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蘇洵傳 本書特色
1.蘇洵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均躋身“唐宋八大家”。蘇洵在仕途上沒有建樹,卻十分擅長寫作,其文章得到歐陽修等人的極大認可。
2.成為“三蘇”中的父親之前,蘇洵有怎樣的成長經歷?成為父親之后,他又在兒子們的成才之路上扮演了什么角色?
3.本書以蘇洵一生經歷為主線,以其詩文為枝條,清楚展現蘇洵的精神世界。
4.文后附年譜,直觀掌握蘇洵生平大事件;隨書附贈行程游戲卡,展現蘇洵重要的人生足跡,生動有趣。
5.蘇洵二十七歲才發憤讀書,文章流傳千古,也許就是“任何時候開始努力都不算晚”的實在意義;蘇洵數次科考不中,遂放棄科舉,自由著述且成就文豪之名,也許就是“人生有無數種可能”的現實榜樣。
蘇洵傳 內容簡介
蘇氏一門三杰,占據了唐宋八大家其中三席。其中蘇洵與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不同,他沒有起伏的政治生活,只將自己的家國情懷和仕途夢想寄托在一篇篇佳作中。本書以“三蘇”父子中的“父親”蘇洵為主線,以蘇洵的生平為序章,以其詩文為枝條,引用了豐富的文獻資料,清楚展現蘇洵的精神世界,讓讀者了解蘇洵在其崎嶇的人生之路上,如何縱情山水,如何奮力求學,如何教子有方。
蘇洵傳 目錄
一 年少不務學
追尋根源,傳承良好家風 003
學堂難定心,向往大千世界 009
游蕩山川,一展少年意氣 014
二 三試科場空
初試未捷,婚配程氏賢夫人 021
覺醒發憤,有心向學 034
再試鎩羽,山水撫人心 043
仍有報國志,再度落榜 052
放棄科舉,筆墨隨心 059
三 兒女命不同
潛心讀書,教養二子 073
程氏言傳身教 081
蘇八娘含恨玉殞 086
蘇軾王弗“喚魚聯姻” 094
四 一門三學士
張方平慧眼識珠 103
雷簡夫賞識舉薦 111
歐陽修大力推舉 118
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126
五 應詔赴汴京
求官無望,妻友離世 135
峰回路轉,應詔出蜀 144
舉家北遷,一路山水一路歌 151
父子同門不同運 158
六 名儒殞京師
好惡分明,小吏勇行事 167
寧靜以致遠,《易傳》寄神思 172
文豪西歸,人生落幕 177
黃土掩布衣,文思傳千古 183
附 錄
蘇洵年譜 189
主要參考書目 192
蘇洵傳 相關資料
追尋根源,傳承良好家風
蘇洵在《蘇氏族譜》中曾寫道,蘇氏起源于古帝顓頊,至漢順帝時有蘇章。蘇章曾任冀州刺史,后又遷為并州刺史,子孫定居在趙州,所以三蘇都自稱“趙郡蘇氏”。
今天,住在河北欒城、作為蘇氏一族后人的蘇士福,家中仍然存有一本發黃的《蘇氏族譜》。族譜中載有這樣一段話:“唐神龍(705—707 年)初,長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蘇氏,自是始。”意思就是說,蘇氏一族的血脈在眉山的延續,正是從蘇家祖上一個名叫蘇味道的人開始的。因此,本書主人公蘇洵的故事,就從他的祖上蘇味道開始談起。
蘇味道,趙州欒城(今河北石家莊欒城區)人。據傳他自幼聰慧,九歲能文,與同鄉李嶠都以文翰著稱,時號“蘇李”。
蘇味道二十歲中進士,曾官至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可即便如此,他在為官上并未留下太多值得稱道的地方。《新唐書·蘇味道傳》記載,蘇味道因處理事務含混不清,有人送他綽號“摸棱手”,以示譏諷。證圣元年(695年),蘇味道和一位名叫張錫的官員因事入獄,后者神態自若,而前者卻匍匐席地進食,做出一副惶恐不安的可憐樣,想要以此贏得武則天的同情,進而得以從輕發落。(這些載述恐怕蘇洵本人未必承認。他在《族譜后錄上篇》中強調,說他的族譜僅僅“上至于吾之高祖,下至于吾之昆弟”,因為“高祖之上不可詳矣”。)
唐中宗時,蘇味道因朋黨之爭受到牽涉,被貶到西蜀做了眉州刺史,后遷益州(今四川成都)長史,未赴任就病逝了。那一年是唐神龍元年(705 年)。
蘇味道的后人直至三蘇以前,并未出過什么名人。
蘇洵的曾祖父蘇祜,娶唐太宗李世民之子曹王李明的后嗣李瑜之女為妻。李瑜曾任西蜀遂州長江尉,失官后定居在眉州之丹棱縣。
后晉開運元年(944 年),蘇杲出生了,他是蘇洵的祖父。蘇杲娶妻宋氏,生了九個兒子,但只有蘇洵的父親蘇序存活下來。蘇杲信奉道家,自稱白蓮道人,生性豁達仁愛,他不僅在家中是孝子,也因其忠孝、仁義、慷慨,深得鄉閭之人的敬愛。這些優秀品格和關于蘇杲的事跡,都被蘇洵記載于《蘇氏族譜》。
其中有一處這樣的記載:蘇杲有個同族兄弟叫蘇玩,因犯了重罪而被捕坐牢。他擔心家中妻兒無人照料,臨行前找到蘇杲,拜托蘇杲替他照顧妻兒。哪知案情出現反轉,蘇玩zui終被無罪釋放。回家后,他對蘇杲說道:“我兄弟眾多,但在危難關頭,能托付生死的,只有你一人啊!”
