界地下水資源在國際法領域的分析,而是結合水文地質學的科學知識,為跨界地下水資源的法律和政策應用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基于跨界地下水資源的國際涉水條法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地探討了國際法在跨界地下水資源和含水層管理中的應用和實踐。作者Gabriel Eckstein教授通過本書為讀者呈現了跨界地下水資源管理國際法律框架的**發展和應用實例。書中的內容反映了國家在實際跨界地下水資源問題中的法律實踐,以及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ILC)、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和國際法協會(ILA)在推動與完善跨界地下水資源國際法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貢獻。 本書采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不僅局限于國際法領域的分析,而是結合水文地質學的科學知識,為跨界地下水資源相關的法律和政策應用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本書也探討了國際社會在推動跨界地下水資源合作和管理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如何通過完善國際法律框架和增強國際合作來促進跨界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通過全面的分析和實際案例的展示,本書為國際法學者、政策制定者和水資源管理專業人士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源,同時也為廣大讀者呈現了跨界地下水資源管理的國際法律背景和實踐進展,極大地豐富了該領域的研究體系和實踐經驗。 "
基于跨界地下水資源的國際涉水條法研究基于跨界地下水資源的國際涉水條法研究 前言
本書是我基于20 多年從業經歷所做的一項研究,盡管它已拖延良久。本書涵
蓋了幾乎所有大陸對跨界地下水資源的日益增長的興趣、對話和非凡發展。本書在
數篇文章及著述章節的基礎上,從科學、政策和法律等跨學科視角探討了跨界含水
層及相關管理方法。我本可以在職業生涯中更早期開始動筆,但我并不著急,而是
讓自己的思想緩慢發酵,緩緩流經數據和案例研究的地層,以逐漸完善、過濾自己
的評價,使之流向壓力梯度指引我的地方。
我希望的結果是,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對地下水現象有清晰的理解,并闡明這一
關鍵資源融入國際法和國際關系等復雜情境的方式。本書主要針對在水儲層、水管
理、水保護、水治理和水發展等領域工作的學者和專業人士,以及(致力于)為當
基于跨界地下水資源的國際涉水條法研究 目錄
第1章 引言——全球地下水情況綜述 1
1.1 全球地下水依賴 1
1.2 地下水作為一種跨界資源 3
1.3 跨界含水層面臨的挑戰 4
1.4 跨界含水層的管理 4
1.5 不斷發展的國際法 5
第2章 了解地下水資源與含水層 7
2.1 本章概述 7
2.2 了解地下水 9
2.3 地下水與水文循環 11
2.4 含水層 13
2.4.1 非承壓含水層 13
2.4.2 承壓含水層 14
2.5 含水層與地表水體的聯系 16
2.6 地下水流 17
2.7 地下水的補給與排泄 18
2.7.1 地下水補給 18
2.7.2 地下水排泄 19
2.7.3 無補給含水層 19
2.8 地下水抽采 20
2.9 含水層功能 21
2.10 地下水資源和含水層所面臨的威脅 22
第3章 跨界背景下的地下水資源 24
3.1 本章概述 24
3.2 跨界含水層模型 25
第4章 關于地下水資源的早期條約 37
4.1 本章概述 37
4.2 國內法中的地下水問題 39
4.3 雙邊條約與區域協定中的地下水問題 42
4.3.1 早期對地下水資源的提及 43
4.3.2 對地表 —地下水關系的認識 44
4.3.3 地下水作為條約的聚焦點 46
4.4 為國際法承認地下水所做出的努力 47
4.4.1 國際法協會的工作 47
4.4.2 貝拉吉奧條約草案 49
4.4.3 非正式跨界協定 50
4.5 本章小結 51
第5章 《國際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約》視域下的地下水資源問題 52
5.1 本章概述 52
5.2 《水道公約》的背景 53
5.3 制定《水道公約》的范圍 53
5.4 《水道公約》中的地下水 55
5.4.1 解讀“水道” 55
5.4.2 “水道”與獨立的含水層 56
5.4.3 無補給含水層與不可再生地下水 57
5.4.4 國際水道的跨界特征 58
5.4.5 “共同終點”標準 59
5.5 本章小結 60
第6章 聯合國《跨界含水層法條款草案》中的地下水與含水層 62
6.1 本章引言 62
6.2 《條款草案》 64
6.2.1 關于范圍和定義的介紹性條款 64
6.2.2 闡述國家權利與義務一般原則的條款 67
6.2.3 與保護、保全和管理相關特定義務的條款 77
6.2.4 補充條款 84
6.2.5 《跨界含水層法條款草案》的現狀 84
第7章 跨界含水層國際法演進發展的趨勢 86
7.1 本章引言 86
7.2 現有的跨界含水層合作機制 87
7.2.1 正式條約 87
7.2.2 非正式安排 90
7.2.3 全球性的框架文件 91
7.3 跨界含水層國際法的地位 91
7.3.1 定期交換數據和信息 92
7.3.2 監測并生產補充數據和信息 93
7.3.3 事先通知計劃開展的活動 94
7.3.4 創建體制機制以推動或實施安排 95
7.3.5 實質性義務 96
7.4 本章小結 97
第8章 跨界含水層法的缺漏 98
8.1 本章引言 98
8.2 無補給含水層 98
8.2.1 國家實踐 99
8.2.2 石油和天然氣的經驗 99
8.2.3 小結 101
8.3 損害的閾值 101
8.4 含水層的功能 102
8.5 補給區和排泄區 103
8.6 統一元數據 104
8.7 本章小結 104
參考文獻 106
附錄 115
A 《跨界含水層法》 115
B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跨界地下水示范條款》 122
C 條約、協定及其他國際協議 124
D 案件 127
譯者補充說明 128
基于跨界地下水資源的國際涉水條法研究 作者簡介
郭鈺,清華大學地球系統博士研究生,研究興趣為跨界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氣候變化背景下全球和區域生態水文過程變化,國際水法。本科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有較好的水文地質專業基礎。盧麾,清華大學地學系黨委副書記、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陸地水循環的遙感觀測、模擬和數據同化研究。分別于2000年和2003年獲得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學士和水文水資源碩士學位,2006年于日本東京大學獲得土木工程工學博士學位。發表各類期刊論文和國際會議文章200余篇,現為IEEE高級會員,環境遙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編委、遙感科學(Science of Remote Sensing)副主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