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認知神經科學基礎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774235
- 條形碼:9787111774235 ; 978-7-111-77423-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認知神經科學基礎 本書特色
本書遵循教指委相關指導文件和高等院校學生學習規律編寫而成。踐行四新理念,融入思政元素,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認知神經科學基礎 內容簡介
本書以講授人類認知功能與神經系統之間的密切關系為目標,系統闡述了認知神經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通過內容與案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講解感知、記憶、情緒和社會認知等不同認知功能與大腦結構和功能的關聯。本書還將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方法與人工智能應用緊密結合,讓讀者親身體驗認知神經科學給學習和生活帶來的新變化。全書共7章,主要內容包括:概論、腦的組成與結構、神經系統、感覺與運動的認知神經基礎、記憶與認知過程的神經基礎、情緒與社會認知的神經基礎以及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方法。 本書適合作為認知神經科學和人工智能領域的本科或研究生教材,也適合作為人工智能從業者、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人員以及對這兩個領域感興趣的讀者的參考書。 本書配有電子課件、教學大綱、習題答案和教學視頻,歡迎選用本書作為教材的教師登錄www.cmpedu.com注冊后下載,或發送郵件至limi@bjut.edu.cn索取。
認知神經科學基礎認知神經科學基礎 前言
人類已經進入智能時代,尤其是交互生成式語言大模型ChatGPT自2022年11月30日的發布,更是標志著人工智能已經在改變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方式。人工智能本質上是認知與計算的關系問題,而處理認知與計算關系的*高智能形式就是人類的腦。認知神經科學正是揭示人類腦認知與計算的關系的學科,它涉及認知科學、神經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隨著“人類腦計劃”的推進,關于腦與認知的研究不斷推進,逐漸形成了認識腦、保護腦、模擬腦、增強腦的“四位一體”模式。在這一背景下,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系統、全面的認知神經科學知識,并深入探討其在人工智能中的實際應用。
本書是一本專為人工智能專業學生打造的基礎教材,深入探索了認知神經科學這一跨學科新興領域的核心知識。本書按照*新的智能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專業及相關領域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進行編排,系統講述了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涵蓋了感覺、知覺及其記憶、注意、語言、情緒等基本的腦神經基礎,同時詳細闡述了瞳孔波、事件相關電位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先進技術的基本原理,并深入討論了這些技術在臨床和應用領域的廣泛運用。
認知神經科學基礎 目錄
第1章 概論 1
1.1 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對象 1
1.1.1 認知與認知過程 1
1.1.2 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層次 2
1.2 認知神經科學的起源與發展 4
1.2.1 對腦的早期認識 4
1.2.2 多腦室學說 5
1.2.3 顱相學說 6
1.2.4 神經系統的起源 7
1.2.5 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誕生 9
本章小結 10
思考題與習題 10
第2章 腦的組成與結構 13
2.1 大腦的結構 13
2.1.1 大腦的組成 13
2.1.2 大腦皮質分區 15
2.2 間腦與腦干 19
2.2.1 間腦 19
2.2.2 腦干 20
2.3 基底神經節 21
2.4 邊緣系統 23
2.5 腦室系統 24
2.6 小腦 24
本章小結 25
思考題與習題 25
第3章 神經系統 28
3.1 中樞神經系統 28
3.1.1 神經元及其組成 28
3.1.2 神經元的分類 31
3.1.3 大腦皮層神經元及其結構 32
3.1.4 神經膠質細胞 33
3.1.5 神經信號的產生機制 35
3.1.6 神經信號的整合與傳導 38
3.2 外周神經系統與脊髓 43
3.2.1 腦神經與脊神經 43
3.2.2 自主神經系統 46
3.2.3 脊髓 47
本章小結 50
思考題與習題 51
第4章 感覺與運動的認知神經基礎 54
4.1 視覺認知的神經基礎 54
4.1.1 眼睛及其結構 54
4.1.2 視網膜及其組成 57
4.1.3 視覺信息的投射通路 59
4.1.4 視覺皮層的功能分區 63
4.1.5 物體識別 65
4.2 聽知覺的認知神經基礎 68
4.2.1 聲音及其特性 68
4.2.2 聽覺系統的結構 70
4.2.3 聽覺傳導與聽覺中樞 75
4.3 軀體感知覺的認知神經基礎 77
4.3.1 軀體感覺感受器 77
4.3.2 觸覺傳導通路 79
4.3.3 軀體感覺區 80
4.3.4 痛覺和溫覺 83
4.4 嗅覺與味覺的認知神經基礎 87
4.4.1 嗅覺的認知神經基礎 87
4.4.2 味覺的認知神經基礎 91
4.5 運動與控制的神經基礎 93
4.5.1 運動的傳導通路 94
4.5.2 大腦皮層與運動 98
4.5.3 基底神經節與運動 101
4.5.4 小腦與運動 103
本章小結 104
思考題與習題 105
第5章 記憶與認知過程的神經基礎 109
5.1 學習與記憶過程的神經基礎 109
5.1.1 短時記憶容量及其神經基礎 109
5.1.2 工作記憶模型及其神經基礎 111
5.1.3 陳述性記憶與顳葉皮層 112
5.1.4 陳述性記憶與額葉皮層 116
5.1.5 陳述性記憶與間腦 117
5.1.6 程序性記憶與紋狀體 118
5.2 注意的認知神經基礎 119
5.2.1 警覺性注意的神經機制 120
5.2.2 定向注意的神經機制 121
5.2.3 執行注意的神經機制 129
5.3 語言認知的神經基礎 130
5.3.1 語言中樞模型 130
5.3.2 語言非中樞模型 132
5.3.3 記憶-整合-控制語言模型 133
5.3.4 語義和句法加工的神經機制 134
5.3.5 語篇加工的神經機制 138
本章小結 140
思考題與習題 141
第6章 情緒與社會認知的神經基礎 143
6.1 情緒及其分類 143
6.1.1 基本情緒 144
6.1.2 情緒的維度 144
6.2 情緒認知的神經機制 145
6.2.1 帕佩茲回路 145
6.2.2 快樂情緒加工的神經基礎 146
6.2.3 恐懼情緒加工的神經基礎 149
6.2.4 厭惡情緒加工的神經基礎 152
6.2.5 憤怒情緒加工的神經基礎 153
6.2.6 悲傷情緒加工的神經基礎 153
6.3 社會認知的神經基礎 154
6.3.1 杏仁核與社會交往 154
6.3.2 杏仁核與社會群體評價 156
6.3.3 杏仁核與攻擊行為 158
6.3.4 其他社會認知的神經基礎 159
本章小結 162
思考題與習題 162
第7章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方法 165
7.1 瞳孔波技術 165
7.1.1 瞳孔波信號的采集方法 165
7.1.2 瞳孔波信號預處理方法 169
7.1.3 瞳孔波信號的應用 174
7.2 腦電圖技術 182
7.2.1 腦電信號及其頻譜 182
7.2.2 腦電信號產生的原理 186
7.2.3 腦電信號預處理方法 190
7.2.4 事件相關電位獲取以及主要成分 193
7.3 磁共振成像技術 203
7.3.1 醫學影像學簡介 203
7.3.2 磁共振成像原理 207
7.3.3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腦圖像處理 221
本章小結 222
思考題與習題 223
參考文獻 226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