追尋根源,傳承良好家風
蘇洵在《蘇氏族譜》中曾寫道,蘇氏起源于古帝顓頊,至漢順帝時有蘇章。蘇章曾任冀州刺史,后又遷為并州刺史,子孫定居在趙州,所以三蘇都自稱“趙郡蘇氏”。
今天,住在河北欒城、作為蘇氏一族后人的蘇士福,家中仍然存有一本發黃的《蘇氏族譜》。族譜中載有這樣一段話:“唐神龍(705—707 年)初,長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蘇氏,自是始。”意思就是說,蘇氏一族的血脈在眉山的延續,正是從蘇家祖上一個名叫蘇味道的人開始的。因此,本書主人公蘇洵的故事,就從他的祖上蘇味道開始談起。
蘇味道,趙州欒城(今河北石家莊欒城區)人。據傳他自幼聰慧,九歲能文,與同鄉李嶠都以文翰著稱,時號“蘇李”。
蘇味道二十歲中進士,曾官至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可即便如此,他在為官上并未留下太多值得稱道的地方。《新唐書·蘇味道傳》記載,蘇味道因處理事務含混不清,有人送他綽號“摸棱手”,以示譏諷。證圣元年(695年),蘇味道和一位名叫張錫的官員因事入獄,后者神態自若,而前者卻匍匐席地進食,做出一副惶恐不安的可憐樣,想要以此贏得武則天的同情,進而得以從輕發落。(這些載述恐怕蘇洵本人未必承認。他在《族譜后錄上篇》中強調,說他的族譜僅僅“上至于吾之高祖,下至于吾之昆弟”,因為“高祖之上不可詳矣”。)
唐中宗時,蘇味道因朋黨之爭受到牽涉,被貶到西蜀做了眉州刺史,后遷益州(今四川成都)長史,未赴任就病逝了。那一年是唐神龍元年(705 年)。
蘇味道的后人直至三蘇以前,并未出過什么名人。
蘇洵的曾祖父蘇祜,娶唐太宗李世民之子曹王李明的后嗣李瑜之女為妻。李瑜曾任西蜀遂州長江尉,失官后定居在眉州之丹棱縣。
后晉開運元年(944 年),蘇杲出生了,他是蘇洵的祖父。蘇杲娶妻宋氏,生了九個兒子,但只有蘇洵的父親蘇序存活下來。蘇杲信奉道家,自稱白蓮道人,生性豁達仁愛,他不僅在家中是孝子,也因其忠孝、仁義、慷慨,深得鄉閭之人的敬愛。這些優秀品格和關于蘇杲的事跡,都被蘇洵記載于《蘇氏族譜》。
其中有一處這樣的記載:蘇杲有個同族兄弟叫蘇玩,因犯了重罪而被捕坐牢。他擔心家中妻兒無人照料,臨行前找到蘇杲,拜托蘇杲替他照顧妻兒。哪知案情出現反轉,蘇玩zui終被無罪釋放。回家后,他對蘇杲說道:“我兄弟眾多,但在危難關頭,能托付生死的,只有你一人啊!”
蘇杲除了做人值得信賴,還善于生產經營:“善治生,有余財。”(《族譜后錄下篇》)不過,他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理,謀求“小富即安”,堅持認為錢財多了必有災禍。正是因為如此,終其一生,蘇杲只是經營家中的二百畝良田。他生活一切從簡,即使房屋破舊了也不肯修繕,但若鄰里鄉親需要幫助,他則毫無吝嗇且絕不張揚。這種淡泊名利、樂善好施、自在隨性的品性,在蘇氏后人身上也可見一斑。
蘇杲雖為人深明大義、人品杰出,卻兒女緣淺,子嗣上并未受到上天的眷顧。他與妻子宋氏共育有九個孩子,只有第七子蘇序活了下來。因此,蘇洵的父親蘇序,又有“蘇七君”的稱號。
蘇序剛剛行過弱冠之禮,蘇杲就臥病在床。妻子擔心自己一介女流,無法將蘇序培養成人,就問道:“是否可以把孩子托付給你的兄弟們?”
蘇杲常與人打交道,自然洞察人情世故。他安慰妻子說:“蘇序如果有出息,即使那些不是我兄弟的人,也會親近他;如果沒出息,就算是我的兄弟,早晚也會拋棄他不管。你盡到為母的職責,順其自然就好了。”
蘇序二十二歲那年,蘇杲去世。這一年,社會動蕩,青城農民王小波、李順等人聚眾起義,一路到達眉州北邊的彭山。兵荒馬亂下,眉州百姓惶恐不安,剛剛喪夫的宋氏更加寢食難安。此時,蘇序卻面不改色,依舊按照禮節操辦父親蘇杲的喪事。他看見當地大戶大族倉皇逃走的狼狽狀,對母親說道:“我就不相信王小波、李順還能吃了我不成,我哪兒也不去,就在家等著他們!”事情正如他預料的那樣,這場起義很快就被朝廷鎮壓下去。
宋慶歷年間,朝廷開始在州郡設立學館,士人們都以為機會來了,奔走相告。蘇序卻告誡子孫,不要和別人爭著入學。果然,官員們竟以此為由頭侵擾百姓,百姓的負擔為此又加重了。蘇序放下鋤頭,憤然提筆譏諷朝廷的這種行為。
“蘇門六君子”之一的李廌在《師友談記》中記載,蘇軾曾說,祖父蘇序在房前屋后種滿了芋頭,每年產量頗豐。眉山盛產芋頭,平時人們并不喜歡吃,但遇到災年就派上用場了。蘇序讓人將芋頭用大甑蒸熟,全部擺放在門外,讓饑餓的人們自行取食。有了芋頭充饑,餓肚子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這些事看似平常,常人卻未必能預見,能預見的人就是有遠見的人。有遠見的人行事超然,舉重若輕,蘇序正是如此。
眉山當地盛傳有神要降臨,名叫茅將軍,那些裝神弄鬼的巫師趁機推波助瀾,很快就建起了一座茅將軍大神廟。人們紛紛前往燒香,巫師則趁機斂財。偏偏蘇序不信這個邪,趁著酒意,叫上二十幾個村民搗毀了神廟。
蘇序身上有股源于父輩的樂善好施和俠氣。而這些美好的品質,則源于他們內心的正義。
蘇洵曾這樣評價自己的父親:“喜為善而不好讀書。”(《族譜后錄下篇》)這里的“不好讀書”不等于不讀書,可能和蘇洵本人的情況相似,只是不好讀與科舉考試相關的書。蘇序既然可以寫出幾千首詩,必然學識豐富,只是不喜歡讀中規中矩的書,身上更多了一分散淡之氣。
“晚乃為詩,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數十年得數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鄉閭子孫畋漁治生之意,皆見于詩。觀其詩雖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達,豁然偉人也。”(《族譜后錄下篇》)從蘇洵這番話我們不難分析出以下兩點:
第一點,蘇序大約是從中年開始寫詩的,比起其他詩人,算是比較晚的,但他把寫詩當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習慣于以詩表達內心。
第二點,蘇序作詩簡直是倚馬可待,比起苦吟苦作,蘇序的詩是生存與生命的本真呈現。就像蘇洵的評價,其詩雖不工,卻洞明世事,坦蕩通達。
想象一下,這樣一個散淡、達觀、寬厚、仁善,又帶有幾分俠氣的人,這樣一個隨口吟誦著音韻和諧的詩句的老頭兒,該是怎樣的可愛!這是個有詩意的老頭兒,甚至可以說是個有仙氣的老頭兒。
蘇洵傳 作者簡介
王奕鑫,暢銷書作家,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會員,江蘇文學院作家班成員,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訪問學者,原平農業學校客座教授。曾在《讀者》《延河》《美文》等雜志上發表五百多篇文章。多次受邀在山西電視臺、太原電視臺等錄制文化節目,在山西現代雙語學校、清華附中等學校開展一百余次講座。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